宁强县安乐河镇
校本课题研究手册
课题名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感的研究》负责人:郭玉琴
参与人员:汪玉金
起止时间:2013.9——2014.5
安乐河镇中心小学编印
课题基本情况
立项审批通知书
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阶段性实施计划(请详细填写)
研究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感的研究》结题报告
安乐河镇中心小学郭玉琴
摘要:爱国就要爱自己国家的语言,近几年由于英语教学的下移和力度的加大,大大冲淡了国语教学,使许多学生汉语学习时出现了很多问题:朗读文章不通顺流畅,没有停顿或停顿不当,读断句、读破句,唱读现象,不能感受文章遣词造句传神、优美之出,对文章丰富的意蕴和人文内涵领悟不丰富、不深刻。
出现诸多问题都源于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缺失。
加大力度培养良好语感,是目前语文教学中迫在眉睫的大事,尤其要从娃娃抓起。
对于此,我们课题组打算从我校语文教学的实际中去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同事推广应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良好语感培养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1.是小语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小语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它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语文素养包含语感,语感与语文素养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语感所具有的综合性、情感性、形象性和语文素养的特征高度吻合,从而使语感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新课标在总目标
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热点。
2.是我校阅读教学现实的需要。
近几年,我校语文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努力践行新课标思想。
但是,教师们对新课标指出的“语文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认识不足,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对培养学生语感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之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再加上固有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我们的阅读教学课仍然偏重理性的分析,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
教学目标指向是“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
他们不懂得用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怎样运用这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因此,在学生身上具体表现为:(1)学生朗读一篇文章,不够通顺流畅,没有停顿或者停顿不恰当,读断句、读破句是常有的事;还存在非常严重的唱读现象;谈不上抑扬顿挫、入情入境、生动感人。
(2)不能感受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生动优美,或者感受停留在表面;对文章丰富的意蕴和人文内涵领悟不丰富、不深刻,不能很好地内化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
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
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把形成良好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可是长期以来,语文课片面强调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让学生去对语文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
即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使语文教学陷入误区。
如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离开课文的整体而布置大量零碎的练习,结果事倍功半,学生所得甚微,这都跟忽视语感的培养有关。
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
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语言的理解、语境的体味。
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
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把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切入点”, 注重语感培养与训练, 推动学生语感呈良性不断循环发展。
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叶圣陶先生也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的?"。
可见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让学生把自己浸泡在文本之中,让语言的魅力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让文字的美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进而努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自悟”能力,达到增强语感的目的。
这就是《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价值意义所在。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希图能够找到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语感培养的策略和常用的操作方法,并促进全体语文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中熟练地运用这些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以促进我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现代教育学理论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破除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要重视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的作用。
语文教学必须集中力量搞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真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具有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但这些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融会贯通的。
学生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慢慢形成的比较直接的、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要让我们的教师积极主动的走进语文新课程,不断更
新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并形成小学生生语感培养途径的有效操作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各班语感能力低下的原因,研究导致其语感能力低下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进行分析。
2.研究课堂中提高语感能力的对策。
3.研究在合作学习中提高语感能力能力的对策。
4.研究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书籍,逐渐提高学生语感能力对策。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借鉴图书资料。
2.观察分析法: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行动研究方法:针对自身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策略举措进行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实验研究。
4.经验总结法: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得失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积极搜集相关资料,认真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以及相关的教学信息。
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有针对性地制订实施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2、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4月)
课题鉴定表
课题实施记录
课堂观摩记录
问卷调查样表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