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发电厂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指导意见--国家电力公司国电发【2001】745号文设备状态检修是一种先进的检修管理方式,能有效地克服定期检修造成设备过修或失修的问题,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用性,而在火力发电厂(以下简称火电厂)实施设备状态检修是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提高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建设一流火力发电厂的重要内容,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具体体现。
为了进一步推动火电厂实施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的开展,合理地安排设备检修方式,有效降低设备的检修成本,提高火力发电企业的竞争力,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设备状态检修的定义和内涵设备状态检修是根据先进的状态监视和诊断技术提供的设备状态信息,判断设备的异常,预知设备的故障,在故障发生前进行检修的方式,即根据设备的健康状态来安排检修计划,实施设备检修。
状态监测是状态检修的基础,而对监测结果的有效管理和科学应用则是状态检修得以实现的保证。
火电厂实施设备状态检修是要根据不同设备的重要性、可控性和可维修性,科学合理地选择不同的检修方式,形成一套融故障检修、定期检修、状态检修和主动检修为一体的、优化的综合检修方式,以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发电成本。
火电厂实施设备状态检修不是以状态检修完全取代现有的定期检修方式,而是在现行定期检修为主的检修体制基础上,逐步增大实施状态检修设备的比重。
二、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目的应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采用有效的监测手段和分析诊断技术,准确掌握设备状态,保证设备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科学地进行检修需求决策,合理安排检修项目、检修间隔和检修工期,有效降低检修成本,提高设备可用性;形成符合状态检修要求的管理体制,提高火电厂检修、运行的基础管理水平;在企业中营造科学决策、改革创新的氛围。
三、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基本原则(-)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在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过程中,应以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为首要原则,加强设备状态的(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行试点,逐步推进实施设备状态检修是对现行检修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我国又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实施设备状态检修既要有长远目标、总体构想,又要扎实稳妥、分步实施,在试点取得一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实施设备状态检修应在总体目标框架下分阶段地进行。
状态检修的实施可先从实施设备点检定修制和检修作业标准化、规范化入手,全面落实设备管理的责任制,规范、完善检修基础管理,强化检修质量管理,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保持设备处于良好水平,这样就可以从思想上、制度上、人员上、技术上为全面实施设备状态检修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必要时可调整规划。
各分公司、省(区、市)电力公司可结合本公司全资和控股火电厂的实际,制订实施设备状态检修规划、具体步骤,指导本公司火电厂实施设备状态检修工作。
同时在基础管理好、人员素质高和设备状况比较好的电厂进行试点,并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适当加大推广力度。
(三)充分运用现有的技术手段,适当配置监测设备实施设备状态检修需要配置适当的监测设备及相应的软件,但首先应充分利用电厂现有的装备和资源。
常规技术监督测试项目和运行、检修记录以及实行点检制电厂的点检结果,已包含了大量重要的设备状态信息,是实施状态检修的重要基础。
困此,首先应在制度上、管理方式上保证这些信息能够得以充分、有效利用,其次注重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收集、分析这些信息,使其与其它监测设备得到的数据一起作为分析判断设备状态的依据。
四、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实施设备状态检修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各个方面,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分公司、省(区、市)电力公司的职责1、负责本公司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2、编制本公司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政策、规定、实施方案;3、审批下属单位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有关方案、制度以及设备检修计划调整;4、对其全资、控股火电厂的设备状态检修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和总结。
(二)发电厂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发电厂是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主体,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使其适应设备状态检修的需要,保证设备状态检修工作深入开展。
发电厂的组织机构可分三个层次:决策层、专业层。
操作层。
决策层是电厂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决策机构,一般由厂级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l)确定本厂开展状态检修的目标;(2)组织领导状态检修的宣传和培训工作;(3)审批本厂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规划、进度安排、相关政策规定;(4)审定适应设备状态检修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5)建立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组织机构,配备称职的人员,明确职责;(6)审批设备状态检修的作业指导书;(7)审查专业层提出的检修建议,并作出最终检修决策(对重要设备的延长检修周期的决定,须经公司主管部门审批备案);(8)检查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评估实施的效果。
2.专业层是电厂开展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的专门工作小组,其主要职责是:(1)编制和修订本厂实施状态检修的规划,制订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2)负责设备的分类分级,确定各个设备采用的检修万式;(3)选择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及软件;(4)深层次状态数据采集;(5)确定设备状态判别准则;(6)编制设备状态监测作业指导书,指导操作层人员的检测工作;(7)整理分析各种设备信息,提交设备状态综合报告,根据设备状态提出检修建议;(8)评价检修结果,不断改进完善检修方式或检测方式。
3.操作层是具体负责设备管理人员和设备状态信息采集人员,其主要职责是:(1)按规定完成对所辖设备的检查、测试和数据采集;(2)进行设备异常分析、趋势分析和设备性能评估;(3)提交设备状态报告和初步的检修建议;(4)具体设备的检修管理。
(三)电力研究院(所)的职责电力研究院(所)是推行设备状态检修的主要技术支持单位,其主要职责是:1、提供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2、协助电厂制定状态监测作业指导书,确定监测参数、方法以及状态判别准则等;3、对配置状态监测仪器设备、诊断及管理软件提出建议;4、为深入分析设备状态提供技术服务,有条件的可逐步建立远程监测诊断中心,为实施设备状态检修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五、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工作方式(一)选择工作方法和规模大电厂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工作由系统/设备分类、状态监测、状态分析、检修管理、检修结果评估等模块组成,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各模块的具体工作方法和深度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通常,火电厂可以从点到面逐步地实施状态检修,主要工作流程见图:对于人员整体素质较高、设备基础管理较好、管理要求高的电厂可以较全面深入地开展整体状态检修,有利于形成一套比较先进和完整的设备管理体制,有效地实现设备管理的现代化。
但投入比较大,从实施到见效所需时间可能长达数年,其中检修管理系统、RCM 等模块的实施对电厂管理体制的改革有较高的要求,并有一定的风险。
各省(区、市)电力公司和电厂应按实际情况,选择确定开展状态检修的工作方法和规模。
(二)进行系统/设备分类系统/设备分类的目的是确定各设备的重要程度和选定各个设备合理的检修方式,明确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设备范围。
分类的主要方法是按可靠性、人身设备安全、影响设备出力和效率、环保、检修难易程度及工期、费用的大小、电能质量等方面的重要程度制定分值标准,对系统和设备的重要性进行评估打分。
根据每个设备的得分多少,列出设备的级别表。
一般 A级设备占 10%- 15%,B级设备占 55 %一70%。
A、B级设备应优先考虑实施设备状态检修。
(三)选择状态监测的手段及监测频度火电厂设备的状态监测应主要依靠常规的性能检测试验手段、数据采集系统(DAS)的数据、运行分析、运行巡检、点检结果等现有资源,同时根据被测设备的故障特性,选择合适的特征参数,适当配置必要的监测设备和软件。
电厂中常用的监测技术有振动监测、油液分析、红外热成像、马达状态监测、超声波检漏等。
监测设备选择应以成熟、可靠、适用、经济为原则,对监测设备自带软件的,还应注意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性。
检测频度的选择应根据设备故障的P-F间隔(即从发现潜在故障到发生功能性故障的时间,对尚无法确定P—F间隔的,可根据一般经验安排。
开始时检测频度可稍高,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逐步调整。
在运行过程中,还应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调整检测周期,出现故障征兆但又暂不停机检修的设备,应加强监测。
(四)收集整理设备信息设备信息主要有:1、运行数据(包括运行实时数据、运行日志、运行巡检记录、运行分析记录等);2、常规检测数据(包括点检数据、金属检测试验数据、性能试验数据、技术监督项目的测试数据等);3、设备状态监测数据(各种监测设备测得的数据);4、设备历史数据(包括设备图纸、说明书、安装记录、故障记录、检修记录、更改台帐等);5、同类设备的故障信息和检修经验;6、国家、行业、公司、电厂的有关标准、规程和规定等。
这些信息数据量十分庞大,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从制度上和技术上保证它们得到有效应用。
应采用开放的数据库结构,有条件时建立统一的数据分析平台。
(五)分析诊断,提出设备状态报告和检修建议操作层人员进行所辖设备异常分析、趋势分析,提交设备状态报告和初步的检修建议。
专业层人员汇总各类状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设备状态综合报告和检修建议,由决策层进行检修决策。
必要时可借助专家的力量,提高状态判断的准确性。
状态报告一般应包括下列各项内容:1.监测项目和应用的监测技术;2.设备状况数据及分析;3. 设备异常现象的简要描述;4.设备状态的评价;5.目前和今后可能受到影响的设备和系统,后果严重性的评估;6.临时处理措施;7.后续监测工作及检修工作的建议,投入和产出的评估。
(六)闭环运行,不断提高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水平有关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各项选择和决定,有些因限于当时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条件而不够正确或完整,应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完善。
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对某些故障机理的进一步认识,应对原定的状态判据、监测手段和频度、检修方式作出调整。
在每个检修项目结束后都应进行后评估,根据检修中发现的问题和检修结果,重新审视所采用的检修方式是否恰当、检测技术和检测频度是否合理、状态的分析诊断是否正确、相关的管理制度和作业指导书是否可行等等。
因此,实施设备状态检修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进的、闭环运行的系统工程。
六、整体设备状态检修的内容与上述的设备状态检修工作方式相比,整体设备状态检修还包括评估、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检修(RCM)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检修管理系统(CMMS)等重要内容。
(-)评估评估的目的是对电厂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作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与同类企业、竞争对手比较所处的位置,找出差距,明确改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