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突发环境事件案例-文档资料

2019-突发环境事件案例-文档资料


一、事故基本情况
(二)事故应急处置情况
由于反应迅速,领导重视,各方配合,措施得力,应急 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南康市的供 水,确保了赣州市饮用水源的安全,维护了社会的平稳。 特别应表扬的是赣州市、南康市环保部门以最快的速度于 14日16:50查找到了污染源并予以了关闭,防止了污染的 进一步加剧,同时在长约70公里的章江沿线布置9个监测 断面密切监测水质变化,为应急工作决策提供依据;水利 部门加强水量调度,从上游水库放水稀释污染水体,他们 为有效处置这次污染事故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南康市政府统计,并经调查组核定,此次 污染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4656万元。
三、事故原因
(一)企业违法排污
经查,本次事故有两家企业违法排污,分别是大余县 境内的赣州海创钨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创公司)和大 余县金城钨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城公司)。海创公司 主要问题是设置旁路明渠长期偷排未经处理的生产废水, 从9月份以来每天排放生产废水400多吨,其中约200吨 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偷排,废水中氨氮浓度最高达 328mg/L(排放标准为15mg/L),pH值为13.0以 上(排放标准为6.0~9.0);金城公司主要问题是试生 产阶段在废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超标排放,经测算 10月份以来每天排放量约380吨,废水中氨氮浓度最高 在225mg/L以上,pH在12.0以上。
8、在以上工作完成后,将事故现场土壤全部清理运 到恒安金矿存放、处置,严防二次污染发生。
二、赣州南康市12.14 饮用水源
污染事故
一、事故基本情况
(一)事故经过
12月14日15:00,南康市第二水厂取水口附近发现 少量死鱼现象,南康市政府根据初步调查,判断是上游企 业排污所致,决定从15:30开始水厂停止取水、供水。经 当地环保部门监测,发现源水中pH值为9.40,氨氮浓度 为2.5mg/L,均超过饮用水源取水标准。考虑到这两项指 标超标幅度不大,可以通过制水工艺处理达标,南康市应 急领导小组和赣州市环保局专家共同研究决定从22:30 开始水厂恢复制水、供水。15日凌晨4:00(恢复供水后 5个半小时),经检测发现水厂取水口水源污染程度加重, 出厂水pH值、氨氮超标,为确保饮用水安全,水厂再次 停止供水。15日晚23:45分,经各方应急处置,水厂取 水口水源污染缓解,出厂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水厂恢复 供水。两次停水时间共计26小时45分钟。
四、经验教训
(四)进一步加强事故信息报送工作
本次事故表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事故信息报送不 及时,部门间存在信息多头报送现象,由于信息公布不及 时,还存在个别新闻媒体信息报导有误现象。为此,一是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事故信息报送意识,按照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向上一级政府和上一级对 应部门,及时准确报送信息;二是信息上报要做到统一、 同步、准确,不同部门之间要按照政府对事故的统一定性 上报信息,确保报告内容一致;三是要及时准确公开事故 信息,接受新闻的监督,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维护社会 稳定。
同时,在对金城公司试生产现场检查工作中, 大余县环保局在金城公司环保设施不完善的情况 下,签署了同意试生产的建议。在金城公司试生 产后,大余县环保局既没有及时对金城公司排放 的污水进行监测,也没有督促金城公司对排放的 污水进行监测,发现金城公司超标排放后也没有 及时制止。
四、经验教训
赣州市、南康市、大余县政府及各有关部门 在处理本次饮用水污染事故中,反应迅速,措施 得力,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了供水,控制了污染范 围扩大,维护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安全。但 “12·14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也给当地人民群众 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产生了不良 的影响和后果。为认真贯彻落实吴新雄省长“立 即落实相关措施,并举一反三,加强全省辖区内 的环保督查”的重要批示精神,针对事故应急处 理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 吸取教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饮用水安全。
一、事故基本情况
(二)事故应急处置情况
为尽快恢复南康市供水,确保赣州市饮用水源安全,应 急指挥部采取了六个方面的措施:一是调度章江南康市取 水口上游油罗口等水库放水,稀释污染水体,尽快解决取 水口的水质问题,恢复南康市的供水。调度上犹江水库放 水,加大章江赣州市取水口上游水的流量,确保赣州市饮 用水源安全;二是加大对章江、上犹江和南康市、赣州市 取水口水质监测频次,实时监控水质变化,密切注意水质 动向;三是增加市场纯净水供应,同时调集赣州市、南康 市的消防车辆向南康市运送自来水,保障市民基本饮用水; 四是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加强市场监督,维护市场稳定; 五是是加大对沿江、沿河工业企业污染排查,控制污染物 排放;六是统一信息发布渠道,通过新闻媒体、网站和手 机短消息群发公布事故情况,消除不利影响,维护社会稳 定。
氰化钠的性质和用途
1、氰化钠的理化性质:氰化钠( NaCN)为白色结晶粉末。 在潮湿空气中, 因吸湿而稍有苦杏仁味。
分子量:49.02 熔点:563.7℃ 沸点:1496℃
易溶于水,水溶液为强碱性,微溶于乙醇,属I级剧毒品, 急性致死。
2、主要用途:从矿石中提取金、银(湿法冶金)及电镀(电 镀液)、金属淬火、制造农药、有机合成化工等行业均 可用到氰化钠。
四、经验教训
(三)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管理工作
本次事故表明,由于历史原因,赣州市存在不少环境 影响评价不按程序审批、越权审批的项目的现象,全省也 不同程度存在,为此,建议省环保局在全省范围开展一次 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情况的清查,对违规审批的项目,视情 况分门别类进行妥善处理。今后,凡是不按程序审批、越 权审批的,从严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一、事故基本情况
(二)事故应急处置情况 事故发生后,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潘
逸阳书记对事故处理作了多次批示,蔡晓明市长 赶赴现场指挥调度;省环保局闻讯后及时向省政 府领导和省应急办作了报告,许苏卉局长在南昌 指挥调度,并指示陈荣副局长迅速带领相关部门 组成的应急组连夜赶赴事件现场指导应急工作。 省水利厅孙晓山厅长也亲自布置,及时指派有关 人员赶赴事故现场开展应急工作;南康市、大余 县政府以及赣州市、南康市、大余县环保、水利、 卫生、建设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应急预案要求积 极开展工作。
四、经验教训
(二)进一步加强水污染应急能力建设
本次事故表明,章江水域饮用水源污染应急能力比 较薄弱,一是赣州市、南康市环保部门缺乏必要的应急装 备,南康市环保部门连日常的监测能力都不具备,难于及 时监测水质状况;二是南康市自来水公司没有配备应有的 应急物资,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尤其是 对水质变化情况难于到科学判断,提前采取有效措施;三 是赣州市、南康市无备用水源,一旦水源出现污染,势必 停水。从全省来看此类问题也比较突出,为此,一是建议 各级政府要加强环保部门能力建设,尤其是加强县级环保 部门日常监测能力建设,加快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和大 江大河大湖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增强环境监控能力,防范 事故的发生;二是建议各级政府加强供水部门应急能力建 设,各水厂要建立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储备必 要的物资和设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三是建议各级政府 加快城市备用水源的建设,确保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城市 不停水。
槽罐车将泄漏的氰化钠抽取运走。
开挖土坑和抽取泄漏的氰化钠
将下水道堵塞并抛洒漂白粉
6、为防止泄漏的氰化钠扩散,当地在已开挖 的下水道出口下游方向再开挖了一应急池,
防范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7、对泄漏处抛洒硫代硫酸钠和漂白粉进行氧化处置,并调集 消防车用清水自泄漏处向下水道反复灌水冲洗,冲洗的废水 排入下水道出口处开挖的土坑后,再用槽罐车运走,冲洗直 至无氰化钠检出后结束。
二、事故性质及造成的损失
(一)事故性质
从2019年12月14日15:30至15日晚23:45, 南康市第二水厂先后停水两次,共计26小时45分 钟。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江 西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事件分级规定,此 次事故属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二、事故性质及造成的损失
(二)事故损失
4、组织环境监测人员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地表水进行 监测,严密监控饮用水源地水质变化情况。
5、根据氰化钠泄漏情况,当地迅速查清了泄漏 氰化钠的去向。经勘察事故现场周边地势及排水管 网的布设情况,判断出泄漏的氰化钠流入事发地东 侧一低洼的下水道,由于该段下水道只有约150米, 并未联通到周边的水系,出口处已被泥沙堵塞。当 地迅速在该下水道出口处开挖一土坑,发现有囤积 的液体,经检测正是泄漏的氰化钠,当地再次调来
江西省典型案例
一、弋阳县氰化钠泄漏事故 二、赣州南康市12.14饮用水源污染事故 三、320国道宜春市西村段农药泄漏事故
一、弋阳县氰化钠泄漏事故
(一)案情介绍
2019年12月24日上午10时15分左右,一辆装 载8吨30%浓度液态氰化钠的槽罐车(车牌为:皖 H04419)从安徽省安庆市前往弋阳县,在路经弋阳 县志敏大道与320国道圆盘交汇处时,因紧急避让前 方车辆而发生侧翻,致使氰化钠泄漏。据事发后现场 勘察,大约有4吨氰化钠经事故现场水泥路面流入东 侧下水道中 。
(二)事件处置情况
事故发生后,弋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 即启动《道路交通运输化学危险品应急预案》和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进行紧急处置。 上饶市环保局也立即派遣应急小组,于10时45分 到达事故现场参与处置。省环保厅在接上饶市环 保局报告后,也派遣环境应急人员于当晚11时到 达现场,对事故处置进行指导。
(三)氰化钠泄漏处置方法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标志,防止扩散。 在处置固体氰化钠泄漏时,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 正压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完全隔离).不要直接 接触泄漏物,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移至大量水 中处理。如大量泄漏,应覆盖,减少飞散,收集 回收无害化处理。液态氰化钠泄漏应设围堰防止 扩散。一般采用碱性氯化法处置,通常使用漂白 粉(次氯酸钙)分解较多。或加碱使水处于碱性 条件,再加过量次氯酸钠,液氯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