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3章 微波集成传输线(1)
第3章 微波集成传输线(1)
态化和小型化。
微带传输线的基本结构形式有两种:带状线和微带线。带 状线是由同轴线演化而来,将外导体对半分开后,再将两半外
导体向左右展平,并将内导体制成扁平带线。其演化过程及结
构如图3 -2所示。
3.1 微带传输线
图3 – 2带状线的演化过程及结构 微带线是由沉积在介质基片上的金属导体带和接地板构成
特性阻抗Z0、衰减常数α、相速vp和波导波长λg。
1) 特性阻抗Z0 由于带状线上的传输主模为TEM模, 因此 可以用准静态的分析方法求得单位长分布电容C和分布电感L,
1 Z0 L / C v pC
(3-1-1)
3.1 微带传输线 式中,相速 v p 1/ LC c / r (c为自由空间中的光速)。 由式(3-1-1)可知, 只要求出带状线的单位长分布电容C,
0 min b 2 r
0 min w 2 r
(3-1-12)
3.1 微带传输线
2. 微带线
由前述可知, 微带线可由双导体系统演化而来, 但由于在 中心导带和接地板之间加入了介质, 因此有介质基底存在的微
带线所传输的波已非标准的TEM波, 而是纵向分量Ez和Hz必然 存在。下面首先从麦克斯韦尔方程出发加以证明纵向分量的 存在。
(3-1-17)
3.1 微带传输线 代入式(3-1-16)得
同理可得
H z1 H z 2 r j ( r 1) H y 2 y y
(3-1-18)
Ez1 Ez 2 1 r j (1 ) E y 2 y y r
(3-1-19)
可见,当εr≠1时, 必然存在纵向分量Ez和Hz,亦即不存在纯 TEM模。但是当频率不很高时, 由于微带线基片厚度h远小于微
c v p 质填充, 此时也是纯TEM波, 其相速 r。 由此可见,
介于c和
实际介质部分填充的微带线(简称介质微带)的相速 vp 必然
c
r 之间。为此我们引入有效介电常数εe, 令
c e v p
2
(3-1-21)
3.1 微带传输线
则介质微带线的相速为
vp
(3-1 -14b)
先考虑磁场,由式(3-1-13)中的第一式得:
3.1 微带传输线
H z1 H y1 j0 r E x1 y z H z 2 H y 2 j0 E x 2 y z
由边界条件可得
(3-1-15)
设微带线中波的传播方向为+z方向, 故电磁场的相位因子 为e
3.1 微带传输线
第3章 微波集成传输线
3.1 微带传输线
3.2 介质波导
3.3 光纤
作业:3.1、3.2、3.3、3.4
3.1 微带传输线 规则金属波导传输系统具有损耗小、结构牢固、功率容 量大及电磁波限定在导管内等优点,其缺点是比较笨重、高 频下批量成本高、频带较窄等。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等的发展, 对微波设备提出了体积要小、重量要轻、可靠性要高、性能 要优越、一致性要好、成本要低等要求,从而促成了微波技
用也越来越广泛。
3.1 微带传输线
1. 带状线
带状线又称三板线, 它由两块相距为b的接地板与中间宽度 为w、厚度为t的矩形截面导体构成, 接地板之间填充均匀介质 或空气, 如图 3-2所示。 由前面分析可知, 由于带状线由同轴线演化而来, 因此与同 轴线具有相似的特性, 这主要体现在其传输主模也为TEM, 也存 在高次TE和TM模。带状线的传输特性参量主要有:
H j E E j H
(3-1-13)
3.1 微带传输线 为微带线建立如图3-5所示的坐标。介质边界两边电磁场
均满足无源麦克斯韦方程组:
图 3 – 5 微带线及其坐标
3.1 微带传输线 由于理想介质表面既无传导电流,又无自由电荷, 故由连
续性原理,在介质和空气的交界面上, 电场和磁场的切向分量
j (t z )
H z 2 H y 2 H z1 H y1 (3-1-16) r y z z y
,而β1=β2=β, 故有
H y 2 j H y 2 z H y1 j H y1 z
27.3 r 1 d GZ0 tan dB/m 2 0
(3-1-5)
3.1 微带传输线 式中, G为带状线单位长漏电导,tanδ为介质材料的损耗 角正切。 导体衰减常数通常由以下公式给出(单位Np/m): 2.7 103 RS r Z 0 A ( r Z 0 120) 30π(b t ) (3-1-6) c 0.16RS B ( r Z 0 120) Z 0b
c
e
(3-1-22)
这样, 有效介电常数εe的取值就在1与εr之间, 具体数值由 相对介电常数 εr 和边界条件决定。现设空气微带线的分布电
容为C0, 介质微带线的分布电容为C1,于是有
1 c LC0 1 vp LC1
(3-1-23)
3.1 微带传输线 由式(3-1-22)及(3-1-23)得
(3-1-4)
w w 式中: m bt bt
2 n w x x 0.0796x 1 0.5 ln b t π(1- x) 2 x w / b 1 . 1 x
3.1 微带传输线
2) 带状线的衰减常数α
带状线的损耗包括由中心导带和接地板导体引起的导体损
耗、两接地板间填充的介质损耗及辐射损耗。
由于带状线接地板通常比中心导带大得多 , 因此带状线的 辐射损耗可忽略不计。所以带状线的衰减主要由导体损耗和 介质损耗引起, 即
c d
式中, α为带状线总的衰减常数;αc为导体衰减常数; αd 为介质衰减常数。 介质衰减常数由以下公式给出:
术与半导体器件及集成电路的结合,产生了微波集成电路
(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
对微波集成传输元件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它必须具有平
面型结构, 这样可以通过调整单一平面尺寸来控制其传输特 性, 从而实现微波电路的集成化。图3-1给出了各种集成微波 传输系统,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大类:
其中:
2w 1 b t 2b t A 1 ln bt π bt t B 1 b 0.414t 1 4πw 0 . 5 ln 0.5w 0.7t w 2π t
而 RS 为导体的表面电阻。
3.1 微带传输线
3)
由于带状线传输的主模为TEM模, 故其相速为
C1 C1 eC0 或 e C0
(3-1-24)
可见, 有效介电常数 e 就是介质微带线的分布电容C1和空 气微带线的分布电容 C0之比。于是,介质微带线的特性阻抗 Z0与空气微带线的特性阻抗 Z 0 有如下关系:
Z0
Z0
e
(3-1-25)
3.1 微带传输线
a (1) 导带厚度为零时的空气微带的特性阻抗 Z0 及有效介电 常数εe
30
(3-1-2)
式中, we 是中心导带的有效宽度, 由下式给出:
3.1 微带传输线
0 we w b b 0.35 w b
w 0.35 b w 0.35 b
(3-1-3)
(2) 导带厚度不为零时的特性阻抗计算公式
2 30 4 1 8 1 8 1 Z0 ln 1 6.27 π m r π m π m
8h w 59 . 952 ln w 4h a Z0 119.904 6 w w h 2.42 0.44 1 h w h
而波导波长为
r 0 g r
vp
c
(3-1-7) (3-1-8)
式中, λ0为自由空间波长;c为自由空间光速。
4) 带状线的尺寸选择
带状线传输的主模是TEM模, 但若尺寸选择不合理也会引 起高次模TE模和TM模。在TE模中最低次模是TE10模, 其截止 波长为
3.1 微带传输线
cTE 2w r
就可求得其特性阻抗。求解分布电容的方法很多, 但常用的是
等效电容法和保角变换法。由于计算结果中包含了椭圆函数而 且对有厚度的情形还需修正, 故不便于工程应用。 在这里给出
了一组比较实用的公式, 这组公式分为导带厚度为零和导带厚
度不为零两种情况。 (1) 导带厚度为零时的特性阻抗计算公式
b Z0 () r we 0.441b
10
(3-1-9)
在TM模中最低次模是TM10模, 其截止波长为
cTM 2b r
10
(3-1-10)
因此为抑制高次模, 带状线的最短工作波长应满足
0 min cTE 2w r 0 min cTM 2b r 线的尺寸应满足
3.1 微带传输线
图 3-1 各种微波集成传输线
3.1 微带传输线
① 准TEM波传输线, 主要包括微带传输线和共面波导等;
② 非TEM波传输线, 主要包括槽线、 鳍线等; ③ 开放式介质波导传输线, 主要包括介质波导、镜像波导 ④ 半开放式介质波导, 主要包括H形波导、G形波导等。 本章首先讨论带状线、微带线及耦合微带线的传输特性,
均连续,即有
Ex1 Ex 2 H x1 H x 2
E z1 E z 2 H z1 H z 2
(3-1-14a)
其中,下标1、2分别代表介质基片区域和空气区域。 在y=h处,电磁场的法向分量应满足:
E y 2 r E y1 H y 2 H 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