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案 人教 7 语文上:《〈论语〉十二章》 学案

学案 人教 7 语文上:《〈论语〉十二章》 学案

第十课《〈论语〉十二章》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
2、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情境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质疑探究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中的三句话各讲了什么。

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中讲了什么。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讲了什么。

④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⑤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中讲的是什么。

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讲的是什么,阐述了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