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论考试复习知识点

课程论考试复习知识点

课程论考试复习知识点简答一、简述使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讲授法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1.讲授要准备充分2.讲授要有科学性3.讲授要有启发性4.讲授要生动、影响5.讲授要简洁6.讲授要通俗7.讲授要注意和谐行、语速、语调、音量等。

8.讲授要与板书相配合。

二、简述上好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关键上好一堂课,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此外还要符合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的要求等。

(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组织得好(5)教学效果好三、简述研究性学习及特点研究性学习时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研究性学习,所须学习研究的问题来自学生的自身生活和学习活动中;(2)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习方法类似于科学研究方法。

(3)研究性学习,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

(4)研究性学习,所做的“研究”的主要意图是培养研究意识与能力。

四、试述新课程的改革目标总体目标: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五、简述班级授课制及其优势和不足班级授课制: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成都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势:1、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3、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4、便于系统地传授科学知识5、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6、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缺点:1.过分整齐划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实践性不强,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容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3.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限制4.教学活动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5.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六、简述讲授法及其优缺点优点:操作简单,方便。

经济、省时。

适宜传递较为艰深的知识概念,奠定学生的学习基础。

可以和其他教学放学互为补充缺点:容易形成被动的学习习惯,学习气氛单调乏味,无法考虑学生差异,不太适合年幼学生和学科背景较弱的学生,对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要求较高,不适用于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和激发创造性思维七、简述在小学教育中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试探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活动。

八、简述研究性学习概念、特点、教学目标、实施步骤及基本原则概念: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

特点:探究性、主题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创新性。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191页实施步骤:1.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

2.选题立题阶段。

3.组织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阶段。

4.实施阶段。

5.分析处理阶段。

6.展示成果阶段。

7.总结反思阶段。

基本原则:1.研究性的原则。

这是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本质要求,也是贯穿于研究性教学模式始终的一条基本原则。

第二,自主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自主性主要是针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和活动方式而言的,而指导性则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的。

3.动态性和生成性原则。

主要是针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对研究课题的选择而言的。

简述一节好课的标准。

九、简述一节好课的标准叶澜教授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他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

(1)扎实的课扎实的课就是有意义的课。

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深入其中,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有强烈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2)充实的课充实的课是有效果、有效率的课。

教师言之有物,学生学有所得。

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均参与其中,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学习、耕种收获的美好乐园。

(3)丰实的课丰实的课是动态生成的课。

它不完全拘泥于预设,而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欲擒故纵,精讲点拨,期待课堂的精彩生成。

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在探究的精彩瞬间,常常有智慧的火花在不经意间点亮了师生的眸子。

(4)平实的课平实的课是常态的课,是实实在在的课。

它不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而是注重课程内容。

它不哗众取宠,教师的眼中只有学生。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有何人听课,教师都会把课堂看成是自己和学生的独有空间,看成是思维碰撞和智慧生成的神圣殿堂。

(5)真实的课真实的课就是不加粉饰、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

真实的课必然是有缺憾的课,正因为不是十全十美,所以课堂显现着生命的原生态,也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细节和教学行为,永无止境地追求教学的更高境界。

您对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思考。

●【摘要】●【现象】●【事例分析】●【对策及价值】●【总之】教学设计(5分)一、《日月潭》(1)写作特点:《日月潭》一文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我国台湾省日月潭的美丽风光。

作者以日月潭的具体位置,名字的来历,以及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那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主要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通过不同时期的景色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2)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可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①③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通过阅读,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培养孩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程开始后,教师可出示中国地图,请同学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请把你们去过的地方指出来与其他同学分享吧。

在同学介绍完自己去过的地方后,教师可说: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祖国的宝岛台湾游览,欣赏一下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从而导入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轻松有趣,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唤起学生的日常经验和学习兴趣。

为学习新课程打下基础。

二、春天来了(1)①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③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读1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万、丁、齐、冬、百”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留心观察春天景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3)教学过程:一、音乐激趣,进入春天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歌曲?2、同学们,你们认为春天在哪里呢?3、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春天,开始学习《识字1》(教师板书课题)二、看图学词,感知春天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2、你能用完整的句子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大家吗?3、图中有什么鸟?他们各种在做什么?黄莺在唱歌,我们可以用“莺歌”来表示;燕子在跳舞,我们可以用“燕舞”来表示。

教师出示词卡——莺歌燕舞(指名学生朗读,小组赛读,齐读)图中的黄莺和燕子表情怎样啊?你们能读出他们的快乐吗?(指名读,齐读)4、细心的你还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趁机教学“柳绿花红”“冰雪融化”“百花齐放”。

三个成语的教学均按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卡——以点到面地读——在看图——有感情地朗读的程序进行。

在“在看图”和“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环节,对于“柳绿花红”这个成语要引导学生观察杜威现代的三中心说:儿童、活动、社会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在杜威看来,教育决不是强迫儿童去吸收外面的东西,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出于强调教育在儿童本能生长发展的本质作用的认识,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反对把教育变成一种外在的压力和忽视儿童内部机能和倾向。

主张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要围绕儿童组织起来。

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角度,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

他认为生活是生长的社会表现,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可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所以教育就该是生活本身,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溶为一体。

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教育就是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而不问他们的年龄大小;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应把学校改造成简化、净化的雏形社会,学校中的课程不应该着眼于文字科目,而应着眼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现有的直接经验开始,注重培养儿童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

从获得知识的角度来看,杜威认为“经验的不断改造”是教育的又一特性,他把经验看作是世界的基础,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即把求知的过程和知识看成一个东西,让儿童在主观和客观交互作用中获得经验。

以此出发,杜威指责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灌输,“只让儿童静听”,把师幼关系搞成“像抽水筒和蓄水池一样的关系”,“忽视儿童的个性、个人经验以及他的自由的、直接的和主动的活动”。

与之直锋相对,杜威主张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杜威提出,人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不忘的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为此,要遵循这种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儿童准备相当的环境,使儿童“由做事而学习”。

因此,杜威强烈反对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由这种教材组成的学科课程,极力强调教材的中心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如木工、缝纫和各种服务性劳动等。

同时,他还提出了以集体的活动教学为教学组织形式,反对教师所具有的专断性的作用,提出以儿童主导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