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建筑历史文化的差异
作者信息:
:xxx
班级:xxx
学号:xxx
摘要: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沉淀,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方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情感、审美情趣等等。

所以地域和历史文化截然不同的中西方也有着不同的建筑理念。

同时中西方的人审美观念、性格气质也有着相当的差异,这些都在无形地影响着当地的建筑设计艺术。

第一个差异,希腊的建筑是感性的,对造型艺术和形式美有着极致的追求。

而中国的建筑被伦理思想影响得很深。

中国古代的建筑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建筑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

中西方建筑历史文化的第二个差异是西方的精神和和中国的专制等级思想。

第三个差异是西方建筑神秘的色彩和中国调和的现实主义。

西方人相信神灵,对有一种极度的虔诚。

而中国人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安分守己就会平安,犯错就会受惩罚。

中国人都很现实,不会过分信仰神灵,而是安安稳稳过日子,与现实相协调。

就算是中国古代的建筑也有着相当强烈的世俗色彩。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差异起源古希腊建筑中国建筑
正文: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沉淀,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方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情感、审美情趣等等。

所以地域和历史文化截然不同的中西方也有着不同的建筑理念。

同时中西方的人审美观念、性格气质也有着相当的差异,这些都在无形地影响着当地的建筑设计艺术。

因此,特地在此探讨一下东西方的建筑根源上的一些差异。

在这里,以希腊为西方的代表。

第一个差异,希腊的建筑是感性的,对造型艺术和形式美有着极致的追求。

而中国的建筑被伦理思想影响得很深。

中国古代的建筑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建筑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希腊建筑的感性化。

古希腊建筑追求造型艺术,每个建筑就如一个雕塑品。

他们追求和谐,并认为人体是世界上最和谐最美的形体。

人体美在他们的建筑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代表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刚毅雄伟,代表女体的爱奥尼柱式柔和端丽。

如图:
图一多立克柱式
多立克柱式就是在建筑物上显示男子身体比例,来显示刚劲和力量。

图二爱奥尼柱式
爱奥尼柱式模仿了女子的窈窕。

柱子的粗细为高度的八分之一,显得十分高挑。

在柱下部安上状如靴子的凸线脚,柱头左右垂以卷蔓,仿佛时尚女子时尚的卷发,柱头颈下装饰着花带,柱身上镂刻出细密的纵向凹槽,犹如女子细密、柔和的衣褶一般。

古希腊的建筑的确是独一无二的雕塑品。

接下来探讨中国建筑的伦理精神。

与希腊人追求形式美、造型美、雕塑感的倾向相反,中国人不求外在形式的美感,而是认为建筑是生活、思考、养德的地
方,应以伦理为重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征是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建筑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

群体和谐的思想是中国建筑美学的特征,也正是中国建筑的独特理念。

因此中国建筑以向水平方向发展为主,极力削弱个体建筑的突出。

这种形式的布局,不是以单体建筑的造型取胜,而是以群体的对称、呼应、错落有序形成整体气势。

中国人有着令人惊讶的对建筑群体的驾驭能力。

中国建筑的群体和谐中,以儒家的“礼”的思想为特色。

“礼”是一种划分人与人之间差异区别的标准,因此,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主次表达。

不同级别的建筑有着与自身级别相应的位置、形式、色彩、屋顶样式等等。

这也正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伦理观念。

图三故宫
如故宫,所有的建筑按着一定的礼序排列组合,显示出了磅礴的气势。

中西方建筑历史文化的第二个差异是西方的精神和和中国的专制等级思想。

在古希腊建筑中,大型建筑往往依地势而建,并不强调中轴对称和等级思想。

如雅典的建筑卫城中,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布局方式自由活泼,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多于庄严肃穆。

图四雅典卫城山门
而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从建筑的布局方位、形体大小、结构构件、建筑装饰、建筑材料到城市大小、道路宽度等等,处处凝聚着强烈的等级规。

甚至还有相关法律规定。

第三个差异是西方建筑神秘的色彩和中国调和的现实主义。

西方人相信神灵,对有一种极度的虔诚。

而中国人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安分守己就会平安,犯错就会受惩罚。

中国人都很现实,不会过分信仰神灵,而是安安稳稳过日子,与现实相协调。

就算是中国古代的建筑也有着相当强烈的世俗色彩。

西方对建筑极为重视,在古建筑中建筑往往代表着时代建筑的最高水平。

设计师们使用垂直发展的空间序列和挺拔向上的形式,来表达人们对神的崇拜以及对天国的热切向往和痴迷。

西方人不像中国人重视世俗皇权,而是重视自己心灵
中的神,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技术来建造一座座名垂千古的神庙和教堂。

此外,建筑师往往在建筑里利用光影营造出浓郁的神秘气氛,无论是帕提农神庙,还是万神庙和基督教的教堂,它们的部空间都具有某种神秘的感召力量,讲置身其中的人们的精神引导向缥缈的远方。

图五帕提农神庙
图六万神庙
图七圣索非亚大教堂
而中国的现世意识使中国带着强烈的世俗色彩,在吃斋念佛的背后有着十分功利的世俗目的,信仰成了世俗欲念的冠冕堂皇的遮羞布。

如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它的世俗欲念十分浓厚,它关心的不是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的生活,而是如何长生不老和升仙之道。

而从外流入中国的佛教,则被中国彻底改造了。

它本身的宣扬的出世思想与中国人的现世性思想产生了矛盾,同时,佛学观念里的无君无父的思想也与中国的伦理意识发生了冲突。

然后,中国就开始对佛教进行了改造。

一是取舍,二是更新。

而这样子表现在建筑上,可看到很多建筑与一般世俗建筑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如下图的化觉巷清真大寺。

图八化觉巷清真大寺
中西的古代建筑文化还有着一些差异就不再一一阐述了。

就此结论。

资料及图片来源:图片全部来自百度百科;
部分资料来至百度百科,部分来自王娟的《神话与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