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文化不仅是丰富多彩,而且拥有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
这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文化的基本精神。
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亦即世界观和人生观。
如何更好的去理解不同文化、信仰所存在和真正精神,是我们当下必须要学会的。
只有你理解了这种文化的本质,精神层面的才能更好的被理解。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有某些由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所决定,但万变不离其宗的传统,如语言、文字、习俗或某些原始的、不变的或难以改变心里定式,正是这些文化特质或文化基因构成了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本身是无形的,而文化精神是有自己独特的形态的。
无形的文化本身也决定和规范了有形的文化精神的内涵。
东西方文化虽然历史发展轨迹不同,但其各自的特点也较为明显,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也正是当今时代发展所需要的。
中西传统文化精神之对比1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渊源传统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各自都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
这些不同的渊源传统,在长期的历史磨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中国的文化展现的是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融合的特点,在悠悠几千年的文明中,思想观、道德观逐渐形成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基准的文化特点。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只有我们的文化作为主体文化保留至今。
以文化的传承作为依托,我们的历史、文化、发展存在了五千年之久。
欧洲历史上存在文明程度最发的罗马帝国也早已不复存在,而我们的文明和文化传承是其它任何国家、民族是不可比拟的。
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千百年以来我们一直把儒家文化作为我们文化的标尺,只有遵从儒家文化的思想才是思想的主流。
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又是道德教育,所以我们遵循的礼仪孝道成了我们对人起码的要求和必备的素质。
并且中国文化它具有很强的同化能力,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外来的文化在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都有这一现象。
以佛教为例,佛教是印度起源的,在印度的佛法理念中是不讲究忠孝的,而在最初引入到中国的时候加入很多的儒家文化的特点,把忠孝这些儒家文化都加入其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的佛教文化特点。
所以说我们中国文化对佛教的改造,可以说是很明显。
与佛教在中国西方文化的本质是从个体文化出发,强调个体的重要程度和文化的特征,强调个体自由发挥,注重个体的自由性。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观念的共识,西方文化中注重文化的个体性,以发散性的角度融合这个社会,所以造就了西方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行成这种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欧洲历史上的不断扩张和兼容,从罗马帝国开始便遵循着融和这一理念,在横跨三洲的罗马帝国中各种文化的融合和互相影响是存在的。
渐渐的形成了一种更为广泛的包容的理念和开放的心态。
这样的意识也逐步的向欧洲蔓延,形成了如今这种多种文化所兼容的文化形态。
西方的文化特点是采取吸收优点进而发扬的特质,在整个历史过程中西方人愿意并喜欢外来文化的冲击力,注意抓住这些文化的特质与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这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是不断地自我否定,那么这样就导致了整个社会和历史文化不断地跃迁,不断地相互否定。
那么就导致了一种超越的浪漫神精。
东方文明起源于亚洲的辽阔大陆,对外交往相对困难。
在这种情形下,商品经济很难发展起来,并且受长期的思想影响下我们重农轻商的思想很难做出有效的改变。
并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只有强烈的中央集权才能保证社会有序的运行。
因此,中国文化形成了集权专制制度、并且由于长期受儒家的思想熏陶我们学会了重视群体、强调个人的服从和义务承担的文化特质。
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很难做到自由、竞争和个人利益重要性的体现。
中国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东方文化,和我们东方其它国家一样我们都是一种遵循“仁”为中心思想的民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圆形的,善于整体地考虑问题。
中国文化强调家庭、宗族和国家利益的实现,强调个人对群体的责任和义务。
把人看作是群体的分子,认为人需要群体才能生存的、有伦理道德限制的整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互相依存的。
从个人来讲,中国文化视“修身为本”,把善良、诚恳、仁义,看作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从群体来讲,注重思考人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讲求伦理道德,尊卑有序。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求和谐统一,从不以如何征服自然为出发点,而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思想观念。
寻求一个完整的循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也是以这样一个轨迹而延续的。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以及对自然万物的尊重、承认和包容,通过沟通、协调而达到和谐的程度,我们要求万物之间相互融合统一。
正是当今社会全球化今天所需要的精神。
但是,发展形成于封建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其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
比如对个人思考的独立性有着很大的限制,这对思想的进步是一个巨大的伤害。
并且过分注重人际关系,使原本为相互之间协助的关系,更多地体现成了制约、限制。
过分强调个人对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责任,使得个人的权利被严重忽视,个人主体的自我意识很难产生。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希腊地中海沿岸。
并且地中海附近多为优良的海港,为当地的经济贸易和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
伴随这种经济形式的建立,也渐渐形成了西方世界中强调竞争、自由,尊重私有财产和个人权利的文化特质。
具体来说,西方强调个人权利和利益的地位,崇尚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竞争、效率。
形成的思维方式也是直接的,实际的。
对事物的判断也是客观的。
注重科学论证,努力发掘自然界的奥秘,希望可以征服自然并从中得到利益,确立人的价值。
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由于注重科学的重要性,才能创造来一个又一个科学研究的里程碑,为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做出来卓越的贡献。
资本主义经济环境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的,进而促进了科学带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促进来人类的进步。
但过分注重个人权利和利益忽视了集体资源的重要性,过分的对自然的征服,导致各种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物种的消亡,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经济实力、优胜劣汰,世界征服论、拜金主义、过度竞争,也扭曲来西方的价值观。
也是局部问题扩大化,矛盾冲突越演越烈。
三千年封建社会中我们长期拥有着接近整个欧洲面积的幅员辽阔土地。
从西部高原到东南沿海平原,从东北的寒带到南海热带,都是极大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并且我国主要发展地区大多数处于温带和热带,所以农业发展迅速并且自给能力充足。
由此,中国文化便建立在一种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自我文化意识当中了。
农耕文化本身就是最“原始”的文化,这就又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内向型”。
相比之下,欧洲国家,大多数农业发展条件不足,并且由于自身经济优势和特点,在许多地区也建立不起太强的农业文化,大多数国家还是崇尚工业轮和工业文化,所以不得不发展对外贸易和殖民等形式进行自足,从而形成一种“分散性”和“外向型”的文化。
我们拥有不亚于欧洲的众多的民族。
长期生活在这个由多种地域特点的,相对封闭的,益于农业长足发展的大环境中,自然是以农耕为主题。
而且,中国人口激进式增长是从明朝开始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在泱泱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口最多的时期不过五千万左右。
始终没有人口与资源间的矛盾。
因而,因此也不用扩张殖民的巨大压力。
由此便决定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非西方的对外扩张和对自然的强烈征服欲望。
并且由于幅员辽阔和资源丰富。
各民族之间的自我矛盾始终没有太突出。
而欧洲虽然形成了许多国家,由于地域面积小形成时间短,不仅国家与国家存在文化差异,而且国家内部也有很多不同的宗教、语言和文字,而且由于殖民和强烈的占有欲和对外的扩张性形成的自我遵从的文化特点,而中国是一个以汉族、汉语和农耕文化为主体,不同的民族及其丰富多样得民族语言和文化共存的特点。
历史悠久,则意味着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和由此形成的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经历了数千年的磨合与交融,凝聚成浓重的“合而两利,分则两伤”的民族大一统历史意识。
正因如此,中华文化才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中华民族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间,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也只有中国文化体系是数千年延续发展而从未间断的。
而西方文化至少我们可以说有三种传统:“一种是希腊的一种是罗马的;一种说基督教的或者我们把它叫做日耳曼的,当然不能简单地把基督教等同于日耳曼。
所以文化的延续性和传统性不够强烈,并且文化渊源不明确,虽然希腊罗马等国兴盛一时,但随着向欧洲深部发展后延续性极差,所以文化的传承性及传统性不够强烈。
2.6 发展关系特点东西方文化虽然不是一条发展路线,但它们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在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形成于特殊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的东西方文化终于有了真正相互融合的可能和必要,我们对这两种文化所抱的希望是它们都能学习对方的优点,让两者找到一个相互融合的折中点。
未来的世界文化应该是既注重个体,又能着眼于群体;既强调责任和义务又不忽视尊重和传承。
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所产生的新文化,将兼具东西方文化优点,采取系统思考的方式,把全世界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和谐共处的理念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服务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中西方文化的差异3.1 思维方式的差异我们的思维一直都是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和态度,几乎是直觉就决定了一切,缺少严密的论证和科学依据,这种思维方式,从古至今已经形成一种惯性、都是局部思维很少注重整体性。
但西方国家,通常注重逻辑思维和科学依据及有效的论证,特别注重严密论证后的结论,习惯于这种思维方式,渐渐的也形成了一种惯性的定式和思考的方式,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但过于复杂的思考和过于细致的推敲致使一些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话,而东方的直观论也在看待问题的角度上难以有准确的定义,往往会主观意见主导事情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上都有直接的优缺点,但这一思想得以发展和延续还是拥有其必然的本质优势。
所以学会多角度的看待,多层次的考虑是需要的。
3.2 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我们从历史上看由于儒家文化的影响巨大,个人价值的实现通常是通过社会价值实现才能得以体现,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利益都从属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之中。
而西方则遵循的则是先个人而后社会的价值取向。
认为个人的价值的实现才是一个人对社会价值的提升,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就谈不上实现集体利益、国家利益。
我们受文化影响对人生的态度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依靠个人的价值利益的取舍,整体的权利和利益才能深刻的得到体现。
而西方人则认为,人生就是实现自我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达到整体的完备和强大,强调了个人在整体的作用和意义,突出了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