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课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7课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原因
爆发 表现 广、长、大、猛 加深了 特点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经 济 危 机
胡 佛 反 危 机 政 策
措施
结果: 失败 罗斯福新政
加剧了
影响
随堂巩固
1.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称为“疯狂的2 0年代”。其依据应该是当时美国( )。 A.两党派斗争激烈 B.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C.经济社会盲目发展 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3.“他们过去常说,我在编织一个梦,梦见 安宁与繁荣的前途。为什么我得排着长队,为 领一份面包苦苦等待?我曾建一条铁路……如 今它建成啦,兄弟,你能施舍一角钱吗?”这 首歌1932年在美国首演后广泛流传。这首歌主 要反映了( ) A.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B.工业革命推进美国的铁路建设 C.大萧条对民众的打击 D.民众对罗斯福新政的极度失望
单元学习导引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 政策的调整
调整的背景——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危机(第17课) 调整的措施——罗斯福新政(第18课) 调整的影响——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19课)
第 17 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传统政策——自由放任
自由放任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 成低效率和浪费,所以没有政策就是好政策。 ——人教版必修2第82面
二.现实危机——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
1930年至1932年,美国公立医院因患 精神病而住院的人数,年增长率是1922年 至1930年间的三倍。 ——韦克特《大萧条时代》 4.民众心态: 造成民众心理绝望恐惧,带来严重社会问题。 启示: 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 能独善其身,合作共赢才是王道。
4.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 (1)根本: 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直接: (3)具体: A.贫富差距过大限制社会购买力造成市场萎缩。 B.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启示:经历了巅峰和谷底才明白,繁荣与危机往 C. 股票投机活动过度。 往相伴而生,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经济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 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疗治。” ——1930年12月,胡佛第二个国情咨文
问题: 材料表明胡佛政府反危机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自由放任”政策
结果: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社
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
三.固守传统——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在美国历史上,很少有像胡佛那样受到 老百姓讽刺、憎恶的总统。用破铁罐、纸板 和粗麻布搭起来的棚户叫做“胡佛村”,手 里提着的装破烂的口袋叫做“胡佛袋”,乡 下的贫民把破汽车前部锯掉,套上骨瘦如柴 的骡子,叫做“胡佛车” ,在公园长凳上 躺着过夜的人用旧报纸裹身取暖,叫做“胡 佛毯”,野兔被饥饿的农民抓来吃,叫做 “胡佛猪”。—1933年经济危机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姆特 关税法,提高890种商品进口税率,平均幅 度达40%,这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 惧和愤慨,到1932年有76国采取了报复措 施。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3.国际关系: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和动荡。
5.1932年,美国全国的失业者举行向自都的“饥 饿进军”,公开拥护共产主义与公然赞成法西斯 主义的既有知识分子,又有议员。有的文教界、 新闻界及宗教人士公开赞扬苏联的制度,认为只 有实行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才能解决危机。这反 映出“大萧条”( ) A. 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B. 意味这凯恩斯主义失灵 C. 使美国具备了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基础 D. 使资本主义制度失去活力
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但受一只“看 不见的手”——自由市场的影响,它使每个人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 财富后人更大的价值。 ——亚当·斯密《国富论》
战争结束时,美国已从 战前一个资本输入国变为资 本输出国,由债务国变成债 权国。到1924年,美国掌握 的黄金总额已达世界黄金储 存量的1/2,控制了国际金 融市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 的金融中心由英国移到了美 国。
胡佛猪
胡佛村 胡佛毯
三.固守传统——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1932年罗斯福高票击败胡佛出任美国总统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胡佛(饥饿总统)=贫困
罗斯福
启示:不能固守传统安于现状,要与时俱进, 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与销售矛盾
贫富差距过大
课堂小结
分期付款膨胀
股票投机过度 盲目扩大生产 标志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 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 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
金融 ——工业——农业——民生
3、特点:
1929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材料一:29年10月24日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一夜 之间,“繁荣”被化为乌有。 材料二: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减少了36%,失业工人 3000多万,几百万农民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整 个资本主义的损失比一战的破坏还要严重。 材料三:一般的经济危机持续一年最多不过两年, 而30年代初的危机持续了长达4年之久,有的国家甚 至更长一点。 材料四: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了所有 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影响到所有的经济部门。
2.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 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 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这种享乐 消费观( ) A.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原因之一 B.有利于扩大需求,摆脱经济危机 C.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 D.是解决当前欧债危机的主要途径
20.“他们过去常说,我在编织一个梦,梦见安宁与繁荣的前途。为什么我得排着长队,为领一份面包苦苦等待?我曾建一条铁路 他们过去常说,我在编织一个梦,梦见安宁与繁荣的前途。为什么我得排着长队,为领一份面包苦苦等待?我曾建一条铁路 ……如今它建成啦,兄弟 ……如今它建成啦
4.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使 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 几年间先后有40各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 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这体现 出( ) A.重商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发展 B.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倡导国家干预经济 C.自由放任政策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 D.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
柯立芝 (1923年—1929年美国总统)
柯立芝繁荣
二.现实危机——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 街股票市场崩溃
二.现实危机——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
问题1.结合教材,找出大危机的表现和特点
1、时间: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 2、表现:
二.现实危机——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
5.经济危机的影响
(1)经济方面: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
(2)政治方面: 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3)国际关系: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和动荡。 (4)民众心态: 造成民众心理绝望恐惧,带来严重社会问题。
三.固守传统——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二.现实危机——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
主 要 原 因 具 股票投机掩盖 体 毫无顾忌的分期 原 付款和银行信贷 因 加剧金融市场不稳 贫富悬殊 消费能力不足 产品相对过剩 供需严重失衡
二.现实危机——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
马克思指出:经济危机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政 供 府 需 “ 生产力 严 生产的社会化 自 重 的发展 由 失 放 调 任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 政 策
供求(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二.现实危机——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
问题2. 大危机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 国际贸易下降2/3以上, 失业工人有3000万人之多
1.经济方面: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
美国汽车工人罢工
2.政治方面: 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