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级《传播学》复习重点:一、学科历史:1.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其创立者: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7):宣传研究,《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5W要素;对传播学的研究,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中的诸要素;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传播活动的社会作用;他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1890-1947):“守门理论”的创立者;给了传播学一个极重要的启示: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到其身后的“群体”的强大制约机能。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提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了“魔弹论”,为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和机制开辟了道路。
此外,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使传播学走出书斋而投射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之中。
传播学家施拉姆(1907-1987):把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修正,使之完善化、系统化、结构化,最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以上几位学者的详细内容在书第一章第三节,P17~P23)李普曼:《舆论学》。
“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给人们提供了其生存处境的映像,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生活在真实环境中,而是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塑造的“拟态环境”中。
P116~P117,P274二、传播的类型及历史:学派:a.批判学派:文化研究学派:霍尔P174~P175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达拉斯·斯麦兹(受众即商品理论:加拿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家达拉斯·斯麦兹提出了受众商品理论。
他对广告驱动性大众传播商品形式进行了研究,大众媒介生产的新闻、信息、娱乐节目不是其最重要的产品,媒介公司的最终目标是将这些受众集合打包出售给广告商。
他揭示了商业性媒体的真正产品受众群体;他从权力的最前沿体会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
“受众商品理论”;达拉斯·斯麦兹将受众劳动或受众劳动力作为大众媒体的主要商品。
理论前提:斯麦兹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时间都是劳动时间;对于达拉斯·斯麦兹观点的批评:其一是他避开了媒体内容,将受众劳动作为惟一的媒体产品;其二是达拉斯·斯麦兹出的受众劳动概念所指的劳动是否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也值得推敲。
P208)、莫斯可、戈尔丁、默多克b.多伦多学派:英尼斯、麦克卢汉c.经验学派:注重定量研究、强调从经验材料中总结模式和理论、微观研究成果丰富类型:自我、人际、组织、群体、大众{变化是受众、工具(机械化)、内容的公开性到私密性)}历史: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传播革命的总结:从形态的变化来看:1.传播步伐、传播技术和手段的革新在时间上是以逐步加快、越来越快和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的态势发展的,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一直是呈加速度状态发展。
2.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始终呈叠加性状态发展。
即新的传播革命爆发后,人类在旧的传播革命中所使用的传播手段不会被随之抛弃,而总是以一种新的面貌又出现在新的传播活动中。
比如,文字传播并未淘汰语言传播,电子传播并不排斥印刷传播……它们的发展似乎是一种相互竞争、相互借鉴、相互协调的关系。
3.叠加性状态又导致了融合性状态。
比如:电话是对语言传播和电报传播的整合;广播是对电话和唱机功能的整合;电视是对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以及广播与电影功能的整合;而电脑则整合了其它所有的传播方式。
4.信息和知识的增长与积累呈金字塔状态发展。
从结果上看:1.语言传播是人类的重要特征。
它使人可以发展思维、沟通思想、交流信息、积累知识,从而由动物世界进入人类社会,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2.印刷打破少数人的传播特权,导致了文化和教育的普及,知识与思想的扩散,使人类由人际传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3.电子传播则人类由国内传播引入国际传播,由大众传播带进跨国传播。
4.网络传播是将以往各自独立的单一传播转变为综合传播将单功能的媒体转变为多功能的媒体,将人类由工业社会带进了信息社会,信息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和社会运作的核能。
从革命与社会进步的互动关系看:1.每一次传播革命的爆发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开拓了新的空间。
比如:没有搞语言传播革命的尼安德特人就绝种了,而搞了语言传播和文字传播革命却未搞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革命的一些非洲部落的人群,虽未消失,但只停留在蛮荒的原始社会。
2.人类传播革命与社会文明进步不仅互相促进步调一致,在步幅和步频上基本上成正比例关系。
最先发生传播革命的地方或国家,不仅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程度高,而且在竞争中也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比如:语言传播时代的克罗马农人,书写传播时代的古埃及和希腊人,印刷传播时代的中国,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
传播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文化上的优势地位,因此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面前,弱小国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3.这一切告诉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传播革命,十分重视传播科技的开发、引进和,同时,还要加强对人类传播活动的研究。
否则,国家在全球性的传播竞争中处于劣势和消极被动的地位,甚至有可能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三、传播理论:1.传者(控制理论):施控:守门人»»»卢因、怀特受控:传媒的四种理论:a.封建社会:集权主义传播体制;b.资本主义社会:{自由主义传播体制(大众传播不受政府的控制,传播者具有传播的自由;大众传播多样化、多元化,反映和代表多种不同的意见;大众传播业自由竞争、自由营业);社会责任传播体制(传媒(报刊)对社会有种种义务,不辜负公众的信任;报刊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知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记述,它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它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要能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P146~P148c.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传播体制。
阿特休尔《权利的媒介》的批判:“报刊的四种理论”是冷战思维的产物。
P1502.内容:梅尔文•德福勒:“任一媒介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范畴”:低级趣味内容;无争议内容;高级趣味内容。
P1643.媒介:哈罗德·英尼斯:多伦多学派的鼻祖;研究角度:媒介与权力机构的关系。
“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便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有利于维系传统的集权化宗教形式。
就文化的角度而言,时间意味着神圣、道德和历史,与历史、传统、宗教及等级制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空间则意味着现在和将来,技术和世俗,意味着帝国的兴起、扩张,它与现实的世俗政治权力有关。
时间文化是信仰、来世、礼仪和道德秩序的文化;空间文化则是世俗的、科学的、物质的和扩展不受约束的文化。
显然,在任何文化中,这两种价值观念都是起作用的,一种为显性而另一种则为隐性。
不难看出,英尼斯是以建立在时间偏向基础上或是建立在空间偏向基础上这两种对立的知识垄断之间的辩证观点来看待文明的,特别是帝国的兴起与衰落。
P195~P196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一切技术都是肉体的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体部分向公共领域的延伸”。
媒介即讯息:冷媒介与热媒介:P196~P198小结:麦克卢汉的传播理论对媒介形式作了开拓性的研究;把媒介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去考察,而不仅仅是放在传播过程和传播内容中去观察;过于扩大媒介的内涵。
一是把非媒介当成媒介,如把房屋、电灯、时钟视为媒介;二是把传播方式视为媒介,如把游戏、演讲、舞蹈视为媒介;对冷、热媒介的分类不是很科学。
两者的观点被总结为“技术决定论”。
P1984.受众:P222~P223个人差异论:理论基础:“刺激-反应”的心理学模式,从行为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接受行为,取决于个人特性的千差万别。
理论实践意义:促使人们重视个人心理因素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从而使传播学对于受众的研究,可以从分析受众成员的心理入手。
社会关系论:理论的实践意义:社会分类论可以指导人们分析据以划分受众为不同群体的可变因素与人们信息接收行为之间的联系,并进而指导传播机构分析和预测不同受众群体的有选择性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根据不同的社会群体的特点设计和制作讯息、使大众传播内容更具有吸引力。
社会关系论: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大众传播的受众成员既非相互分离的个人,也非按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系列可变因素而归类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又属于各种社会团体,而且还和别的团体的成员打交道。
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5.效果:(微观到宏观的变化原因是卫星电视的发明)微观:强效论(子弹论):P229~P2301.主要观点:枪弹论的观念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公众对大众传播始终存在着恐惧心理大众传播中的特殊事件验证了魔弹效果2.该理论的社会科学背景:本能心理学大众社会学3.枪弹论的缺陷: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忽略接收者的个人差异,一个大众传播的内容不可能对所有人都产生同样的效果4.结构性压力。
有限效果论:1.霍夫兰“耶鲁学派”、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的研究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它往往受到媒介的性质、个人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远非“威力无比,不可抗拒”。
2.两级传播;意见领袖。
P231~P234适度效果论:(恢复了受众的主体性,从动机、认知、行为等角度)P234~P240 1.使用与满足理论小结: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评价:(1)“使用与满足”研究使传播学者的关注点从传播者向受众的主动传播转移到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主动使用上来,开创了传播研究的新阶段。
正如施拉姆说,使用与满足研究还远远不是一种理论,但指明了形成理论可能采取的某些方向。
(2)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受众使用大众媒介的各种心理动机,对于了解受众的根本需求非常有帮助。
但是,研究者们对受众所受到的更广泛社会影响缺乏充分的考察。
(3)此外,仅仅强调受众的能动作用而忽略媒介的生产过程不能完整解释整个传播过程。
受众对大众媒体的压力是有限的,他们的选择只能是在媒体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2.创新与扩散理论大众传播在个人的获知阶段较为重要,而人际传播的影响力在劝服阶段更为突出;大众传播对于初期采用者比晚期采用者更为重要;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宏观:议程设置理论:P239~P240,P274~P278a.最早出现于麦库姆斯、肖的《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1968年总统选举的媒介报道研究方法:受众调查与媒介内容分析b.传播媒介经常在与其它社会力量的协同和互动之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