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 将进酒 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
下 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在《必修五》学过了李白 的《蜀道难 》,初步领略了诗仙的才情。
著名诗人余光中 先生对李白曾有这样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 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多媒体展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选修文本第 一课《将进酒》一起去欣赏“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 (板书:将进 酒 李白) 师:这节课有两个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1.反复诵读,品鉴特色,体悟作者思想感情。
2.拓展延伸,分析比较,领略诗歌 独特韵味。
独特的韵味需要我们慢慢品味,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先浅尝滋味, 然后细细品 味,最后通过拓展对比深入体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展示学习过程:浅味→品味→深味) 师: “浅味”有三个要求, 读准字音, 读通文义, 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 自由的先把全诗朗读一遍, 在读的过程中看看有哪些字音 和词义还把握不准,待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
(“浅味”环节约十分钟) (多媒体展示“浅味”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通文义。
3、初步把握感 情基调。
)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好了,同学们都读完一遍了,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问题? 生:“主人何为言少钱”中的“为”是读 wéi 还是 wèi?1 / 10师:我们先看“何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是“为什么”的意思。
师:那“为”是什么词性呢? 生:介词。
师:对,是介词,“为”当介词讲时应怎样读呢? 生:除了表被动时,其余读“wèi”。
生:“宴平乐”中的“乐”是读 lè 还是 yuè? 师:你可以看一下注释。
生:注释上说“宴平乐”是个地名,那应该读 lè 吧。
师: 其他同学还有没有问题?没有了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
请同学们看屏幕。
(多媒体展示重点字音和词义) 将进酒 qiāng 金樽 zūn 岑夫子 cén 钟鼓馔玉 zhuàn 恣欢谑 zì xuè 千金裘 qiú 师:找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并且解释一下这几个词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 (学生读词、释词) 师:字音和词义我们读准了,疏通了,下面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试着读一遍这 首诗。
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要做好点评的准备,点评时可以从读音是否准确,感 情把握的如何等几方面来考虑。
(一位学生站起来读全诗) 师:哪位同学能给她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她读得太快了。
师:噢,这是节奏的问题,字音读得怎么样? 生:挺准确。
师:感情表达呢? 生:还不错吧。
师:听着挺勉强的。
(生笑)那你觉得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读? 生:我感觉应该用很豪放的感觉读,很有气场的样子。
师:其他同学什么意见呢? 生:我觉得应该用一种喝醉酒的感觉去读。
(学生大笑) 师:怎么才能读出喝醉酒的感觉? 生:就是该拖音的要拖音等等。
师:那你能示范一下吗? (学生示范读几句诗) 师:看来这酒量挺大,一时半会儿还喝不醉。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 生:我觉得应该把心中的那种怨愤和怀才不遇的感情读出来。
(学生读最后几句) (学生鼓掌)2 / 10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我想试着读读全篇。
(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投入。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有人认为应该用豪放的 语气读, 也有人认为应该表达出内心的那种悲愤, 那到底这首诗中包含了诗人怎 样的感情呢?我前段时间看“百家讲坛”栏目, 其中康震教授在 《品李白》 中说, 李白是古代诗人中性格最多样化的一位, 尤其是酒后的李白内心更显得丰富。
下 面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文本, 一起去品味这首诗中到底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这个环节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读《将进酒》,你读到了一位怎 样的李白?请找出具体诗句 进行分析。
(提示:内容+手法+情感) (“品味”环节约二十分钟) (多媒体展示: 的李白) (板书:李白) (学生分组讨论) 师:好了,大多数小组已经讨论结束了,哪个小组的代表想第一个发言? 生: 我们小组读到了一位“自信”的李白, 我们从“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 能读出来,也就是说即使我不做官了,也可以从在他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师:也可以说诗人即使被贬官了,也依然很自信。
那么诗人是用了怎样的抒 情方式来表达的呢? (板书:自信) 生:直抒胸臆。
师:同学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直抒胸臆”这种抒情方式有什么好处呢? 生:能更直接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表达感情更加强烈。
师:我记得文学 评论家沈德潜曾经这样评价李白, “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的写, 李白只 需张口喷出胸中之气即可”,大概说的就是“直抒胸臆”的妙处。
师:那同学们谁能把这句诗中表达的这种“自信”的感情读出来呢? (学生读“天生我材必有用”) 师:读这一句哪几个字应该重读? 生:“必有用”“还复来” 师:我们全体男同学挺直腰板再读一遍。
3 / 10(全体男同学大声读这一句) 师:其他组还有什么意见? 生:我们组通过诗的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 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读到了一位悲伤与无奈的李白。
这两句 运用比兴和夸张的手法, 通过写“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和“秋思白发”朝暮之 间的变化,表达了一种内心的悲伤和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无奈。
(板书:悲伤 无奈)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了一种诗歌的表现手法叫什么? 生:比兴。
师:诗人以什么起兴? 生:以“黄河之水天上来”起兴。
师:以“黄河之水天上来”起兴,你还能说作者悲伤吗? 生:虽是一开始写了壮阔之景,但下句确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 青丝暮成雪”。
生:我认为他是用了“反衬”的手法。
生:我认为诗人是用“夸张”的手法。
他本身是很豪放的,所以一开始用了 这样的写法,但后来想到现实,就有些悲伤了。
师:很好。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得出这两句的“君不见黄河之水 天上来”应该读的高亢一些,“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 青丝暮成雪”应该读的低沉一点。
我们找个同学试着读读这两句。
(学生读这两句) (学生鼓掌) 生:我们组读到了一位“洒脱”的李白,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 对月”这句诗能看出来,这句写了心情愉悦的时候,要尽情的喝酒,不要拿着空 杯子对着月亮。
(板书:洒脱)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得意”的感觉读出来。
(两个学生分别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生: 我们读到了一位“矛盾”的李白。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这句表达了作者想一直醉下去,不愿醒来,以此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怀才不遇, 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作者的消极反抗和矛盾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师:这位同学说诗人是“消极反抗”,其他同学是什么意见? 生:我觉得能读出消极,前面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 诗人痛饮狂欢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生:我不同意这两位同学的意见,我读到了一位“豁达”的李白,从“千金 散尽还复来”中可以看出来他在金钱上很看得开。
师:只是在“金钱”上很看得开吗?4 / 10生:不是,在很多问题上都能看得开,比如对待做官。
生: 我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表现了李白怅然的心 情。
生:我觉得他能够自己寻找快乐,把所有的烦恼扔到脑后。
生: 我认为“人生得意须尽欢”就是体现了一种消极情绪, 对我们现在来说 就像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生:我认为就是消极,甚至是轻生,你看那一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 醉不愿醒”,李白写这首诗时是被皇帝“赐金放还”八年了,他渴望去做官,渴 望去建功立业,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于是他就不愿意醒了,试想一个连理想都被 掏空的人,能不愤恨吗?能不愁苦吗?于是他发出了史上“轻生”的最强音 ——“将进酒,杯莫停”。
(生笑) 生:我认为李白是一个“寂寞”的人,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 醒”能看出来,满腔的一腔热情却得不到重用,所以他还说道,“古来圣贤皆寂 寞”是说他自己也很寂寞,正因为这样他才说“但愿长醉不愿醒”。
(板书:寂寞) 师: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不仅能看出他“寂寞”,而且 还能看出什么?想想这里的“钟鼓馔玉”代指什么? 生:功名利禄。
所以能看出他是个“淡泊名利”的人,一个“蔑视权贵”的 人。
师:诗人既然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为什么在下一句却只提到了一个人 ——曹植。
生:因为他们的经历相似,都是怀才不遇。
师:曹植是遭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而李白也曾有“君王虽爱蛾眉好,无 奈宫中妒杀人”这样的感叹。
师:我们根据同学们的争论来看一看这个问题,“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 樽空对月”到底是积极的, 还是消极的?同学们想一想李白最“得意”的事儿是 什么? 生:“喝酒”“写诗”“做官” 师:做官是为了什么? 生:报效祖国。
师:我们说知人才能论世,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李白的人生经历。
(多媒体展示李白主要经历) 14 岁 立志“济苍生,安社稷” 24 岁 离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42 岁 入长安,供奉翰林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44 岁 被排挤 “赐金放还” 54 岁 “安史之乱“爆发,入永王幕府5 / 1056 岁 兵败,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 61 岁 因战事再次请缨,因病而半道还 62 岁 卒 师: 通过李白的主要经历和我们对这首诗的分析, 我们知道李白从一开始就 抱定了“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和抱负,立志要报效祖国,那么大家想想李白 为什么说“与尔同销万古愁”呢?你认为他“愁”什么?这种愁为什么又会是 “万古愁”呢? 生:我觉得是他怀才不遇。
生:我认为他还愁“人生短暂”。
师: 那为什么作者说“怀才不遇”“人生苦短”是“万古愁”呢, 你还知道 历史上有哪些人物有如此之愁? 生:屈原 生:苏轼 师:苏轼是李白之后的人物,应该说历史验证了他这种说法。
生:孔子。
他面对时光流逝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师:包括前面提到的屈原也是怀才不遇,自投汨罗,刚才说的苏轼也发出过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的呼喊, 还有后来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也慨叹过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可见,李白之愁不是一己 之悲,而是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共同的心结。
一生如此大起大落,怀才不 遇,人生苦短,纠结在李白的血液里,深入骨髓,直抵心灵。
他举杯痛饮,是珍 惜,是热爱,是为挽留时光所作的一种自然且高贵的人生姿态,在貌似消沉的表 面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那颗积极入世的火热的心, 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道出 了他的人生宣言,所以,我们读《将进酒》不仅读到了一位苦闷、愤激的李白, 更读到了一位乐观、自信的李白,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哀而不伤,悲而能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