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换热器传热系数测定汇总

换热器传热系数测定汇总

化 工 实 验 报 告姓名: 学号: 报告成绩: 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实验 实验名称换热器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 班级名称 组 长同组者指导教师实验日期教师对报告的校正意见一、 实验目的1、了解传气—汽对流热的基本理论,掌握套管换热器的操作方法。

2、掌握对流传热系数 α i 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3、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 4.0Pr Re i mA Nu = 中常数 A 、m 的值。

4、了解强化换热的基本方式,确定传热强化比 0/Nu Nu 。

二、 实验内容与要求1、测定不同空气流速下普通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 α i 。

2、不同空气流速下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 α i 。

3、分别求普通管、强化管换热器准数关联式4.0Pr Re i mA Nu =中常数 A 、m 的值。

4、根据准数关联式4.0Pr Re i mA Nu =,计算同一流量下的传热强化比 0/Nu Nu 。

5、分别求取普通套管换热器、强化套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 0K 。

三、 实验原理1 、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 im ii S t Q ∆=α (5­1) 式中:i α—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 Q i —管内传热速率,w ; 3600tC V Q m p m i ∆⨯⨯⨯=ρ (5­2)式中:V —空气流过测量段上平均体积,m 3/h ; m P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密度,kg/m ; i S —管内传热面积, m ;1 页Re Pr4.0-Num Cp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比热,J/(kg.g );m t ∆—管内流体空气与管内壁面的平均温度差,℃。

()()2121m lnt t T t T t T t T S S w w -----=∆ (5­3)当 2>1t ∆ / 2t ∆ >0.5 时,可简化为 221t t T t W m +-=∆ (5­4) 式中:1t ,2t —冷流体(空气)的入口、出口温度,℃; Tw — 壁面平均温度,℃。

2、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流体在管内作强制对流时,处于被加热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n i mi A Nu Pr Re = (5­5)其中,传热准数:iiiidNu λα=(5­6)雷诺准数:iii i i u d μρ=Re (5­7)其中:u-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流速:3600⨯=F Vu (5­8)普朗特准数:iipi i c λμ=Pr (5­9)对于管内被加热的空气,普朗特准数i Pr 变化不大,可认为是常数,关联式简化为: 4.0Pr Re i m i A Nu i =(5­10)通过实验确定不同流量下的i Re 与i Nu 。

3、关联式4.0Pr Re i m i A Nu i =中的常数A ,m 的确定:以4.0Pr Nu 纵坐标,Re 为横坐标,在对数坐标上绘关系,作图、回归得到准数关联式4.0Pr Re i m i A Nu i =中的常数A ,m 。

同理得到强化管准数关联式4.0Pr Re i m i A Nu i =中的常数A ,m 。

4、强化比的确定2 页将强化套管换热器求得的 Re 、Pr 数值分别带入强化管和普通管换热器所得的准关联式中,可以得到Nu 及 Nu 0,强化比=0/Nu Nu 。

5、换热器总传热系数0K 的确定:试验中若忽略换热器的热损失,在稳态传热过程中,空气升温获得的热量与对流传递热量及换热器的总传热量均相等,则以外表面为基准的总传热系数:00S t Q K m i∆=(5­11)式中S 0-传热管外表面传热面积,m 2 。

因为本实验中αi <<α0 (αi 、α0分别为管内,外壁传热系数),故传热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αi ≈冷热流体间的总传热系数K 0。

四、 实验装置(一)实验装置流程图(二)设备参数实验内管内径d1(mm) 20.00 实验内管外径d2(mm) 22.00 实验外管内径D1(mm) 50.0 实验外管外径D2(mm)57.0 测量段(紫铜内管)长度L (m)1.20 强化内管内插物(螺旋线圈)尺寸丝径h(mm) 1 截距H(mm ) 40 加热釜操作电压 ≤200V 操作电流≤10A3 页气-汽传热综合测定实验装置流程图旋涡气泵冷流体入口测温点旁路调节阀孔板流量计加水口放水口蒸汽发生器液位计 冷凝回流口蒸汽上升主管路空气支路控制阀空气支路控制阀普通套管换热器 内装有螺旋线圈的 强化套管换热器蒸汽放空口(三)、空气流量测量空气流量测量由孔板流量计测量,由以下公式计算: 11273273t t V V mt ++⨯=(m 3/h ) (5­12)202732731201++⨯=t V Vt (m 3/h ) (5­13)648.020)(909.13P V ∆⨯=(m 3/h ) (5­14) 式中,V —空气实际流量,m 3/h ; V t1—入口温度下的空气体积流量,m 3/h ;V 20—20℃时体积流量,m 3/h 。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一)实验前的准备及检查工作1、向电热釜中加水至标志线上端处。

2、向冰水保温瓶中加入适量冰水,并保证整个实验过程中热电偶冷端均处于0℃。

3、检查空气流量旁路调节阀是否全开,检查普通套管换热器的空气支路控制阀是 否打开,使其分别与蒸汽上升支管和大气相通,并将强化套管换热器的进出口的阀门全部关闭。

4、接通电源总开关,设定加热电压185V ,启动电加热器开关,开始加热。

(二)实验过程1、一段时间后水沸腾,观察蒸汽排出口有恒量蒸汽排出,标志着实验可以开始。

2、约加热10ming 后,可提前启动鼓风机,保证开始时空气入口温度t 1比较稳定。

3、调节空气流量旁路阀的开度,使压差计的读数为所需的空气流量值。

从最小到最大流量依次测量,每改变一次流量,稳定5~8min,,读取孔板流量计压差Δp,入口温度t 1,出口温度t 2,和T W 值,并记录下读数,测量6组数据。

4、测量完毕后,先打开强化套管的空气和蒸汽支路控制阀,再关闭普通套管空气和蒸汽支路控制阀,重复步骤3,进行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

测定6组实验数据。

5、实验中应注意观察储水罐中水位,若水位降至液位计下端处线,应及时补水。

(三)实验结束关闭加热开关,过5min 后关闭鼓风机,并将旁路阀全开。

再关总电源。

六、注意事项1、最大最小流量值一定要做。

2、实验中应注意观察储水罐中水位,若水位降至液位计下端处线,应及时补水。

3、电热釜,是生产水蒸气的装置,为了安全和长久使用,建议最高加热电压不超过200V 。

七、数据处理及计算实例(第二套)4 页(一)普通管实验数据处理计算实例:已知:传热管内径d 1=0.02m,外径d 2=0.022m,传热管长度L=1.20m, 流通截面积:F=π×d 2/4=3.142×0.022/4=0.0003142(m 2),表三 普通管实验数据整理表设备编号:2# 传热管内径d 1=20mm 传热管外径d 2=22mm 传热管长度=1.20m 内传热面积S 1=0.075408m 2 外传热面积S 2=0.082949m 2 流通截面积F=0.0003142m 2N0. 1 2 3 4 5 6孔板流量计压差ΔP/KPa 0.20 0.90 1.60 2.30 2.95 3.45 t 1/℃ 24.7 28.2 30.7 33.2 36.8 40.4 t 2/℃ 61.9 58.6 58.0 58.4 60.8 62.6 T w /℃ 100.3 100.4 100.4 100.4 100.4 100.4 t m /℃ 43.3 43.4 44.4 45.8 48.8 51.5 ρm (kg/m 3)1.121.121.121.121.121.09λm (w/m ·℃) 0.0278 0.0278 0.0278 0.0278 0.0278 0.0283 C pm (J/Kg·℃)1005 1005 1005 1005 1005 1005 μm ×105 1.94 1.94 1.941.941.94 1.96 Δt m (℃) 57.0 57.056.05 54.651.648.9V 20(m 3/h) 4.90 12.99 18.86 23.86 28.04 31.03 V t1(m 3/h) 4.94 13.17 19.20 24.39 28.83 32.09 V m (m 3/h) 5.25 13.84 20.07 25.40 29.95 33.23 u m (m 3/h) 4.6412.23 17.74 22.45 26.48 29.38Q i (w)61.06 131.52 171.27 200.11 224.72 224.48αi(w/m 2℃) 14.21 30.60 40.52 48.60 57.75 60.88Re 5359 14124 20483 25925 30570 32676 Nu 10.22 22.01 29.15 34.97 41.55 43.02 Pr0.701 0.701 0.701 0.701 0.701 0.696 Nu/Pr 0.4 11.78 25.37 33.60 40.30 47.88 49.73光滑管关联式 Nu=0.0126Re 0.7959Pr 0.4 A=0.0126,m=0.7959K 0(w/m 2℃) 11.53 24.82 32.88 39.43 46.85 49.395 页内传热面积S 1=π×d 1×L=3.142×0.02×1.2=0.075408(m 2), 内传热面积S 2×d 2×L=3.142×0.022×1.2=0.082949(m 2)。

以第一组数据为例:1、确定空气物理性常数λ、C P 、ρ、μ。

根据定性温度查表得到。

t 1=24.7℃,t 2=61.9℃, 测量段上空气的定性温度3.4329.617.24221=+=+=t t t m (℃),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密度ρm =1.12(Kg/m 3)。

平均比热C Pm =1005(J/Kg ·k), 平均导热系数λm=0.0278(w/m ·K),平均黏度m μ=1.94×10-5(Pa ·s)。

2、求冷热流体间的平均温差m t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