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3.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目的的角度看,生产劳动的 概念缩小了。“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 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
• 定义 书583页 图示
•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 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5834.3
性质的错误观点。20-39
(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1-3
• “因此,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 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 大。” 582-7
解析:在一般的生产方式中,劳动者直接作用于
劳动对象来生产产品。伴随着劳动分工的细化以及 劳动过程协作性质的发展,不直接生产具体产品, 只要和“共同产品”有关,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 官就是工人,进行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例:做桌 子
584-8.1
解析: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互为前提
板书图示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
• 假定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那么,我们就会碰到 这样的抉择: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的正常强度 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 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的界限已定, 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两个组成部分即必 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而 这种变化在工资不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的情况 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变化为前提。
主要内容:阐明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
价值,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区别点和共同点。
段落分层
第十四章包括39段,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1-3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
4-8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现实基础9-19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和
课后思考
如何理解在一般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条件下, 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大与缩小。
1.在一般生产劳动条件下,生产劳动定义是直接生产产品 (即使用价值)的劳动,这对于资本主义是绝对不够用 的。
2.从生产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的分工和协作的发 展,生产劳动的概念扩大了。定义:和“共同产品”有 关,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的劳动。
(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1-3
• “生产工人的概念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 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 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关系。” 582-3
解析: 这种关系是一种劳资关系或者说是雇佣关系,
这种关系使得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结合起 来进行生产,“这种关系把工人变成资本增值的直 接手段。所以成为生产工人不是一种幸福,而是一 种不幸。”
课后思考
ppt制作:高雅 写作:刘茜琪
逻辑地位
劳动力成为商品 衡量
工人创造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剩余价值 规律 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导引: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的直接
动机和惟一目的,是资本主义的实质。资本家 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必然要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是进行绝对剩余 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主要内容
段落分层
句子解析
主讲人:柳敏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 见书本585价值起源和性质的错误观点。
内容:
1.对李嘉图的评价和批判。 590-20.1
2.对穆勒曲解剩余价值起源错误的批判。590-592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和性质的错误观点。
• 实际上工人是在一周或其他一段时间内把自己的 劳动无偿地预付给资本家,然后在一周之末或其 他一段时间结束时才取得他的劳动的市场价格; 在看来,这就使工人成了资本家!平地上的一堆 土,看起来也象座小山;现代资产阶级的平庸, 从它的“大思想家”的水平上就可以测量出来。 592-39.1
解析: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工作日一开始就
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也就是工作日长度必 须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这正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 产。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
• 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 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它的方法、手段 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的 基础上自发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对资本的这种形式 上的从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 583-5
余劳动时间2天,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前提下,自然条
件越好,剩余劳动量越多,资本主义越发展。

不能反过来说,因为自然条件太好,人们很容易生存,
往往自给自足,自然条件不具多样性,不促进社会分工,
很少交换产品,商品经济难以发展,资本主义也是。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现实基础9-19
• 良好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从而 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而决不能提供 它的现实性。588-16.1
• 584-8
• 解析:板书图示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联系:
1.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基础和起点,相对剩 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发展和继续。相对剩余价值生 产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反过来又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前 提,因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是劳动生产率发展到 一定高度,从而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在工作日的一部分。
• 解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提供了条件,资本家加强管理,增大工人的劳动强 度。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方式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劳 动生产率提高。从而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 时间增多。
• 资本主义经过4个阶段:简单协作 工场手工业 机器 大工业 福特主义,工人越来越离不开资本家,实现 劳动对资本形式隶属到实际隶属的转变。
• 解析:工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取得工资,工人拥 有工资并不能成为资本家,因为工资即劳动力价 值只能维持工人生存下去。穆勒的理论为资产阶 级服务,他的理论错误百出,水平很低,正体现 了现代资产阶级的平庸。
件,特别是随土壤的肥力而变化。但决不能反过来说,
最肥沃的土壤最适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长。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过于富饶的自然
“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子离不开引带一样”。
解析:例,2工人被雇佣,都工作一周,2块土地,肥沃
的单位产量高,3天生产出自己工资的等价物,剩余劳
动时间4天,贫瘠的单位产量低,必要劳动时间5天,剩
解析: 自然条件的差异性促进了社会分工与协作,也 使人们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多样化。 从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人们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良 好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是可能的,但随着技术 和产业的进步,自然对于生产的局限不断退缩。但是, 劳动者最初的生产形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而非剩
余价值的生产。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绝对作用,有离开资本家独立谋生的可能
相对:实际隶属,工人成为总体工人的一部分,工 人离不开资本家
4.发展的历史阶段不同。 绝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相对: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现实基础9-19
• 资本主义生产一旦成为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并且工作 日保持一定长度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量随劳动的自然条
知识链接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 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
①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 ②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③ 剩余价值的生产 ④ 生产社会化 ⑤资产阶级专政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
从一定观点看来,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之间的区别似乎完全是幻想的。相对剩余价值是 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 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 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 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3.二者都是剩余价值生产,都以劳动隶属于资本为前提, 都以剥削雇佣工人的劳动为基础,都是提高剥削程度的 方法。
区别: 1.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不同。 绝对:绝对延长工作日 相对:提高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 2.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有外延和内延的不同。 绝对:外延 相对:内延 3.劳动隶属于资本的程度不同。 绝对:形式隶属,工人技术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
(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1-3
• “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 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因此,工人 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 582-3
• 解析:资本主义是通过获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来实现 价值增值的,资本是带有逐利性质的,其固有的性质 使得资本家必须不断从工人手中获取剩余价值。因此, 工人如果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而言是没有 利益可图的,这就使得工人必须从事正常生产之外的 剩余价值生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