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一语文第5讲 把握诗歌意象与意境——《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一语文第5讲 把握诗歌意象与意境——《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把握诗歌意象与意境——《古代诗歌四首》概述适用学科语文适用区域部编版适用年级 课时知识点 诗歌的意境与意象诗歌的抒情方式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1.初步了解意象意境在诗歌中的作用 2.掌握意象意境的辨析方法 3 . 熟悉诗歌意境意象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 1.掌握意境、意象的特征 2.体会诗歌意境、意象对于表达诗歌情感的作用 1.对意境、意象的辨析和理解 2.将诗歌意境、意象与表达的思想感情建立联系初一2 课时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大家注意下面四首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春夜喜雨 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静夜思 李白(唐)第1页/共11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同学们,阅读完这四个片段,你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呢?诗歌的初衷就是抒情,那么这 四首古诗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呢?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从标红的字词中感受到 的吗?这些标红的字词有什么特殊之处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需要学习并掌握的。

二1.意、象知、识意讲境解的概念: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 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 是借物抒情。

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 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 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简单讲,意境=意象+意象+意象。

1.常见意象:考点 1 意象例如在我们刚才导入部分中的几个词: 孤帆、好雨、明月等,都属于意象。

它们都是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

常见的意象包括:植物(菊花、蓬草、莲花、藤蔓等)和动物(马、雁、鸦、子规等), 还有特殊的如月亮等。

2.主要特点:融入诗人情感的“物象”。

或与传统节日等有关。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第2页/共11页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一步:体味人物情感 这首诗借景抒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 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二步:找到相关意象(能够体现诗人广阔胸襟和高远理想的词语): 碣石、沧海、百草、洪波、日月、星汉 请根据提示,分析意象在诗歌中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第一步:体味诗人情感 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高洁志趣,同病相怜之意,反而劝慰友人,反映出两人深厚的友谊。

第二步:找到相关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请根据提示,分析意象在诗歌中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第一步:体味诗人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第二步:找到相关意象 绿水、海日、乡书、归雁 请根据提示,分析意象在诗歌中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第3页/共11页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第一步:体味诗人情感 真切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低落,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 的社会意义。

第二步:找到相关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瘦马 请根据提示,分析意象在诗歌中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四首考古点诗2的意意境境:第4页/共11页描绘了一幅悲凉愁苦,凄清的月 描夜绘之了景一。

幅雄浑壮阔,气势磅礴 的秋日沧海图景。

写出了秋日胜 春朝之气魄。

描绘了一幅青山绿水,客路青山 的图景。

第5页/共11页描绘了一幅诗人形单影只,悲凉 肃杀的图景。

三 、例题精析例下题列意1 象不能表达思乡之情的是()A.月B.归雁C.子规D.沧海【参考答案】 D【解析】沧海表达的情感不是思乡。

例下题列2关于诗歌鉴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沧海》中,“沧海”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见秋景悲从中来,凄凉的思想感情。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明月”这一意向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也暗 含了与友人的友情如明月般单纯皎洁的情怀。

C.《次北固山下》中,“归雁”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在归雁上,希望它 能带着诗人的情感回家乡。

D.《天净沙》中,“瘦马”这一意向可见之景烘托属一种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断肠人 在天涯”这种感情的抒发做铺垫 【参考答案】 A 【解析】A《观沧海》表达的是诗人慷慨激昂,欲统一全国的高远志向。

四 、课堂运用第6页/共11页基1础.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景抒情的突出特点是:。

【参考答案】是景多、景明,画面中弥漫着深秋悲凉之气【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

2.全曲感情的基调是( )A、依恋 B、悲伤 C、惆怅 D、痛【参考答案】C【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依恋不可能,痛苦和悲伤太严重。

3.曹操在《观沧海》中用 ,写出了大海的气势。

【参考答案】雄浑磅礴(答出相关意思即可)【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

4.表达了王湾的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

“乡书”、“归雁”两个意象是线索。

5. 在 李 白 的 《 闻 王 昌 龄 左 迁 龙 标 遥 有 此 寄 》 中 , 描 写 眼 前 之 景 的 诗 句是。

【参考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

眼前之“景”。

只有杨花是景。

6. 马 致 远 的 《 天 净 沙 · 秋 思 》 中 最 能 表 达 天 涯 游 子 心 境 的 诗 句是,。

【参考答案】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

题干中“游子心境”与“断肠人”相照应7.一切景语皆情语。

《天净沙·秋思》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的情绪。

【参考答案】悲凉凄清(意思对即可)、孤寂愁苦(意思对即可)【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

整首诗歌表达的是消极的情感,只要答出“悲凉”、“孤独”等意思即可。

1.四拔首高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能表达这种情感?请写下来。

第7页/共11页,。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参考答案】(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远大理想)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同病相怜,对友人的殷殷关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游子思念家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羁旅途中愁苦孤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

理解性默写。

2.展开想像的翅膀,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改写成一段散文。

【参考答案】略【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

合理运用景物描写,注意营造的氛围。

3、《天净沙》中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参考答案】以乐景衬哀情。

本是一幅悠闲安逸的农家图景,但诗人却因羁旅在外孤寂愁苦,悲伤之深切,美景在诗人看来也是一幅哀怨凄凉之景了。

【解析】结合内容与情感分析。

注意意象与意境相结合作答。

在五学习、诗课歌堂时小,结学生能感觉出诗句不同的物象,再体会出其中的意象。

学生有很高的参与学习的热情,学习方式有很大的转变,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发现、探究。

培养共情 能力,提高情境创设,提高语文素养。

六 、课后作业 基1.给础下列词中加点字注音。

第8页/共11页碣.石( ) 澹.澹() 竦峙.() 萧瑟.()灿烂.( ) 子规.() 枯藤.() 悬.崖()考查目的:课文中涉及重点字词的读音识记。

【答案】jié dàn zhì sè làn guī téng xuán。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句。

东临碣石:山岛竦峙:星汉灿烂:幸甚至哉: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归雁洛阳边:枯藤老树昏鸦:【答案】 东临碣石:到达、登上。

山岛竦峙:耸立。

星汉灿烂: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枯藤老树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1.在拔《高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

在《春》中,朱自清也写了许多在春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请尝试将《春》改写成类似《天 净沙·秋思》的古文。

【点拨】帮助学生复习课文《春》,练习寻找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初步了解古文的写作 形式。

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宋)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第9页/共11页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周敦颐,字茂叔,北宋著名哲学家。

) (1)请用原文回答莲花的哪些方面吸引了作者。

【答案】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特点吸引了作者。

(2)文章中除了提到了莲花,还提到了菊花、牡丹。

古人对于两种花的歌颂也很多, 请写一首古人写菊花或者牡丹的诗。

【答案】描写菊花的诗: 云安九日 杜甫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描写牡丹的诗: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红牡丹第10页/共11页王维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3)菊花、牡丹、莲花在作者笔下有着不同的特点,周敦颐很喜欢莲花,你喜欢哪种花呢?为什么?【答案】我喜欢菊花,因为菊花凌霜而开,是花中的隐逸君子,默默无闻,却高洁傲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