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案教学目的【篇一:高中美术教案(1--6)】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重点: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
)内容: 结构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教法: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学法:记录、观察、理解、记忆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 、导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
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提出问题: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理由: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比单纯由老师来讲述要直观和具有乐趣。
)2、什么是美术鉴赏?基本内容: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
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
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
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
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
教师活动:(1)、分别展示天安门的图片、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2)、提出问题:a、看到天安门我们联想到什么?(提示:造型的、历史的、情感的)b、《捣练图》和《拾穗者》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提示:画种、服装、国家、贫富、)c、《奔马》《太白行吟图》《根扎南国》都是中国画吗?(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有关理论和观点。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
(设计理由:1、在欣赏图片中,逐步训练学生区分不同美术形式的能力,2、培养学生勤劳善良的美好情感)3、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总体而言,美术作品都被归为空间艺术的范畴,在这下面,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
第2课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教学目标: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
难点: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教学手段:课件展示、讲授、练习、教学过程探究导入课题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探究课题设置情景:由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说明这些事物传递的信息是代表春天的语言符号,同时伴随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的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然后,提出问题:a、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2)学生活动:a、感受名句及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
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
2、投放目标:教师活动:立足学生实际,投放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了解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3、新知探究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学生活动:一同朗读(2)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语言表现手段:教师活动:a、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
b、提出问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学生活动: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
b、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
(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教师活动:a、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
b、提出问题: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踊跃回答问题,《捣练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
《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教师活动:a、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
b、提出问题: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
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赋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教师活动:a、展示达维特的《赫拉斯兄弟宣誓》,【篇二:高中美术教案设计】教案2014 — 2015 学年度 2 学期第2卷年级:高中一年级科目:美术鉴赏授课人:陈宝龙铁岭市清河高级中学()课题:“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年级班次:高中一年级教科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课教学时间:1课时学情分析:经过半年多,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
同学们能够按照,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完成学习任务。
我通过对班级同学进行编组排座,进一步使同学们增加了学习美术课程的热情。
并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了,学生自导自演的情景剧、游戏等课堂活动环节。
从而使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中来。
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并让学生尝试运用美术语言,从美术与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的角度,分析评价美术作品。
通过这一环节锻炼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课型:单一课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文主义思想。
从而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评价、赏析、感受,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施,充分结合教学实际情况。
设立课堂学习游戏小环节。
对14世纪—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进行赏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同学们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知道人文主义思想对当时文学艺术进步的推动作用。
精神上得到升华,知道了人民群众才是是历史的创造者,知道了人类力量的伟大!教学重点:理解欧洲14世纪—16世纪,是思想文化发展重要时期。
欧洲各大国日益强大,宗教思想和行为也都发生了变化。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这一时期的艺术也体现了人的重要性。
出现了以“美术三杰”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历史文化背景,实现美术课与历史课的连接,使同学们理解人文主义内涵。
知道其变化思想基础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即思想情感,智慧都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强调了人的作用。
教学用具:自制多媒体课件、黑板、教科书、粉笔教学方法:讲述、讨论、欣赏教学过程:老师:上课学生:起立老师:同学们好学生:老师好老师:请坐2.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同学们!在上一讲中我们学习了,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知道了,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而当时的人们还对许多自然现象恐惧未知相信神拳无上。
于是,便产生了种种幻想,渴望有一个能使他们摆脱痛苦的“救世主”。
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却与其恰恰相反,提出了人权与神拳的对抗。
强调了人文主义思想,突出了人的力量与可贵。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物质精神财富。
这些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的宝石,可谓是灿若星河。
而在这些宝贵的财富中,美术是其精神财富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其中,14世纪—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无疑是画在这一历史长卷中的最生动的笔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欧洲16世纪,“巨人” 辈出——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
板书:“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行楷书体)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小组讨论。
老师:在学习文艺复兴美术之前,我们先请历史学家。
a组同学代表,为我们介绍一下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
(a组同学代表走上讲台)a组同学:同学们!在世界历史中,文艺复兴时期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彪炳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开始。
文艺复兴时期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
许多方面发生着变化。
“文艺复兴”原义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
艺术和文学的复兴。
其变化思想基础是,关怀人,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束缚于奴役,古典文化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动摇了中世纪的社会基础,而且确立了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