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陈炜,艾欣,吴涛,刘辉.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对电网的影响研究综述[J]. 电力自动化备,2013,33(2):26-39.
[2] 董有尔,蒙宇,申甜甜,唐晋娥.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6(1):40-48.
[3] 黄显斌,林达,王慧芳,吴涛.并网光伏系统低电压穿越策略综述[J].机电工程,2016,33(5):589-601.
[4] 姚致清,于飞,赵倩,张群.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大型光伏并网系统仿真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
报,2013,33(36):27-33.
[5] 程军照,吴夕科,李澍森,左文霞.采用Boost的两级式光伏发电并网逆变系统[J].高电压技
术,2009,35(8):2048-2052.
[6] 周雪松.宋代春,马幼捷,郭润睿,程德树.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J].华东电力,2010,38(1):80-83.
[7] 曾正,赵荣祥,汤胜清,杨欢,吕志鹏.可再生能源分散接入用先进并网逆变器研究综述[J].中国电机工程
学报,2013,33(24):1-12.
[8] 刘东冉,陈树勇,马敏,王皓怀,侯俊贤,马世英. 光伏发电系统模型综述[J].电网技术,2011,35(8):47-52.
[9] 丁明,王伟胜,王秀丽,宋云亭,陈得治,孙鸣.大规模光伏发电对电力系统影响综述[J].中国电机工程学
报,2010,34(1):1-14.
[10] 艾欣光,韩晓男,孙英云.光伏发电并网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现代电力,2013,30(1):1-7.
[11] 贾宛英,崔云,郭亚男.小型离网光伏发电系统中逆变器的设计与仿真[J].科技创新与应
用,2013,35:16-17.
[12] 陈德,唐杰,贺仲科,李然,张曙云.离网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逆变器的设计[J].仪表技术,2013,3:40-42.
[13] 杨志卫,朱建华,高俊.光伏发电正弦波逆变系统设计[J].电源技术,2011,35(7):784-787.
[14] 柳少良.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用250W微型逆变器的设计优化[J].应用装置,2012,5:35-39.
[15]孔德政. 光伏分布式发电中的逆变系统设计[J]. 电子测试,2013,14:1-3.
[18]付文辉. 太阳能光伏发电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8.
[17]任奇. 单相光伏发电逆变系统研究及实现[D].青岛大学,2008.
[19]张辉. 光伏并网发电逆变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9.
[20]郑颉.光伏发电逆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21] 赵杰.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相关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2]李彬彬. 微逆变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23] 常维. 基于光伏发电预测的并网逆变器设计与实现[D].燕山大学,2013.
[24]张文. 数字化光伏并网系统的逆变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5]陈建民. 基于数据驱动的控制与故障检测及其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4.
[26]袁照红. 基于MCU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27]李双双. 基于Matlab GUI的光伏发电系统电能质量分析的设计与实现[D].安徽大学,2013.
[28]张轶婷. 光伏发电逆变器及控制策略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
[29]李瑶. 太阳能光伏发电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1.
[30]李勇芝. 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2.
[31]陆连强. 零能耗小屋光伏发电与节能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厦门大学,2014.
[32]周强. 小功率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