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加坡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新加坡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新加坡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新加坡的饮茶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喝茶也反映出其多元文化的一面,除了中国茶和英国茶之外,新加坡特有的“长茶”(StrechedTea)已成为观光客十分欣赏的
一种民族表演艺术。

所谓“长茶”是把泡好的红茶加牛奶,然后由某师傅把奶茶倒进罐子里。

操作者一只手拿着盛满奶茶的罐子,然后倒进另一只手拿
的空杯子里,两只手的距离约在一米之间,如此来回须7次。

在来
回倒茶的过程中,奶茶是不能外溢的。

由于“长茶”的杯子相当大,喝起来相当过瘾,喝茶者边品茶,边欣赏精彩的倒茶,心情也会变
得轻松。

在新加坡喝茶和在英国不一样,这也许是一种多元化的演变。

在英国喝茶是以茶为主,佐之以一些饼干和小三明治。

而在新加坡喝
下午茶则是以吃为主,茶的好坏却不十分重要。

许多观光饭店提供
的下午茶,均以自助式点心为主,从印度式的煎蛋饼到中国的广式
点心,花样繁多。

即使是在五星级宾馆喝茶,也常常会用茶叶袋泡
的大壶茶来待客。

中国茶近年在新加坡也十分显眼。

一些专喝中国茶的“茶村”、“茶馆”常常顾客盈门。

新加坡的“喝茶族”并不只是两鬓斑白的
老人,似乎更多的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常常三五成群或成双作对,
借喝茶谈些公事和松弛一下自己的身心。

由于到新加坡的日韩游客
较多,会做生意的茶室还专门提供一些日韩客人喜欢的茶叶。

每到
黄昏降临,新加坡街头和茶室就会慢慢热闹起来,成为街头一景。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打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
展书卷,几乎从每一页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
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唐代陆羽的《茶经》不仅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和饮茶的经验,而且将儒、释、道三家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融入茶事中,把
茶事活动升华为一种充满中华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即中国茶文化。

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为了辨别草木的药理作用,曾经亲口品尝百草。

有一次他
在野外考察休息时,用釜煮水,恰巧有几片叶子飘落进来,使釜里
的水变成黄绿色。

神农氏不以为意,喝了一点釜里的汤水,却惊奇
地发现,这黄绿色的水味道清香,这种叶子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药材。

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农氏发现这种植物具有解渴生津、提神醒
脑和利尿解毒的作用。

另一个关于茶与神农的传说是这样的:神农,即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

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
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

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

这时,一阵
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
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
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

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
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
树木不同。

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

后来,就把它命名
为茶。

至于“茶”的名字的来源,也和神农氏有关。

传说神农氏长着一个玻璃一样透明的肚子,但凡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他都能够看得清清
楚楚,因此能够知道这种食物对于身体的利弊,这也是他多次中毒
不死的原因。

他喝了黄绿色的水之后,看见这种水在肚子里流淌,
所到之处,把肠胃擦洗得干干净净。

于是他就把这种植物叫做“擦”,后来就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茶”。

古人赋予“茶”字很多美好的含义,其中有两种解字说法流传最广:第一种,以“茶”字象征长寿。

“茶”字的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边的“木”则可分解为“八”
和“十”。

将由“茶”字分解出来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于108。

因此,古代文人把108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

久而久之,“茶”字被用来代表长寿的意思。

第二种,以“茶”字倡导回归自然。

“茶”字可分为草字头以及“人”和“木”三个部分,“人”
在草之下,木之上,即为茶,爱茶人将其解为:人在草木间,孰能
不饮茶,同时也有倡导人们回归自然的意味。

关于茶的最初的记载见于晋代常璩着的《华阳国志》,其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武王伐纣
的时间约在公元前1066年前后,由此可见,中国有明确记录的茶事
活动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现在所能够看到的文献资料里面,有着确切的茶的记载的,最早并且最可靠的应该是汉代王褒所撰写
的《僮约》。

这篇文章写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茶学
史上重要的文献。

其中的“烹荼(编者注:“荼”是茶的早期称呼)
尽具”、“武阳买荼”,说明“荼”已经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项,并且是用来待客的贵重之物,饮茶已开始在中产阶层中流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