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鼠害基本知识点鼠类系啮齿动物中的主要类群,啮齿动物包括啮齿目和兔形目动物。
啮齿动物的体驱分为头部、颈部、驱干部、尾部和四肢五个部分。
构成啮齿动物毛被的毛可分为针毛、绒毛和触毛三种。
啮齿动物的毛色有单色毛或毛尖毛基不同的双色毛和三色毛。
啮齿动物的牙齿依其形态和功能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
根据鼠类较为固定的栖息场所,可将鼠类分为野栖鼠和家栖鼠两大类。
根据鼠类的不同生活习性和栖居方式,可将鼠类分为树栖、地栖、半水栖三大类。
鼠类洞穴通常由洞口、洞道、窝巢、仓库、厕所、盲道等部分构成,称洞系。
最先被鼠类取食,且取食频率最高,这样的食物被称为嗜食性食物;常被鼠类取食,但取食频率较低的食物,称为可食性食物;很少被鼠类取食的食物,称为偶食性食物。
鼠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食物营养价值,还取决于食物的可获得性。
鼠类盗食新的食物时常表现为先进行试探,然后再取食,或回避、拒食。
鼠类活动包括觅食、打洞、筑巢、求偶、避敌、迁移、越冬、蛰眠等。
与鼠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因素有鼠种、年龄、性别、环境、气候、季节和时间等。
根据不同鼠类长期适应的活动规律,将其分为夜行性、昼行性和昼夜活动3种类型。
按鼠类活动频次与24小时的关系可分为单峰型、双峰型和多峰型。
夜行性鼠类多活动于黄昏后或黎明前几小时,每晚出现2个活动高峰。
昼行性种类一般上午和黄昏前活动频繁。
每天出现2个活动高峰。
啮齿动物与繁殖有关的生理生态现象可分为发情、交配、妊娠、产仔和哺乳五个阶段。
雌性动情期分为:①动情前期②动情期③动情后期④安静期。
胚后发育期大至可分为四个阶段1初乳期自初生至15日龄;2幼鼠阶段25-25日龄;3亚成体阶段25-70日龄;4成体阶段70日龄以上。
鼠类的婚配形式可以分为单配偶制和多配偶制,鼠类的社群行为有避敌、迁移、越冬、蛰眠。
蛰眠可分为不定期、间断性和不间断性三类。
冬眠动物冬眠时的体温一般在0.1-10℃之间,低于0℃时会被冻僵,高于10℃时会使动物苏醒而恢复活动状态。
因此,冬眠动物的窝巢都在冻土层以下,-1-10℃之间,当气温升高至0℃以上时冬眠鼠类开始苏醒出蛰。
农田鼠害猖獗的原因一是乱砍滥伐农田林木,随意开垦荒地,耕作制度不合理,改变了天敌与鼠类的栖息环境;二是无节制的猎杀毒杀农田鼠类天敌,破坏生态平衡;三是长期依赖鼠药使一些农田鼠类产生了抗药性,增加了灭鼠难度。
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分布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鼠类年龄组成、性比率、多型现象等。
社群序位是鼠类群体生活中对资源占有的形式,包括在群体的趴卧顺序、交配优先、采食次序、警戒、护巢避敌行为等。
享有较高序位的个体占有资源优势,其存活与遗传的机率均大于低序位个体,位序通过争斗或遗传等形式决定。
也有些序位与年龄有关,占椐优势序位的强壮个体是灭鼠中的重点。
巢区一个个体或一个家族进行正常觅食、交配、育幼和避敌等日常活动的区域。
领域有些鼠种在巢区内,特别是在洞口周围一定区域内不准同种或异种个体侵入而进行积极防御的区域范围称为领域。
外激素的释放方式有两种,直接释放到体外,或寄放在一些物体或生活基质上外激素的传导介质是水和空气,传播方式有静态(布朗运动)和动态(媒介物的流动)。
外激素的作用,雄性外激素能够诱导性成熟,在一定密度下刺激性早熟,或密度过大时抑制性早熟,还能促使雌鼠发情,调节繁殖周期;中断(陌生)或(配偶)促进妊娠;吸引异性与繁殖有关;吸引同性为争夺领域行为的支配;种内联系,种间隔离,报警等。
鼠类的种群数量随气候和食物的变化,表现为季节性消长和年度变动。
一年繁殖一次的鼠种季节变动曲线呈单峰型,一年繁殖多次的鼠种多呈双峰型鼠类的年度数量变动一般可分为稳定型、周期性波动型和不规则波动型。
周期性种群数量波动,一般要反复经历增长期—高峰期—下降期—低谷期四个时期。
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及其作用种群数量变动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入率的影响。
而他们又分别由性比、胎仔数、妊娠期、成熟年龄、怀胎率、怀胎次数、年龄结构等生理因素所决定。
个体的生理体质状况好坏直接影响群体的数量变动,个体的生理生化指标受环境因素影响,也受遗传多态的影响。
A、行为调节鼠类争夺生存空间、食物、领地、配偶等行为,在种群密度大时,资源有限,争斗频繁,竞争加剧,个体间的相互干扰、环境恶化,不利于鼠类生存繁衍。
与之相反,在种群密度小,资源充足,争斗减少,竞争减缓,个体间的干扰小、环境优越,有利于鼠类生存繁衍。
B、内分泌调节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个体间的相互干扰、争斗频繁等种内竞争增强。
作为一社群压力,强烈地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内分泌发生变化,性激素减少,繁殖力下降,生长激素减少,幼体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死亡率增加,种群数量下降。
当种群密度较低时社群压力降低,则性激素生长激素上升繁殖力提高死亡率降低,种群数量上升。
C、遗传调节有人认为种群具有遗传二型性或多型现象。
一种遗传型是高进攻性的,繁殖力强,但不适于密集条件,在种群密度增长期或高峰期占优势。
另一种进攻性弱,繁殖力较低,适于密集条件种群数量下降期占优势。
当种群数量上升时自然选择有利于第一种,并逐步取代第二种,种群数量上升。
当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时,由于社群压力增大,自然选择不利于高繁殖力,而适于密集型,于是种群数量下降就这样进行着种群数量的自我调节。
种类调查在调查中采集、制作标本,然后鉴定进行分类,列出名录。
密度调查的方法有1、开洞封洞法选具有代表性的样地,把地上鼠洞全部堵上,并记载堵上的数目,经24小时检查被掘开的鼠洞有多少,来计算单位面积内的鼠的密度。
2、夹日法农田布夹以一公顷为一个样方,每个样方放100夹,记载捕鼠情况。
以夹日为计算单位,连续3日或一昼夜捕获鼠数目来计算鼠密度。
3、粉迹法将滑石粉撒在鼠经常活动的墙角等处。
每处20X20CM ,每15平方米1-2块,晚上撒粉早晨检查,以日为计算单位面积上的足迹数来计算鼠密度。
4、标志重捕法在鼠活动期间,先在调查区设置捕鼠笼,捕捉一定数量的活鼠,做上标记后原地释放,在5-10天内每天捕捉的鼠中的标记鼠数量将逐日增加,未标记鼠的数量逐日减少,直至没有。
根据每天积累的数值推算有鼠总数。
2、年龄鉴定与种群年龄组划分臼齿磨损程度、体重体长、眼球晶体干重。
按预测方法的特征分1.定性预测2.定量预测3.综合预测。
按预测时间分短期(1-3月)测预;中期(3-6)预测;长期(6-12)预测;.超长期(12月以上)预测。
按预测内容分发生期(时间)预测;发生量(密度)预测;危害程度(密度与面积)预测。
分析评价主要是针对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论证。
灭鼠效果可通过害鼠密度的下降和农作物危害损失减轻及鼠传疾病下降的程度来评价。
鼠情测报网由站、哨、点组成鼠情测报网“三固定、三统一、三准备”方法。
1、三固定①固定地点.②固定人员. ③固定内容2、三统一①工具统一②统一方法③统一制度3、三准备①物资准备②工具器械类③资料准备啮齿动物的特征1、体形小到中形,门齿凿状,非常发达,无齿根,能不断生长,经常咬啮。
2、无犬齿,在门齿与臼齿之间有宽阔的间隙,臼齿分叶或在咀嚼面上有突起。
3、具有发达的盲肠啮齿动物的特点繁殖力强,适应性强,营穴居生活,大多活动在开阔的景观中,主要以植物为食。
兔形目于啮齿目的主要区别鼠类上唇无唇裂,上颌1对门齿,上下颌前后移动,后足趾行性,耳小尾长。
兔类上唇有唇裂,上颌2对门齿,上下颌左右移动,后足跖行性,耳长尾小或无。
啮齿动物常见的科有跳鼠科、鼠科、仓鼠科、鼠兔科、兔科。
我国大陆动物区系分属古北界和东洋界我区位于古北界,黄土高原与冀热山地区I B3和蒙新荒漠与草原鼠类危害亚区ⅡA。
农业防治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破坏害鼠的栖息场所,兴修水利、挖渠、开沟、平整土地、灌水、秋季深翻土地等破坏害鼠的洞系。
作物合理布局,改变耕作制度,如不同作物连片单种,水旱轮作倒茬等都能恶化栖息环境,迫使害鼠由田间迁移到田埂、田边、地角、渠拜、沟坡、坟头、高地、荒地等处,增加鼠类自然死亡率。
及时收割精打细收切断食源在作物的收获季节应及时收割,快运快打,收净打净,寸草归垛,颗粒归仓,尽可能减少谷物遗留田间的时间,以减少害鼠取食、储粮越冬的机会。
及时收回节杆,土地大面积连耕,组织人力挖掘鼠洞,捣毁害鼠仓库,并作必要的化学防治。
合理利用草场,防止草场退化,制定合理的载畜量,实施轮牧,维持草场正常的产量,对已退化的草场要进行围拦、禁牧或利用降雨补播牧草。
有条件的可灌水施肥,恢复操草场。
居民区防鼠搞好居民点规划,住宅与家畜棚舍、粮仓分离;住宅、棚舍采用砖基水泥地,及时修补墙洞缝隙,使鼠无法挖洞;粮食、饲料专库存放;农具柴草堆放整齐,搞好庭院卫生,清除鼠类隐蔽场所,使害鼠无处栖身。
植物灭鼠利用驱鼠植物杀鼠植物。
微生物灭鼠利用细菌、病毒、球虫等。
灭鼠器械鼠夹、弓形夹、环形夹、捕鼠笼、暗箭、地箭、扎鼠环、挑竿、活套、压板、三角闸、粘鼠胶、电子捕鼠器。
普通工具灭鼠法挖洞法、灌水法、灯光捕鼠法、跌洞法、竹荁围捕法、人工捕打法。
枪击法猎枪或汽枪。
新技术应用电子捕鼠器、超声波驱鼠、猫叫或鼠叫声录音驱鼠等。
化学防治是指用有毒的药物防治鼠害,包括杀鼠剂、驱鼠剂、绝育剂的使用。
按作用速度杀鼠剂可分为速效和缓效两大类。
按作用机理靶位可分为抗凝血剂、神经毒剂、呼吸毒剂和绝育剂等。
抗凝血剂作用机理,一是降低血液的凝固力,二是损坏毛细血管使管壁渗透力增加。
神经毒剂的毒杀作用有机磷药剂抑制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C型肉毒梭菌毒素抑制胆碱酯酶的释放。
呼吸毒剂抑制呼吸酶、呼吸链抑制、刺激呼吸道黏膜。
毒饵由饵料、添加剂和具有胃毒作用的杀鼠剂组成。
具有诱惑和杀鼠的双重作用。
饵料其作用是引诱害鼠取食;添加剂是改善毒饵理化性状,增加毒饵的引诱力,提高对毒饵的警戒作用和安全感;杀鼠剂是毒饵的主要成分具有杀鼠作用,不同种类的杀鼠剂毒杀机制不同。
毒饵中的添加剂有引诱剂、粘着剂、警戒色,有时还加入防腐剂、催吐剂等。
杀鼠剂的基本要求配置毒饵应选用具有胃毒作用的杀鼠剂,对其基本要求是毒力要强;选择性适当;首遇、再遇适口性皆好;不产生耐药性;作用速度适中;配制前性质稳定,配制后经过一定时间失效,鼠死之后分解;有特效解毒剂。
总之要求药物有效、安全、经济、使用方便。
胃毒剂又分为急性杀鼠剂和缓效杀鼠剂。
毒饵的种类A、谷物类颗粒毒饵,饵料为植物种子,用湿润法配制;B、鲜瓜菜类毒饵,饵料为活瓜果蔬菜的根茎叶等,用粘附法配制;C、人工颗粒毒饵,饵料为面粉、麦麸、草粉等,用混合法配制;D、粉剂毒饵,原料为面粉、滑石粉、草木灰等,用混合法配制;E、毒水毒饵,饵料为水,用混合法配制。
毒饵的配制方法A、粘附法B、浸泡法C、湿润法D、混合法。
饱和投饵式就是将单位面积总投饵量分若干次投放,每次1/2,间隔48小时连续2-3次,补投余下的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