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性与胡塞尔内时间意识分析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南开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意向性与胡塞尔内时间意识分析学号:0711251姓名:程凤年级:2007级专业:哲学指导老师:郑辟瑞摘要本文从“立义内容—立义”模式在构造性时间意识阶段的有效性运用出发,分析在此阶段意向性作用所导致的无限回退的难题。
然后引出作为所有意识之奠基的绝对意识对“立义内容—立义”模式所造成的无限回退的彻底解决,即在滞留的双重意向性作用下,绝对意识在构造内时间对象的意识的同时又具有一种关于河流的自身意识、自身显现。
接着进一步指出绝对意识是不言自明地拥有意向性的本质规定的,这又不可避免地使其陷入无限回退之中,甚至动摇奠基在绝对意识之上“由相互依靠的意识阶段组成的整个大厦”。
但若从绝对意识中完全剔除意向性,那么由原初感觉材料充实的绝对意识如何实现自身给予亦即如何形成具有绝对同一性的河流。
最后指出,为解决绝对意识和意向性之间关系中存在的两难困境,胡塞尔将构成的和被构成的属于两个本质性不同的维度融合起来,认为绝对意识作为最终意识是“非对象的意向性”。
至此,胡塞尔从解决无限回退的悖谬出发却最终得出“‘无意识的’意识”这样的前反思的、匿名的悖谬结论。
关键词:意向性“立义内容—立义”模式滞留无限回退绝对意识意识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中心课题和核心概念,其最根本的本质在于意向性。
而意向性则是意识在最确切意义上——“意识始终是关于……的意识”——的基本特征。
因此,意向性无疑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中心概念,无论是在描述现象学阶段还是在先验现象学阶段,正如利科所言:“意向性可以在现象学还原之前和之后被描述:在还原之前时,它是一种交遇,在还原之后时,它是一种构成。
它始终是前现象学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的共同主题。
”①意向性活动的最基本要素来自于感觉材料(也即是立义内容),而立义——意向性活动的核心功能——则是按照一定的意向指向将杂乱的、死的感觉材料加工为意识对象,“赋予感觉以灵魂〈beseelt〉,并且是根据其本质来赋予灵魂,从而使我们可以感知到这个或那个对象之物”②。
“立义内容—立义”模式作为意向性分析的最主要的框架,将纷繁变换、丰富多彩的感觉材料立义、统摄为有统一内核的意识行为。
从而使“这种意向在与被立义的内容的统一中构成了完整具体的感知行为。
”③由之可见,在对感知的意向性分析中“立义内容—立义”模式,具有突出的有效性。
尤其是,“在外感知中,通过对立义内容的激活或赋义,一个对象向我们显现。
”④在构造性时间意识分析阶段,“立义内容—立义”模式同样是卓有成效的,它使我们获得对个体的时间对象的延续的感知。
一、“立义内容—立义”模式在构造性时间意识中的运用在构造性时间意识阶段,我们对一个时间性客体(比如一段旋律)的持续的感知是如何可能的,亦即一种当下行为如何能够感知到一种超越现实当下的时间性延展。
胡塞尔选用具有流质的持续的声音——旋律,作为时间意识分析的客体⑤。
单个声音响起后,它并不随之立刻结束,而是总有余音存在。
关于这一点,对于弹钢琴者应该是深有体会的,如若用手指触碰一个键位、刺激一个音符,也就形成了一个声音之①〔法〕保罗·利科:“《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法译本译者导言”,载于〔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荷〕卡尔·舒曼编,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76页。
②〔德〕埃德蒙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德〕乌尔苏拉·潘策尔编,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451页。
③参见〔德〕埃德蒙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德〕乌尔苏拉·潘策尔编,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449—450页。
④肖德生:“胡塞尔在贝尔瑙手稿中对两种滞留结构的描述分析”,载于倪梁康等编着《胡塞尔与意识现象学:胡塞尔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纪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81页。
⑤对空间客体的把握同样具有一个时间流的过程。
例如,对于眼前的这棵树,每一次观看它的角度各异,如若我们仅仅按照孤立的、每次所得的意识来感知这棵树,那结果便似盲人摸象,只知每一角度所得而无法把握到完整的、同一的树。
相反,正是时间意识流的内在统合使我们获得对这棵树的完整感知。
后,但往往在听者的原初感觉里有余音尚存,而非一触即响之后便戛然而止。
对于这个声音则在击键的一刹那达至最高,随之逐渐降低直至坠于“无”(即是一个空乏之中)。
如果新的声音响起,之前的声音完全消逝的话,我们听到的只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声音。
这就好比在弹钢琴时,按下一个键位后待其归于平静(为何要待其归于平静?因为现实中每按下一个键位后,声音并非立即消失,而是有绵长的余音存在),然后再按下另一个键位,逐次按去,最终我们获得的只是一个接着一个相互无关联的孤立的声音。
照此,怎么可能形成各式旋律的乐曲呢?实际上当新的声音响起时,之前的声音并非消失得“无影无踪”,它总是绵延到新的声音里,这即是说我们在每一瞬间获得的声音并非是孤立的,而是这个当下的原声音和之前声音的绵延留存(即是滞留)以及对将要来临声音的前趋期盼(即是前摄)共同形成的一个声音晕圈——一个原初时间域。
两个声音晕圈之间的时间间域同样不可能是一个“空乏的休止”,而是一个绵延的流动,否则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具有对一段旋律的感知(《时间》,第41页)①,而仅仅是对单个声音的感知。
胡塞尔之所以对声音的持续这一时间对象的感知描述得如此精细,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他对迈农的“点状现在”的时间观的批判。
在胡塞尔看来,迈农认为“对运动的感知是如此地进行,以至于我们用目光一点一点地追随这个活动的和自身正在运动的东西,与它们的时间位置相符合的是感觉与感知,而一旦这些感觉中的最后一个成为过去,观察者便终止了对运动的看”(《时间》,第272页)。
据此,按照迈农的观点,具体的运动是“一点一点地相互尾随地被感知到的”(《时间》,第273页),每个瞬间意识在时间上是“不延续的”,“它与数学的时间点是同一个东西。
”(《时间》,第274页)这样,“对一个运动的感知、对一个哪怕是极小片段的感知(最终是对整个运动的感知)就是对这个整个变化对象的感知(而它始终是一个整体)。
”(《时间》,第274—275页)于是,这就造成了一个难题,我们总是、而且只能是在最后一个相位上感知到这段运动的。
而事实上,在这段运动进入我的感知域后,我一直在对这段运动进行感知,并且随着运动的流动我对它的感知越来越丰满,直至最后一个相位达至完满相即(Ad?quation)的状态而完成了对整个运动的感知。
由之可知,这个感知本身恰恰是“一个演替的整体”(参见《时间》,第274页注①)。
我们在每一个瞬间的感知里都包含着对以前感知的绵延滞留,同样这个感知重①以后凡是引用或参考“〔德〕埃德蒙德·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德〕鲁道夫·波姆编,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均在其后圆括弧里标明简称《时间》及相应页码,特殊情况另作说明。
又是一个时间客体,从而成为新的感知的被感知的对象,如此绵延。
在对迈农感知理论(即“点状现在”的时间观)的批判中,胡塞尔的时间意识的绵延性得到了凸显:每一个现在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处于一个“瞻前顾后,前拉后伸”①的晕圈(即原初时间域)中,时间意识的构成不是像一颗颗珠子串起来的珠串(典型如迈农)而是一条绵延的流。
点t2t2这个现t2—t20是对t30滞留连续统的重又是一个这样的相位,如此等等;这一段感知活动就结束了,我们当下感知目光图式 1又转向了另一个对象。
E→斜线表明着原印象的不断下坠、滞留,原则上来说,在E→方向上的原印象的变异始终是同一个(参见《时间》,第384页),随着时间的流动,原印象t0下坠为t10、t20、t30 ……。
尽管t0经过多次变异,但还依然保留着原初当下的素材没有任何亏损和衰减,而区别则是变异后的t10、t20、t30 ……不再当下,它们成为新鲜回忆的一部分,直至随之坠入空乏之中。
恰恰正是原印象的不断有序地、均衡地回坠滞留,我们对时间对象的感知、回忆或再回忆才有可能。
①罗松涛:《面向时间本身: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1893—1917)〉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②这个时间图式综合《时间》第60、383、384等页的图式而成。
③此处的回忆即是指滞留,在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中滞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使用“滞留”之前,胡塞尔还使用过“清新回忆”、“原生回忆”、“回忆”等来表达一种不再现在但又尚未过去、不再被感知但又以一种非回忆的方式仍然被意识到的“仍然—意识、持留意识”(《时间》,第115页)。
关于滞留概念更详尽的分析可参见倪梁康的“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中的‘滞留’概念”,载于《学术月刊》2006年6月。
对每一个具体的时间对象的感知都是建基在原印象提供的源源不断的感觉材料之上的,在滞留忠诚有序地保留以及前摄的“期待”和“激活”(参见《时间》,第86页)下共同构成“滞留—原印象—前摄”这一原初的时间域。
作为这一晕圈的核心的原印象,“是绝对不变异者,是对所有其他意识和存在而言的原源泉”(《时间》,第101页)。
然而它又仅仅是时间意识一个理论上的“源点”,处于滞留和前摄的交界处,但是这个“源点”却是无法把握到的。
①我们现实中体验到、意识到的每一个“当下现在”都是一个延展的晕圈,而非一个原初的点。
对延续的感知的基础便确立了。
感知是“一个连续统的连续”(《时间》,第282页),在每个“直观的横截面连续统”中,每一个当下瞬间的纵坐标都是对前一个横截面连续统滞留的滞留,这是感觉材料均衡地、有序地回坠累积,它是连续的;而这个当下的“现在—感知”也是处于现在延续序列共同的连续性中。
这些横截面连续统,始终是“一个相位一个相位地(在其瞬间相位方面)相互邻近地结合在一起”,由此而构造出具体时间对象的整个统一的意识。
(参见《时间》,第280页)由之可见,对构造性的客观时间来说,“立义内容—立义”模式是卓有成效的,它使我们获得对个体的时间对象的延续的感知。
二、无限回退的困境在感知活动中,每一个新出现的原印象之所以使先行的原印象的被给予性发生变异,是因为它把后者转化为一种关于过去的原印象的滞留。
那么接着出现的新的原印象不仅使之前的原印象发生变异而且同时使对之前原印象的滞留发生变异。
照此,只要新的原印象不断出现在意识之中,一切过去的原印象的被给予性的“一种持续而多维①关于这个问题,黑尔德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本己时间”中有精彩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