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锦里考察报告

成都锦里考察报告

集中实践课程考察报告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 2011级环艺3班李宏文 2011110246 二○一四 2014年12 月目录第一部分:考察概况一、考察地点考察目的二、考察内容三、考察过程四、考察时间第二部分:考察过程(一)总体规划(二)局部设计(三)商业规划一、锦里考察过程(一)成都锦里古街总功能区实地考察(二)成都市武侯祠大街考察第三部分:考察总结一、对实地考察锦里的心得体会二、对锦里建筑规划设计的启发第一部分:考察概况一、二、考察目的:1、.一、项目概况历时三年打造的有“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之称的锦里民俗休闲街于 2004年11月1日正式开市,对各地游客开放。

古街位于成都市武侯祠旁,是成都市首座以传统川西古镇为建筑风格的旅游休闲街区,锦里跟武侯祠连为一体,进入锦里不需要买门票。

街区全长350余米,有茶坊、客栈、酒楼、酒吧、戏台、各种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等等,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其在深厚民俗文化根基上营造出的休闲气氛更值得细细回味。

二、锦里古街的管理模式二、考察内容:锦里古街的规划设计1、.锦里”位于武候祠一般保护区内,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最窄处约20米,街道宽度最宽处6米,平均宽度为3-4米,对聚集人流起到了关键作用,地块呈狭长条状,总用地9235平方米(约14亩)。

此地西靠武候祠刘备殿、三义庙、荷花池等,环境优美;东、北临611研究所,为普通现代多层建筑,环境视觉欠佳;南面紧接物候祠大街,交通便利。

古街以蜀汉文化为主线,使更多的人们了解、熟悉蜀汉文化,进而深入知晓蜀汉文化的延续、发展,同时也能达到旅游者观光、购物、食宿并参与有关文化活动,规划中的建筑采用清代风格,一切视觉范围内的内容,均具有古朴的、历史的情趣。

总体功能分区:饮食文化区:在原“三顾园”基础上改建而成,此处离文物建筑较远,符合消防要求,也对文化展示创造良好条件。

客店府第区:此区离文物建筑较近,用高低相间的常绿树、灌木遮挡,似隐非现,分而不离。

锦绣展示区:为锦里的中心区。

这里视野开阔,展示内容丰富。

向西蜀汉丞相孔明殿尽收眼底,其倒影入水中,使空间倍感开阔,波光摇曳,更具园林韵味。

新搬入的三义庙作为借景,使景观更为丰富。

向东设二层浮雕廊,既遮挡与此不协调的多层现代建筑,参观者又可从廊墙的浮雕上,看到四川从“蚕虫”开始的丝绸、锦缎的发展史;向北可从戏台下进入商业步行街,两边设蜀锦、蜀绣作坊展示区,把蜀锦、蜀绣生产实际,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让四川人、成都人、外地人及外国人充分了解四川省为何简称“蜀”的历史。

戏台上可演出地方小型戏曲,前面设广场,可让观光者参与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既可观戏、听曲,又可在此停留休闲,是一处多功能的广阔空间。

民间艺术文化区:该区可参观生产加工制作的各类工艺品,参观者获得参与的情趣。

从戏台下进入后,依次即可参观丝绸产品,观蜡染坊;观看中医看病、购川内名贵药材;买三国文化纪念品;参观诸葛井;看裱工房裱国画,并可书法名家和金石名家题字和刻印。

再往后可购有关三国文化书籍、字画等;参观民风民俗的工艺品,如做糖饼、打草鞋、纺棉花等等,最后是敬奉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四川盐亭人)、也是蚕桑丝绸的祖先——祖庙。

庙前有一小广场,从此可进入武候祠一般保护区。

此段街道狭窄,空间丰富多变,可再观《蜀都赋》所描写的市张列肆的景象。

交通组织:根据四周环境状况,将主入口大门设在南侧武候祠大街一面,并设门,其前后设人流集散位置,既方便人员进出又兼为武候祠消防通道。

从第一区至第三区广场,路宽4米,可满足消防车进出,再从广场西侧通过消防通道大门进入武候祠后区,方便消防。

从第三区戏台开始设约2米宽街,使人步行在街上有繁华热闹之感。

中间和后面设广场,可供人流集散。

路面用青、红砂石铺地,与古朴环境相谐调。

景观设计:“细微之处见精神”,古街从各个细节入手,让游客的一切视觉范围内的内容,均具有古朴的、历史的情趣。

2、.锦里古街招商及经营模式篇二:锦里调研报告锦里调研报告概况功能分区锦里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

建筑特色从地形和地域来看,山区、丘陵、江边、平地,以至川东、川南、川西、川北都各具特色;从民族来看,汉、藏、羌、彝、回、苗、瑶、纳西等又各具不同的民族风格;从社会功能来看,又有城市、集镇、农村、牧区等不同特点。

在建筑单体上,讲究因地制宜,以中轴线布局,通常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墙体多用篾笆夹杂着泥土筑就,屋顶采用青瓦坡式屋顶处理,以解决四川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问题。

住宅外墙多采用白色为基础色调,利于反光,弥补川西地区采光不足的缺陷;门窗以浅褐色或是枣红色为着色基调,与白墙相配,显得清新而淡雅。

雕梁画栋,飞檐斗角是川西民居不可或缺的元素,表达了巴蜀之地的婉约美和内敛气质。

最具精华之处是民居的院落,它在给人以领域感的同时又密切着邻里关系。

居住特点独特的地域风格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

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

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

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

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融环境为一体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

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

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

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

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亲情味浓厚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荣。

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这种亲情味表现在川西民居的建筑上。

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便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兼容性较强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

因此,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

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古代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

川西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和外部造型四川盆地内部浅丘密布,江河纵横,民居布局根据自然地形而不拘定式。

民居空间一般尺度不大,讲究小巧紧凑,平面形式以多重井院为主。

天井一般较狭窄,却兼具采光、通风、排水、晾晒等多重功能。

说河流走向影响,房屋轴线不像北方的四合院那样讲究正南正北。

“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是对川西民居造型的写照。

屋顶多为人字坡。

上铺小青瓦。

小青瓦屋顶的特点是透气性好,空气从数多细密的缝隙中进入室内却又感觉不到风,较好的解决了室内的潮湿问题屋顶出檐深远,既可以遮挡阳光辐射,又可以防止雨水冲刷墙面或渗入屋内。

民居采用木穿斗结构,深色木穿斗构件与白色的竹编夹泥墙,形成强烈而有趣的山墙构图。

川西住宅的各种类型前店后宅式;下店上宅式;平行二合院式;l型拐尺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大院套小院等形式。

街巷连接,院院相套,空间曲径通幽、步移景异。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如下:①柱。

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按所在位置有不同名称: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等。

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②额枋。

包括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或由额垫板)、普拍枋(平板枋)、屋内额、地伏、绰幕(后演化为雀替)等,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

③梁。

是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上一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

最下一梁置于柱头上或与铺作组合。

梁按长短命名:长一椽的(一步架)称搭牵(单步梁),长两椽的称乳伏(双步梁),长四椽的称四椽伏(五架梁),乃至长八椽的称八椽伏(九架梁)。

最上一梁称平梁(三架梁),梁上立蜀柱(脊瓜柱)承脊椽(脊桁)。

显露的或在平暗(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伏。

明伏按外形分为直梁、月梁。

直梁四面平直;月梁经过艺术加工,形弯如弓。

隐蔽在平暗以上的梁,表面不必加工,称为草伏。

四阿(庑殿)屋顶和厦两头(歇山)屋顶两侧面所用垂直于主梁的梁称丁伏(顺梁或扒梁)。

在最下一梁之下安于两柱之间与梁平行的枋,称顺伏串(跨空随梁枋)。

明清时又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④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

是各架梁之间的构件。

早期建筑,梁上安矮柱、驼峰或敦添,上安斗、襻间,承托上一梁首,又在梁首斜安托脚,斜托上架椽(檩)。

平梁上安蜀柱、叉手。

蜀柱头也安斗,用襻间,承脊椽,柱脚用合沓(角背)。

叉手原是立在平梁上,顶部相抵成人字形的一对斜撑,承托脊椽,通用于汉至唐。

晚唐五代起改用蜀柱承椽,叉手成为托在两侧加强稳定的构件,作用近于托脚。

明清官式建筑梁上均用短柱,按所在位置称上金瓜柱、下金瓜柱、脊瓜柱等。

柱下各用角背,并不用托脚、叉手。

当庑殿推山加长脊椽时,在椽头下另加一道平梁,称太平梁,梁上立一柱称雷公柱。

⑤替木。

与椽、枋平行,用于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以增加连接的强度,并产生缩短跨距的作用。

替木在唐宋是必用的,明清官式建筑已不用。

⑥椽和襻间。

椽是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件。

截面圆形的称椽(檩或桁),矩形的称承椽枋。

它的长度即是各间的间广(另加出榫),如遇出际(山面挑出),另增挑出长度。

至房角则于椽背上另加三角形生头木,使屋面纵向微呈曲线,与柱子生起相对应。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