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如何讲新闻故事

第三讲如何讲新闻故事

第三讲如何讲新闻故事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新闻故事化的内涵并掌握一个好的新闻故事应当具备哪些特质教学方法手段:多媒体讲述+视频+课堂讨论教学重点难点:怎样讲述新闻故事学时安排:4学时(前2学时观看中央台三个不同栏目对2008年南方雪灾的不同报道,哪个对你来说更有吸引力?为什么?)教学内容:大家都熟悉《一千零一夜》这部作品。

(神灯阿拉丁、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相传阿拉伯一位国王山鲁亚尔每天娶一个妻子,过一夜就把她杀掉,大臣的女儿山鲁佐德主动要求进宫为妃,一到晚上,她就给国王讲故事。

每到天亮,尚未结束的故事就戛然而止。

国王为了知道故事的结果,只好特许她再活一天。

就这样延续了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化了凶残的国王。

那么?聪明的王妃成功的奥秘在哪里呢?正是用故事延续了生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根本无法设想如果没有故事,人类将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

故事的价值,重要的还不是使死亡得以被成功延宕,而是使生活本身有了“意义”。

它是人类构筑精神世界的特殊方式,人类正是通过故事来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理解过去、现在与未来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故事呢?有人说故事就是关于过去的事的虚构。

但是,故事真的是这么简单吗?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描述什么是故事时,举过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

我们试着将“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置换一下:“公鸡死了,母鸡也死了。

”尝试感觉一下,其中是否有某种根本的不同?确实,背后的感觉已经完全不同,叙述变得索然无味了。

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其中没有了人。

再看一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设想的几种故事模式:主人公知道他是谁而杀死了他;主人公不知道他是谁而杀死了他,事后发现是自己的亲人;主人公企图杀死他,但没有杀。

相比之下,最后一个故事模式明显索然无味。

因为人物之间没有关系,因此也就没有冲突、悬念,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了命运感。

因此,事实上,事件背后一定要有人,并且也因此才能够成为故事。

而一切故事也都是人对于自身命运的关怀。

西方新闻采访中,常常把“story”用作“news”的代名词,把采写新闻叫做“to cover story”,西方许多名牌大报的总编辑要求记者“像写故事一样写新闻”。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

当前,一种始兴于西方的“新闻故事化”潮流正风靡我国传媒界。

新闻界前辈徐铸成先生说过,做记者好比作厨师,做新闻也是一门讲究“烹饪”的艺术,通过前期采访,我们有了好的原料,在后期编辑时还要精心选料、设计好菜谱。

那么,现在什么样的菜式和特色最让观众喜欢呢?故事化就是一种很好的体现。

一、新闻故事化的含义那么,什么是新闻故事化呢?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他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

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

”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则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

简言之,新闻故事化的要求,其一,内容必须是新闻,即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对大众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有密切关联的一些事件的真相;其二,表现手法可借用文学的一些技巧,如对话引用、细节描写、场景衬托等。

比如对话引用。

有全篇引用对话写的。

如《海上对话》——下面是一份真实的海上无线电通讯的副本,记录了1995年10月10日在加拿大纽芬兰岛附近海域,一艘美国军舰舰长和加拿大人的对话。

美方:为了避免相撞,请将你们的航向向北调整15度。

完毕。

加方:为了避免相撞,我们要求你们将航向向南调整15度。

完毕。

美方:这是一艘美国战舰的舰长在和你们通话。

我再说一遍,请你们调整航向!加方:重复,请你们调整航向。

完毕。

.美方:这里是航空母舰“林肯”号,美国大西洋舰队的第二大舰只。

另有三艘巡洋舰、三艘驱逐舰和若干支援舰护航。

请你们将航向向北调整15度,否则我们将采取必要的手段,以保证“林肯”号的安全!加方:这里是一座灯塔。

完毕。

还要说什么多余的话吗?如此一问一答的记录,很真实地揭露了美军的骄横跋扈,也嘲讽了美军的蛮横无理。

但,这是一篇试用了新形式的消息。

新闻对话法,也叫新闻直接引语的写法。

在新闻中,像上篇这样全部直接引用当事人的对话,应该说比较罕见。

而部分引用对话则较为普遍。

直接引语的引用,显示了新闻事件中人物的人情味和人格化。

再如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要注意特色,活灵活现,彰显新闻的生动性。

麦尔文·曼切尔的观点是,“记者必须把这些事件带到活生生的生活中去”,“在他的报道中加进一些人情味的东西”,“把新闻人格化和戏剧化”。

他认为,新闻故事化的要求是,“找出一个人,一个有代表性的人,他是受影响的,或者是被卷入的。

把这个人作为某一情况,抑或是这一情况的原因或后果的例子来写。

”对此,有人引了获普利策奖长篇通讯《一小步,一大步——人类登陆月球记》中的一段——7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清晨时,地面控制人员将3名宇航员叩醒,谈完工作后聊起了当天的地球新闻。

报告完新闻后,地面人员又趁兴讲了个故事。

原话是:“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是有一个美丽的中国姑娘,已经在月亮上住了4000年。

她大概是因为偷吃了她丈夫的长生不老灵丹,才被赶到月亮上去的。

你们不妨找她玩玩。

此外,月亮上还有一只中国大兔子,应该不难看见,因为它前脚抬起,站在一株月桂树下。

”“好的,”阿姆斯特朗回答,“我们一定要找到那位姑娘和兔子。

”9个小时后,16时17分43秒,阿波罗11号成功地着陆于月球的“宁静海基地”。

想想吧,连星际航空这样的新闻都能写出如此饶有风趣的故事来,我们鲜活无比生机勃勃的地球生活的报道,不更要多花些苦工夫?也许有人会说,新闻是传播信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讲故事”是一种文艺娱乐,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新闻,不仅缺乏信息量,而且还流于庸俗,这不是把新闻娱乐化了吗?对此,传播学者李幸教授说“他们不懂电视,也不是电视的受众”。

因为电视是没有闲钱消费其他文化产品的人的娱乐方式。

当受众是最朴实的老百姓时,它如何去承载太厚重的东西?即使是再严肃的主题,它也是做给广大普通百姓看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报道就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只不过这种新闻故事不同于文学、影视的虚构,它是一种真实的故事。

二、如何讲好新闻故事中国的新闻类电视节目,这些年在发展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也大量运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方式。

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法治在线》、《讲述》、《社会记录》、《探索发现》、《财富故事会》等,这些新闻或专题类栏目着力寻找新闻背后的“故事”,设置悬念、制造买点,成为观众喜爱的节目。

新闻类节目要“讲好”故事,必须从以下方面去努力:首先,选题电视可以看作是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但是它并非百分之百地保真。

它主要展示的是世界的一种框架、现实的一种翻版。

这并不是存心要误导观众,原因仅在于无法找到唯一公正的、正确的方法来描述现实,这就好比是不同的人对窗外的情景各有所见一样。

(请大家往窗外看,问几个同学各看到什么)。

电视导演一旦开机,他们就势必要采取有选择性的表现形式。

电视新闻记者不是毫无思想准备地走进外面的世界的。

相反,他们是带着一组设想或框架出去的。

他们要借此来组织和筛选所获得的信息以供在节目中传播。

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记者从公共利益的某些方面出发,策划选择题目,实际上在选题之时,就基本决定了报道趋势和可能的社会影响。

故事性是《新闻调查》选题的标准之一,指选题本身要有戏剧情节,要有可供调查展现的张力,要有展现矛盾冲突的空间,要“把新闻当故事讲”,关键是选题本身得有故事化表现的元素。

故事化的叙述方式也能激发受众继续关注的兴趣。

《60分钟》的缔造者、执行制片人唐·休伊特认为:《60分钟》能够广受欢迎是因为它继承了一种"叙述传统",他说:"我敢打赌,如果我们能使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包装事实,我担保我们能把收视率翻一倍。

以《村官的价格》为例,其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故事性的新闻事件,竞选一个村主任竟要花费将近两百万元,在高价竞选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新闻故事?叙事过程中,对事件矛盾各方分别采访的交叉剪辑安排在节目中形成了交锋和冲突。

选题标准:新闻性、故事性、社会性。

其次,生动而细腻地描绘故事的情节福斯特关于“故事”与“情节”的区别曾这样说:“故事(story)是按其时序叙述一些事件,情节(plot)同样是叙述这些事件,但是重点落在因果关系上。

‘国王死了,后来王后死于悲痛,则是个情节。

时序依然保留着但是其中因果关系更为强烈……如果是个故事,我们问:‘然后呢?’如果是个情节,我们就问‘为什么呢?’这是小说中故事与情节的基本差异。

而且,只要逻辑顺序无限拓展,时间顺序就可以无限拓展。

”这对我们电视新闻叙事也是有所启发的。

按照托多罗夫的说法:“逻辑顺序在读者的眼里比时间顺序强大得多。

如果两者并存的话,读者只看到逻辑顺序”。

因此,“逻辑顺序”成为电视叙事的中心。

正是它,使得“时间顺序”不断地延长。

如《非常京广线》并不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而是按照自己讲故事的逻辑顺序:1、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按道理来讲,火车受天气影响非常小,即便是受天气影响,为什么北方年年下雪火车没事,南方今年下了一次大雪铁路竟然瘫痪?由这个问题开始入手讲述南方雪灾。

原来是铁路线电网被冰雪压坏倒塌造成动力缺失,致使火车无法运行。

2、为了输导瘫痪的铁路,怎样用内燃机车输导无法运行的火车。

3、铁路疏通后,怎样输导滞留的80万旅客?这是整个节目的主要情节。

为了使新闻故事更清晰,新闻发生时间顺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打乱。

将一个复杂的故事讲的井井有条又吸引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新闻编辑对新闻素材的结构安排和剪辑。

在基本的叙事主线之外增加必要的相关背景和推动事件发展原因的情节,可以把习以为常的时间链条加入逻辑的顺序,使观众始终处于一种清晰和紧张的状态。

第三,关注人物命运,撒播“爱”故事中没有人物便不是故事。

新闻故事亦是如此。

对于受众来说,“人”总是新闻报道中最富感染力的因素之一。

事件由“人”引起,围绕“人”展开,最终对“人”产生影响。

在电视屏幕上,新闻当事人用自己的所见、所感、所经历的一切向观众演绎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场景。

从如何讲新闻故事角度讲,《走进科学》栏目制作的《非常京广线》在三个节目当中可以说是略胜一筹。

虽说短短20分钟的节目,但是涉及到的每个人物命运都是完整的。

比如说过年回家的老徐夫妇究竟有没有安全到家、火车上发高烧的儿童是否得到救助?甚至开内燃机车的火车司机和打信号旗的车站调度长等,也都有最终的交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