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高二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27.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

(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28.联合国的宗旨:简单地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但是,联合国也有其局限性。

29.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

(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30.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2)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3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3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3.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的外交政策。

(1)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①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文化生活》一、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2.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但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3.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文化的影响:1.文化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影响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三、优秀文化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因为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促进全面发展。

四、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量弘扬民族主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我国如何在文化方面提高综合国力)五、文化与经济、政治: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六、文化的多样性:1.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为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3.处理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处理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七、文化的传播: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

现在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标志是印刷媒体的推广。

八、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1.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维护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他们是同样过程的两个方面。

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九、文化创新: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2.文化创新的作用:即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有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反对实旧主义、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十、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原因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文字是世界走向文明的标志,汉字是中华走向文明的标志。

3.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中华文化的共性,有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十一、中华民族精神:1.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爱国主义在新时代的主题:维护国际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3.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4.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的需要。

十二、大众文化:指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大众文化要坚持一个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十三、正确处理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1.从国际角度,要奏响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人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2.从个人角度,我们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十四、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7.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是冲突的根源。

8.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原因:由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我国的和平发展。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经济常识1.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档质量商品。

2.做理性消费者的要求:①适度消费;②理性消费;③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

3.如何解决就业?国家:重视就业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

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提高劳动技能和素质。

4.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国家: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者:①自觉履行劳动义务(前提);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③增强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

5.财政的作用:①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③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6.宏观调控的必要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②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③有利于经济发展。

手段:经济、法律(主要手段)、行政手段。

文化生活1.我国想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我国如何在文化方面提高综合国力)。

2.中华民族的精神:●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爱国主义在新时代的主题:维护国家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原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抵御文化霸权主义的需要。

哲学基本原理辨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调查,根据实际做出决定。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3.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4.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

3.矛盾是普遍的,要承认矛盾,一分为二的分析矛盾。

(一方面,另一方面)4.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区别对待,因地制宜)5.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统一,要抓要点抓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次要矛盾。

(重点,中心,核心,关键)认识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历史唯物主义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树立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2.人生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3.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