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1.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是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
2.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引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学生进行民间美术创作时,对造型的把握。
课时:20课时工具:麻布,毛线,木棍等等可用于造型的材料教学方法:讲授,学生亲手制作教学过程:第一节概述一、导入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
二:民间美术的概念: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
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人,但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则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刺绣、印染、服装缝制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扎纸、符道神像、服装饰件、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
民间美术分布于各地,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又形成丰富的品类和风格。
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
另外,它们的制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但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民间美术的形式民间美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赏玩的造型艺术,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
总的来说,可分为:①绘画。
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画、扇面画等。
②雕塑。
有彩塑(奇观彩塑、小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
③玩具。
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等。
④刺绣染织。
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
⑤服饰。
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
⑥家具器皿。
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木器、竹器、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
⑦戏具。
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
⑧剪纸。
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
⑨纸扎灯纸。
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
⑩编织。
包括草编、竹编、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纸编等。
食品。
糕点模、面花面点造型、糖果造型等。
四、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一)言传身教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
“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
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
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
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
”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
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
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㈡文字、图谱记载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
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①。
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
②童虽其来源不一,但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
有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㈢民艺品传播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
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
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第二节民间美术的造型民间美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蕴含着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
民间美术是民间劳动群众创作、为美化自己生活服务的,它的创造者和享用者人数最多,几乎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民群众在创造时,根据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就地取材、相机而生,而不是囿于已有的形式创作。
所以说民间美术在造型艺术的意义上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审美功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和造型规律,具有普遍程度的审美文化。
一、民间美术的实用造物观念民间美术的实用生活形态和实用功能目的决定了民间美术的工艺造物思想。
人类造物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这种实用需要的满足又是与人的生命原则和生命价值紧密相连的。
民间美术的创造不仅忠于这一原则,而且把生命维系过程与造物活动相沟通,成为联系生活的重要方式,因而是一种生活的艺术,遍及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是一种真正为生活造福的艺术。
其创造题材以生活为基础,主体形式上也体现了生活的真实、清新、质朴的艺术风格,它源于生活的要求,又服务于生活的目的,实用生活性规约了民间美术在文化和造型艺术上的特征和风格。
二、民间美术的自然性、地域性我们常说民间美术是淳朴的、粗犷的,这种艺术造型特征,更多的是来自自然的造化。
古人十分重视地理环境、自然状况,“天人合一,万物有灵”,并把自然环境与生产劳动、工艺创造结合在一起,《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表现的就是造物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生物靠一定的自然环境而生存,而造物又依赖于这种存在而创造,可见一切造物活动包括民间美术的造型创造都与自然相互依存,具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地域、地貌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对民间美术造型和风格样式有不同的制约作用,这必然造成民间美术在造型特点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甚至同一种工艺品种在不同地区,其造型特点也各有千秋。
以民居而论,高原、山区、平原、沿海各有格局,互不相同;以南北地域文化而论,民间美术作品的造型特点也各有差异,江南水乡吴侬软语培育出桃花坞年画,造型细腻精致,色泽艳美;而北方年画则显得潇洒大气,陕西剪纸以质朴、豪放的造型特色称雄。
民间美术的创作因适应地域、自然条件的变化而积成人群的生活特点,又促成了不同的民族心理与性格特色,最终潜移默化地导致各地民间美术的不同造型特色与表现手法。
三、民俗性民俗是创造于民间,传袭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现象,它的创作核心是民俗,同时民俗又是它的生长土壤。
每一种民俗活动都可以说是一次民间美术作品的博览会,为民间美术提供了一个展示场所。
民间美术创作源于民俗活动,在题材选择和造型形式上必然要受到民间各种约定俗成的民俗系列活动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同时又是形成民间美术造型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岁时节日民俗系列中产生了大量的民间美术作品,如红灯笼、门神、年画、窗花,都是新年的装饰品、实用品。
这种实用功利性目的,在民俗活动中其造型和形式必然与其活动的气氛相协调一致。
比如,喜庆的日子中的剪纸、刺绣题材都是“喜鹊登梅”“吉星高照”等,造型手法以符合题材所表现的内容相一致。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实用目的和装饰效果,也符合民众的心理习惯和民众活动的民俗活动气氛。
四、创作材料、工艺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民间美术品种丰富多样,不仅有我们常见到的民间年画、剪纸、皮影和泥玩具等之类,而且还包括凡人们的起居衣饰、风俗节令、人生礼仪,乃至劳作工具等,都是民间美术的形式,真可谓种类繁多、材料丰富、工艺复杂,在其创作中不仅要受到其实用目的的限制,同时制作材料、工艺也为其在造型、构图上提供了很高的要求。
如民间泥玩具,其创作是以材料完成其物态转化的,材料媒介是艺术表现的物质基础,它以自身的物理性质规定艺术造型的感性特征,决定了其造型的简约性,在创作时必须概括物象的形体特征,来适应泥土这种材料的特性,这种材料的特质,正好又形成了民间泥玩具独特的造型魅力,如简洁、概括的造型轮廓,令人很容易把握其造型意义,并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五、审美性1、满足实用功能兼顾审美艺术在起源时,首先是以实用标准来对它加以评价的,它不是一件纯粹的艺术作品,而是具有明确用途的东西。
民间美术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艺术,至今仍保持着艺术起源时最为原始的状态即以满足人们的实用生活为创作目的,只是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出现了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又兼顾体现了人们的审美心理趋向,这样的物品在民间美术中比比皆是。
如陕西凤翔的“青蛙耳枕”,我们看见了一定觉得新奇,首先是造型上的不同,为什么在枕头中心要挖一个小洞洞呢?想不到是妈妈为了保护孩子的耳朵不受压挤和便于漏泪水、透气,在功用上的“发明”,耳枕的形体往往又是引导孩子认识世界的玩具,所以在“小洞洞”的周围绣上荷花、荷叶、水草使它装扮得更漂亮,更招人喜爱,此耳枕形象设计中蕴含着母亲的祝福和发挥了耳枕功能的舒心,也表现出一种稚拙的艺术格调。
当孩子把它当作玩具时,不同样体现的是“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统一吗?2、为了满足观念而影响造型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不考虑所表现的对象生理和物体的科学属性,而以自己心中之意象,即“心”的幻觉去补充“眼”的不及,将所表现的对象都赋予传统所规定的观念,加以自由地、随心所欲地、不受什么科学的透视学、解剖学的限制的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