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2019年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每次考试或检测结束后,老师都要及时对试卷和考试结果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这对于了解学情、改进以后的教学工作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给大家带来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灵台县初中语文教学得到长足发展,经过广大一线语文老师十几年来的探索实践,语文教学基本经历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培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实现了质的转变,现把我县语文教学情况总结如下:一、语文教学质量现状表1:灵台县20xx——20xx年中考成绩统计表由表1可以看出,近三年来,灵台县的语文教学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及格率稳定在84.5%-91.44%之间,且逐年上升,增幅将近7%,人均分也保持在100分左右,比较稳定。

只是全县优秀率偏低,只有不到10%,这排除试题难易变化和考试组织及阅卷等主观因素外,说明制约我先语文教学指令提高的瓶颈在优秀率上,换句话说,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在提高优秀率上下功夫。

再从近三年中考校际间的比较来看,我县城区、塬区、山区之间各校语文质量差距并不大,这除了由语文学科特点决定外,也反映了我县教育资源的分配在最大限度内注意了全局和整体,注意了基础年级与毕业年级的均衡发展。

全县的语文老师也已经形成了同中有异、特色鲜明、注重教研、相互协作的团队教学风格。

从平常的教育教学常规检查来看,全县取得的成绩也是明显的,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1.竭力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各位老师都在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几乎所有的课,都能以问题(或学习任务)为把手,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很少有教师直接把结论抛给学生的。

各校在课堂上均比较重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并通过对话形式,组织必要的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体验。

自主学习已成为自觉的普遍行为,合作学习的运用也很广泛。

绝大多数的课,都能做到紧扣文本而不拘泥于文本,只要有可能,都能跳出文本以外,让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社会、联系现代科技,谈体会、谈认识、谈感受,极大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外延。

2.教学过程清晰而有序。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县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大的进步,令人欣喜,叫人振奋,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呈现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教材、有学生、有课堂。

整个教学环节是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与交流。

在引领、启发、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了浓郁的学习氛围。

提高了对精彩字词、句段的赏析能力,对教材主题的感悟能力,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彰显学生个性的同时创造力得到了较好发展,凸显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重视基础,重视积累,重视语文素养的养成。

在新“课标”中,强调语文知识的运用,规定不能用名词术语考学生,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但同时也造成了一部分人的误解,认为新课程不重视甚至不需要知识了,以致在教学中跌入了一个误区,导致了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的失落。

这不能完全怪我们一线的教师,有些专家的确也是这样想的,以至送审的教材,只要有正儿八经的知识短文,就难逃被枪毙的命运。

但在我们县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还是很重视基础性的东西的,语文知识(包括文学常识)还是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4.重视人文性和人文教育。

新课程提出的语文的四大特点就是人文性、整体性、综合性和母语性。

当然其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人文性在“课改”以前一直被忽略,被肢解;人文性在“课改”后又被无限放大,以致把语文课异化为思品课、自然课、环保课。

但在我县的语文课堂中,老师对人文性的处理还是能遵循“因文悟道”这四个字的原则来处理问题的。

也就是说,都能通过语言文字的解读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其中的道理,较少离开文本让学生架空分析、无限拔高的现象。

5.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课改的一个标志性的指标。

就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而言,已完成了形式上的转变,这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满堂灌”的教学已成为过去时。

但是实质性的转变,即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化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还有一个比较缓慢甚至是比较痛苦的过程,譬如,怎样由现在的“满堂问”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怎样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再到“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语文教学质量分析1.学习目标不到位。

这里不是说课堂没有目标,目标还是有的,起码这节课要上什么内容,教师心中还是有数的,起码有个大致的想法。

这里的目标不是“教”的目标,而是“学”的目标。

这个目标是要有操作意义的,能观察,能测量的;是要精心预设的,甚至需要字斟句酌。

因为没有这个操作层面上的目标,有的课就显得有些随意,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灵机一动,那下面就讨论讨论吧,甚至有上到哪算哪的情况。

目标意识不强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老师知道教什么、怎样教,至于我为什么要这样去教,不清楚,以致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一系列活动,就显得盲目。

2.文本解读不到位。

部分老师阅读课文,往往拘泥于“教参”提供的现成资料,缺乏自己独特的感悟。

一般流程,总是先了解一下“写的是什么”,再逐段分析具体又写了些什么,全是字面上的表层意思,很少能做出进一步的深层挖掘。

即使有一些深层的开发,架空的比较多。

真正通过语言文字的透析咀嚼得出中肯的恰当的结论的比较少。

这种阅读,只停留在同一水平的层面上,即使把课文全部弄懂了,即使解决了“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全部该“懂”的内容,也只达到理解性阅读的层面。

对新课程提倡的创造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要求,还相距甚远。

3.课程评价不到位。

课程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实际教学。

如今,分数依然是最终衡量学生能力、教师水平、学校等级的唯一标尺。

所以不管语文新课标中如何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如何加强“形成性评价”,“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但和聘任、工资等相比,都显得苍白无力。

在这种矛盾的夹缝中,语文数学只能继续我行我素,为了分数而教,为了分数而学,只不过多了一件掩人耳目的外衣。

4.课堂训练不到位。

有一阵子,不敢讲训练,似乎讲了训练就不把学生当主体了。

其实这是个误解。

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没有训练是不行的。

你在课堂上提出了那么多问题,让学生去想、去写、去说,不就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吗?能力一定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

但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很少能看到像模像样的训练。

一般的做法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讨论问题——问题结论。

几个环节中,“提出问题”,简单;解决问题,急促;讨论问题,琐碎;问题结论,脱离(早已超出了问题的范围)。

试卷讲评不到位。

练习评讲、试卷评讲,应该作为一种课型作专门的研究,但现在的做法还是重在对答案。

三、语文教学对策措施1.更新思想,全面构建大语文教学观。

首先,要让语文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生活中处处皆有语文,处处能学语文。

如生活交际中学习如何听话和如何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恰如其氛地表情达意;在影视中学习人物表演与语言的艺术,了解服饰与历史的关系,了解社会万象,关注生活热点,拓宽知识视野;在电脑网络中接受强大信息浪潮的冲击,感受网络语句的鲜活与另类;注目街头巷尾的广告,记下语句绝妙的,纠正语句有病的;在各类活动中,不放过“表现”语文才能的机会,讨论时直陈己见,演讲时学一次名家,运动会、晚会中做一回主持人;帮商家起个店名,拟几条标语,起草一份活动方案,写个小发明的说明书等等。

可以说,我们老师和学生只要带着语文意识看生活,语文资源俯拾皆是,语文学习将别有洞天。

只有把语文之根扎在生活的沃壤中,彻底摒弃烦琐的分析,机械的说教,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开源”,才能重显生机。

其次,要致力于个性发展。

新课程的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了较好的张扬。

但我觉得还只是局限于课堂而已,在考试中,在广阔的生活中,学生还是没有足够的自我。

所以,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就要课内、课外共同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

课堂教学就要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这是学生创新思想萌芽;课外要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运用语文思自己所思,查自己所查,探自己所探,写自己所写,从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个性。

如果我们的语文学习能给学生一片张扬个性的时空,那绿色语文之树必将长盛不衰。

2.去伪存真,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色。

首先,教学设计要备出语文味。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力。

站到一定的高度来审视它,既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成长,又要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发掘。

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大致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了。

在备教材的时候切忌一叶障目,要积极调动自身已有的经验和文本进行一次对话,为和学生的对话做好准备。

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材就已经首先被你备厚了,到了课堂上,哪些东西可能和学生交流,哪些东西可以和学生商榷,自然会随着课堂呼之欲出。

其次,教师自身应拥有语文味。

“腹有诗书气自华”、“打铁还须自身硬”。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讨论。

看一个语文老师上课,这个老师一站上讲台,听课的人就会直观地感觉到这个教师是不是像个语文老师,这就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味。

所以,要想让自己的课堂语文味十足,就得让自己首先具有语文味。

换言之,就是自身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出口成章,词藻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会是一堂好课。

再次,评价语言要充满语文味。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要饱学,还要学会使课堂充满谐趣。

既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充分肯定同学的优点,又善于运用精妙的语言去化银课堂中的尴尬。

第四,课堂互动应洋溢语文味。

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

语文课堂,应该是在充满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师生平等,其乐共融。

语文课堂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会认认真真地说,扎扎实实地读,自信大胆地说和随心所欲地写,淋漓尽致地思。

听出一种人格,读出一种味道,说出一种个性,写出一道色彩,思出一片风景。

在听说读写思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富于美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来。

第五,作业布置要体现语文味。

语文作业自有它的特点,一切作业的设计,都应围绕“语”和“文”两字做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搞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如所谓的标准化试题设计,使语文作业变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