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的总复习

国际经济学的总复习

国际经济学的总复习.txt爱情是艺术,结婚是技术,离婚是算术。

这年头女孩们都在争做小“腰”精,谁还稀罕小“腹”婆呀?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

国际经济学总复习内容覆盖国际经济学的主要部分(特别感谢对此复习资料作出贡献的同学们)第一章绪论1.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世界范围内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是以国家作为基本经济单位)?答:国际经济学是以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学科。

2.国际经济学有哪些特点(两大特征、六个方面)?答:两大特征:首先,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

在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着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与人为的阻碍。

其次,国际经济关系是发生在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的。

六个方面:(1)宏观与微观相结合;(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4)理论与政策相结合;(5)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想结合;(6)吸收与评价相结合。

3.古典贸易理论(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相对优势、H-O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贸易理论、倾销与相互倾销贸易理论、产品周期贸易理论、重叠需求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答:(1)古典贸易理论包括:重商主义、绝对优势学说(亚当.斯密)、相对优势学说(大卫.李嘉图)、H-O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罗伯津斯基定理;(2)新贸易理论包括: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贸易理论、倾销与相互倾销贸易理论、产品周期贸易理论、重叠需求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4.国际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包括哪些部分?答:国际贸易部分:①国际贸易纯理论(2-6章)②国际贸易政策(7-8章)③关税同盟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第9章)④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于跨国公司——国际贸易的引申(11-12章)国际金融部分:①外汇市场和汇率(14-15章)②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调整(13、16章)③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17、18章)④国际货币体系(第11章)⑤货币一体化与欧洲货币联盟(第12章)第二章国际经济学微观基础1.什么是国际均衡价格?答:国际贸易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基础之上,反过来又会消除相对价格差,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均等化,此时的价格即为国际均衡价格Pw。

在新的均衡下,两国面对相同的价格水平,称为国际均衡价格。

2.什么是贸易条件?(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答:贸易条件,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所以贸易条件改善意味着该国从国际贸易中可获得更多的利益。

3. 国际贸易的起因有哪些?答:国际贸易的起因:(1)生产技术差异;(2)要素禀赋差异;(3)需求方面的差异;(4)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

4. 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答: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5. 什么是贸易三角?答:(书第48页)由进口量、国际比价线和出口量组成的三角形称为“贸易三角”。

第三章古典贸易理论1.绝对技术差异论、相对技术差异论、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者答:绝对技术差异论:亚当?斯密相对技术差异论:大卫李嘉图要素禀赋理论: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萨缪尔森完善2.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什么(相对价格的差异)答:劳动生产率差异引起的相对价格的差异。

3.绝对技术差异与相对技术差异的关系是?答:绝对技术差异是相对的特殊形式。

4.在绝对技术差异理论与相对技术差异理论中,机会成本不变。

5. 如何由一国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判断具有更大的相对优势的产品是什么?答:ax,ay分别为A国X、Y的劳动投入量bx、by分别为B国X、Y的劳动投入量如果有:ax/ay>bx/by 即为A国X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更高、则A国在X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by/bx>ay/ax 即B国Y的劳动上产率相对较高,则B国字Y的上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6.相对技术差异论的核心思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答:一国即使存在完全成本劣势,只要两国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就有贸易的可能性。

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较小一些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即按照“两利想权取其重,两弊相权衡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7.要素丰裕度、要素禀赋概念答:要素丰裕度即为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kx=Kx/Lx ky=Ky/Lykx>ky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图3-1中,EA、E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ρA>ρB ,故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则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8.试述H—O定理并作图说明。

答:H-O定理: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图在P62页3-69.要素价格均等以商品价格均等为先决条件。

答: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推论:偏向厨楼的生产要素增长,一般会使国际贸易的规模扩大。

10.斯托珀-萨谬尔逊定理答: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引申;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资源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这一结果的重要含义是,国际贸易虽然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不是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因为国际贸易会对一国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P67页)11.罗泊津斯基定理:(定义)答: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图示证明:图中资本增加后要素禀赋点由E变为E′,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X、Y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仍保持原来水平不变。

由图可知,X部门产出增加了,而Y部门的产出则减少了。

推论: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一般会使国际贸易的规模扩大。

12.悲惨经济增长的条件答: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13.里昂惕夫之谜、主要的解释理论答: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

里昂惕夫的解释:有效劳动(effective labor)由于劳动素质各国不同,在同样的资本配合下,美国的劳动生产力约为他国(比如意大利)的3倍,因此若以他国作为衡量标准,则美国的有效劳动数量应是现存劳动量的3倍。

从有效劳动数量看,美国应为(有效)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而资本在美国则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

人力资本:一般劳动可区分为非熟练劳动(unskilled labor)和熟练劳动(skilled labor)两类;熟练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这种技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等手段积累起来。

由于这种后天的努力类似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行为,所以我们称后一类劳动为人力资本。

美国经济学凯恩(Pete B. Kenen)后来发现,美国的出口以物质资本加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资本在生产中往往是互补的,因此,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如能源,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美国的某些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如石油。

这样,美国的太宗进口商品很多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从自然资源角度看,实际上美国进口的是其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不是资本。

要素密度逆转;因为里昂惕夫是根据美国的技术条件来测算进口商品在他国生产时的要素密集度,但在要素密集度逆转存在的情况下,这可能造成误会。

需求逆转;虽然美国的资本比较充裕,但如果美国消费者的结构中,资本密集型商品(以制成品为主)占据绝大多数比重,那么美国则有可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第四章现代贸易理论1.规模经济理论、重叠需求贸易理论、产品生产周期理论的提出者答:规模经济理论;保罗克鲁格曼重叠需求贸易理;瑞典的林德产品生产周期理论;维农2.能反映规模经济理论本意的是规模报酬递增、机会成本递减3.规模经济与追求差异产品矛盾的最佳解决途径(开展国际贸易)答:产品差异性使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厂商在扩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之间做出平衡;市场可自由进入,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厂商数目达到均衡,差异产品的种类也随之确定厂商决定其产出的条件MR=MC。

如果短期内厂商获得的超额利润大于零,那么就会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市场。

4.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理论暗含的基本命题是市场不完全竞争5.外部规模经济的来源有哪些?答: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经济外部性表现,其产生的源泉有很多,具体来说,其包括:(1)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有利于知识外溢,,技术扩展)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2)行业内每个企业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即阿罗(Arrow)所说的“干中学”效应(Learning by doing)。

6.产业内贸易指数T(接近1或0)答:产业内贸易指数:是用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数。

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T=1-|X-M|/(X+M)公式中:X和M分别表示某一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并且对X-M取绝对值。

T的取值范围为0到1。

7.产品周期理论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答:初始期:产品的初始期是指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阶段。

特点:有少数发达国家研制;研发费用占成本很大比例;贸易主要在先进国家间进行。

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研究和开发成长期:产品进入大量生产与销售阶段。

特点;资本为主要成本;产品流向发展中国家。

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资本成熟期:产品已实现了标准化,并普及到广大的市场中,厂商的生产基本达到了最佳规模点。

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产品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8.重叠需求贸易理论从需求的角度对产业内贸易作了解释。

其适用条件。

答:两国间的贸易程度取决于两国的需求结构水平。

条件: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越偏好必需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