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1、本国共有1200单位的劳动,能生产两种产品:苹果和香蕉。
苹果的单位产品投入是3,香蕉的单位产品投入是2。
a. 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苹果量:12003=400 生产香蕉量:12002=600b. 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1.5c. 贸易前,苹果对香蕉的相对价格是多少?为什么?在没有贸易前,苹果对香蕉的相对价格为它们的相对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P A /P B =a A /a B =3/2=1.5劳动的流动性可以使得各个部门的工资相同,竞争可以使商品的价格等于它们的生产成本,这样,相对价格等于相对成本。
相对成本等于工资*商品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因为各部门工资相等,价格比等于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在完全竞争中,劳动是个体厂商为达到利润最大化而决定生产及供应量的唯一要素,因此当P A /P B =a A /a B 时,本国生产两种产品。
2、本国的情况与第1题相同。
外国拥有800单位的劳动。
外国苹果的单位产品投入是5,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1。
香蕉苹果600 400a. 画出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苹果量:800/5=160 生产香蕉量:800/1=800b. 画出世界。
相对供给曲线3、假定世界相对需求的表示如下:对苹果的需求/对香蕉的需求=香蕉价格/苹果价格 a. 在相对供给曲线的同一张图上画出世界相对需求曲线。
D A /D B =P B /P A当市场达到均衡时,有D A /D B =(Q A +QA*)/(Q B +Q B *)=(P A /P B )-1 因此RD 曲线是Y=1/X 形式的苹果的相对价格PA/PB800160苹果4 5 (QA+QA*)/(QB+QB*)12 3 0.250.5 0.751a*LA /a*LB =5 a LA /a LB =1.5b. 苹果的均衡相对价格是多少?苹果的均衡相对价格取决于RD 曲线与RS 曲线的交点 RD :Y=1/X RS :X [0,0.5) Y=1.5 X=0.5Y [1.5,5]X (0.5,] Y=5X=0.5,Y=2P e a/P e b=2 (世界均衡价格)c. 描述本题的贸易模式。
P*a/P*b> P e a/P e b>Pa/Pb (苹果的相对价格)因此在这个两国经济中,本国只生产苹果,出口苹果进口香蕉;外国只生产香蕉,出口香蕉进口苹果。
d. 说明本国和外国都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本国可以通过减少2单位苹果的生产获得3个单位的香蕉。
外国可以通过减少5个单位的香蕉来获得1个苹果。
贸易可以使各国以2个香蕉来交换1个单位的苹果。
那么本国可以通过减少2个单位的苹果获得4个香蕉,外国可以通过减少2个单位的香香蕉600 800 800香蕉4、假定本国现有2400名工人而不1200名,求新的均衡价格。
请评论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的生产效率和两国之间贸易所得的分配。
RD :Y=1/X RS :X [0,1) Y=1.5 X=1 Y [1.5,5]X (1,]Y=5X=2/3,Y=1.5P e a/P e b=1.5 (世界均衡价格)在这题里,外国会仅生产香蕉,出口香蕉进口苹果。
但是本国会同时生产香蕉和苹果。
而国内生产苹果的机会成本与世界生产苹果的机会成本相同,因此本国对贸易无所谓但是外国能从贸易中获利。
5、假定本国有2400名工人,但是他们的生产效率只有第1题中假设的一半。
画出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并确定均衡的相对价格,比较本国在本题中和第4题中的贸易所得。
本国PPF外国PPF 45 苹果的相对产量(QA+QA*)/(QB+QB*)12 3 0.5 12a*LA/a*LB=5 aLA/aLB=1.5 (L/a LA )/(L*/a*LB )=1RSRD在这题中,劳动力增加一倍但是生产效率只有一半,因此劳动生产效率是仍然保持不变的(aLA/aLB=1.5,a*LA/a*LB=5)。
因此答案与第3题一致。
本国及外国均从贸易中获利,但外国的获利数量将比第4题少。
第4章 资源和贸易:赫克歇尔——俄林模型2、假定在现有要素价格下,棉布生产中每用1英亩的土地就需投入20小时的劳动,而在生产粮食时,每用1英亩的土地只需投入5小时的劳动。
a. 假设该经济拥有的总资源量为:600小时的劳动和60英亩的土地。
请画图说明资源应如何分配。
aLC/aTC=(LC/QC)/(TC/QC)=LC/TC =20/1→LC=20TC aLF/aTF=(LF/QF)/(TF/QF)=LF/TF=5/1→LF=5TFLC+LF=600 TC+TF=60 →TC=20, TF=40 LC=400, LF=2000.25 0.5 1粮食土地LFTC TF叮叮小文库b. 现在假设劳动供给上升到800小时,然后1000小时,再然后1200小时。
请用一幅如图4—6的图展示出资源分配变化的轨迹。
L=800:LC+LF=800,TC+TF=60→TF=26.66, TC=33.33,LF=133.33,LC=666.67 L=1000:LC+LF=1000,TC+TF=60→TF=13.33,TC=46.67,LF=66.67,LC=933.33 L=1200:LC+LF=1200,TC+TF=60→TF=0,TC=60,LF=0,LC=1200c. 如果劳动供给继续增加将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在现有的要素价格下,会出现劳动力富余;因此要素价格需要变动,否则就会出现失业。
第5章 标准贸易模型1、在某些情况下,相对供给和价格的变动之间可能没有联系。
例如:如果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完全不可流动,生产可能性边界就会成为直角形状,两种产品的产出也不取决于它们的相对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贸易条件的改善是否会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请画图进行分析。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PPF )为直角形状时,贸易的改善会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
生产点就是生产可能性边界(PPF )的角点。
消费点则是相对价格曲线及它所能按触到的最高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
贸易的改善使相对价格曲线沿着角PPF 的角点为支点旋转(因为生产要素不可流动,没有替代效应,因此生产点是固定的)。
消费点移动到了一条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
因此从直观上说,尽管供给方面无变化,但该国可以从出口中获得更多,可以为它的进口购买支付更少。
LF 棉布 粮食土地劳动TF TCLC800100012002、与供给方面要素不可流动性相当的就是需求方面的产品不可替代性。
试想一个国家的消费者购买的产品的比例是固定的。
例如,不论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是多少,每买1磅粮食就买1码棉布。
画图分析贸易条件的改善是否会提高这个国家的福利水平。
与标准图形不同的是,需求方面有不可替代性的产品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直角而不是平滑曲线。
在这里,贸易的改善使得经济增长向外移动到了一个更高位置的无差异曲线之上。
这个经济体的收入扩张路径是一条从原点出发的射线。
贸易的改善使得消费点沿着射线远离原点。
4、A 国和B 国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用于生产两种产品X 和Y 。
两国的技术水平一样,X 是资本密集产品,A 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
分析下列情形中,两国贸易条件和福利的变化:已知一国某种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都会引起偏向性经济增长。
无论哪个国家资本存量的增加都会使得世界X 产品的产出增加,相对的,劳动存量的增加也会使得Y 产品产出的增加。
另外,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也表明一国会出口那些本国生产要素相对充裕并在生产中密Q Q C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
因此,A国就会出口X到B国而从B国进口Y产品。
但是,不同偏向型的增长有可能对福利水平有不同的影响:出口偏向型增长会有可能使得本国的福利水平减少,而进口偏向型增长则一定会能使得本国的福利水平增加。
a. A国的资本存量增加。
A国的贸易会恶化,A国的福利会减少的可能性比会增加的大,而B国的福利会增加。
(A国的资本存量增加,会增加X产品的供给。
出口X产品。
是出品偏向型增长。
X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
意味着本国贸易条件恶化,福利水平有可能减少。
而外国贸易条件会改善,福利水平增加。
)b. A国的劳动供给增加。
A国的贸易会改善,A国的福利增加,B国会减少。
(A国的劳动供给增加,会增加Y产品的供给。
但是还是进口Y产品,同时Y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对进口有利。
是进口偏向型增长,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福利会增加。
)C. B国的资本存量增加。
B国的贸易会改善,B国的福利增加,A国会减少。
d.B国的劳动供给增加。
B国的贸易会恶化,B国的福利会减少的可能性比会增加的大,而A国的福利会增加。
第6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5、评价下述情形中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的相对重要性:a. 世界上大部分的铝是由挪威或加拿大冶炼的。
只有少数地方生产意味着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假如生产企业的产量非常大,那同样也会存在着大的内部规模经济。
b. 世界上半数的大型喷气客机在西雅图生产。
因为在飞机的生产中规模经济非常重要,所以飞机是由少数(不完全竞争)企业集中在某些地点进行生产,如波音飞机的生产就是在西雅图进行的。
c. 美国和日本生产了大部分的半导体。
因为在半导体的生产中外部规模经济非常重要,所以半导体企业会集中在某些地方生产。
假如是因为历史方面的原因,半导体的生产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地方进行,那么这些国家出口半导体则归因于规模经济而非比较优势。
e.大部分苏格兰威士忌产自苏格兰。
“真正的”苏格兰威士忌只能产自苏格兰。
苏格兰威士忌的生产需要一种被称为熟练的蒸馏者技术,具有这种技术的工人集中在苏格兰地区。
另外,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也适合用当地的谷物来生产。
这里反映的是比较优势。
f.许多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产自法国。
法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及土地环境,使得其它地方难以生产同样质量的葡萄酒。
这里葡萄酒的生产就是比较优势。
第7章国际要素流动1、假设本国和外国都有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但只生产一种产品,两国的土地供给及生产技术完全一样,各国的边际劳动产出取决于其就业水平,具体如下:起初,本国雇佣了11个工人,而外国只有3个工作。
试说明劳动力从本国向外国自由流动对两国就业、生产、实际工资和地主收入的影响。
本国的边际劳动产出是10而外国是18。
外国的工资会较高,因此本国的劳动力将会移动,直到两国的边际劳动产出相等。
当两国的雇用工人数均达到7个工人((11+3)/2)时,边际劳动产出均为14,达到均衡。
第8章贸易政策工具1、本国对小麦的需求曲线为D=100-20P供给曲线为S=20+20P推导并绘出本国的进口需求曲线。
没有贸易时,小麦的价格是多少?进口需求曲线MD 由本国需求曲线减去本国供给曲线推导。
因此MD=100-20P-(20+20P )=80-40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