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五、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和文化常识汇总一、必修5文学文化常识汇总《归去来兮辞》本文是一篇辞赋。
辞:“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1 长吏:指职位较高的官吏。
《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2 风波:战乱。
3 公田:供俸禄的田。
4人事:指做官。
5三径就荒: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就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滕王阁序》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滕王阁序》成为他的“绝唱”。
1星分翼轸: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
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
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2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3“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名稚,字孺子,南昌人。
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当时陈蕃为豫章太守,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孺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孺来访才放下。
因此后世有“下榻”的说法。
4棨戟:有套的戟,古时候官员出行时用做前导的一种仪仗。
5襜帷:车的帷幔。
6旬假: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7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8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9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不再南飞。
10“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在睢水旁边修建的竹园,他常和一些文人在此饮酒赋诗。
11北辰:北极星。
这里暗指国君。
12帝阍:原指天帝的守门者,这里指皇帝的宫门。
13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叫做宣室。
汉文帝曾坐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
14“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
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
15“冯唐易老” :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
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经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
后世遂用“冯唐易老”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
16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17贾谊:汉文帝本想任贾谊为公卿,但因朝中权贵反对,就疏远了贾谊,任他为长沙王太傅。
18“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梁鸿,东汉人,因作诗讽刺君王,得罪了汉章帝,被迫逃到齐鲁一带躲避。
19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酌贪泉而觉爽”,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表达了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
“涸辙之鲋”,原指鲋鱼处于干涸的车辙中,用以比喻处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庄子·外物》:有此典故,“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
”又有成语“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课文中引用这个典故意为处境艰难但能自得其乐。
20北海:北冥。
扶摇:猛烈的旋风。
21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
东隅,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桑榆,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22三尺微命:三尺,士佩三尺长的绅(古代礼服上束带的下垂部分)。
23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
《汉书终军传》记载,汉武帝想让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到皇宫门前(意思是一定完成使命)。
后来“请缨”指投军报国。
24弱冠:古代以男子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25簪笏:这里指代官职。
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
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26喜托龙门:龙门,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西北的黄河中,那里两岸夹山,,水险流急,相传鲤鱼跃过龙门则变为飞龙。
这里借“登龙门”表示由于谒见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价。
《逍遥游》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三个部分共33篇。
1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名铿,活了八百岁。
2穷发: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
3羊角:旋风。
旋风盘旋而上如羊角。
4御六气之辩: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李密,一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
曾仕蜀汉,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时,他写了《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功强近之亲:指比较亲近的亲戚。
古代丧礼制度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丧服的轻重,穿一周年孝服的人称“期”。
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太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4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5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6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7拜:授官。
察:考察和推举。
除:授予官职。
8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9冼马:即太子冼马,太子的侍从官。
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东宫。
10州司:州官。
11伏惟:俯伏思量。
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12故老:指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13郎署:郎官的衙署。
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伯:长14拜表:拜上表章。
15结草: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魏武子临死的时候,嘱咐他的儿子魏颗,把他的遗妾杀死以后殉葬。
魏颗没有照他父亲说的话做而把她嫁出去了。
后来魏颗跟秦国的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把草打了结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
到了晚上,魏颗梦见结草的老人,他自称是没有被杀死的魏武子遗妾的父亲,特来报恩的。
后来就把“结草”代指报恩。
《咬文嚼字》1学富五车:《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形容书读得多,学识渊博。
2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采。
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3灞桥:桥名,本作霸桥,长安东,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4杀青:古时把书写在竹简上,为防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
后泛指写定著作。
5付梓:古代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
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6尺牍:书信。
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文化常识汇总1.古代兄弟姐妹之间长幼排序时以“伯仲叔季”为次。
“季”是最小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
伯仲原指兄弟长幼的次序,也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2.云中锦书:云中即空中,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鸿雁从天上飞来,故称云中。
锦书是写在锦帛上的信,后来即指代书信。
3.五岳:“势拔五岳掩赤城”中“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朱颜”即“红颜”,少女的代称。
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5.“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如《项羽之死》“赤泉侯为骑将”中“侯”。
6.“江东”指长江南岸地区,长江以南地区。
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南方六朝都泛称江表。
7.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
“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
“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阿房宫赋》中统称六国王侯的宫妃。
8.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9.“从事”:官名。
“用事”掌权,当权。
10.伶官: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为伶官。
“俳忧”是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
11.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
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牢本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地牲畜。
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12.不省所怙: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诗经·小雅》中“无父何怙,无母何侍?”无父也叫做失怙,无母也叫做失侍。
13.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礼记曲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如《祭十二郎文》中“丞相薨”的“薨”。
14.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及笄:女子在15岁行笄礼。
【补充】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十岁。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15.先:对去世尊长的敬称。
如“思厥先祖父”“先妣”(去世的母亲)“先大母”(去世的祖母)。
16.饥馑:饥指五谷不熟,馑指蔬菜不熟,饥馑代指荒年。
17.如会同:会指诸侯想见,同指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小相:诸侯祭祀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18.归宁: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如《项脊轩志》中: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归:女子出嫁。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19.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依次是指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姜夔。
B.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古诗。
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相对应;二是对于古代诗歌的泛称,以区别于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