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天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7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的悲歌人生南宋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
辛弃疾虽然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地区,但他自幼接受祖父辛赞爱国思想的熏陶,始终把南宋视为自己的祖国。
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
辛弃疾绝非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
绍兴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汉族人民苦于金人的残暴统治,大大小小的抗金起义风起云涌,烽烟遍地,其中以济南耿京率领的义军规模最大。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被耿京任命为掌书记。
不久,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附南宋朝廷。
次年正月,辛弃疾奉命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觐见宋高宗,完成使命后即返回山东。
没想到才到半途,便知悉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害,麾下义军也已溃散大半。
在此紧要关头,辛弃疾亲率骑兵五十人,深入金境六百里,直奔济州,乘其不备直入五万人的敌营,生擒张安国系于马上,然后星夜兼程,渡过淮河、长江,直抵临安(今浙江杭州),献俘于朝廷而戮之。
这段战斗生活给辛弃疾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正如《鹧鸪天》中所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南归之后,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军签判。
不久,宋高宗内禅,孝宗即位。
孝宗素有恢复之志,登基后即任命主战派张浚为枢密使。
辛弃疾前往建康求见张浚,面陈伐金之计。
隆兴二年(1164),辛弃疾改任广德军通判。
次年,他不顾官职低微,越职上书,向孝宗上呈《美芹十论》。
辛弃疾的“十论”,就体现了他对敌我双方实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从而提出深谋远虑且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南宋的求和路线之不可行:“秦桧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
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诈,我实何有?”还鼓励孝宗效法扫平突厥以雪国耻的唐太宗:“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沈先物之几,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太宗。
”乾道三年(1167),辛弃疾升任建康府通判。
又过了三年,辛弃疾任满回临安,授司农寺主薄。
不久,他作《九议》上呈宰相虞允文。
《九议》也是长篇奏议,它不但对《十论》中的意见作了更深入细致的解说,还补充了关于练兵、造舰、用间等具体的战术。
更重要的是,《九议》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抗金事业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且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
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之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诚如朱熹所云,辛弃疾是一位难得的“帅材”。
可惜历史没有给这位帅材提供一展身手的机会!以后的十年里,正当盛年的辛弃疾频繁地调动官职。
南宋朝廷对从中原沦陷区归来的人士一向心存猜忌和轻视,“归正人”这个称呼就带有轻蔑的意味。
辛弃疾当然未能例外。
虽然他文才武略都很出众,仍然难得朝廷的信任重用,经常在外地任职,且朝令夕改,很难在一个职位上尽心尽责。
尽管如此,辛弃疾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政绩。
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任滁州知州,他下马伊始,即日夜操劳。
他招抚流民,招徕商贾。
两年之后,滁州的面貌大为改观。
淳熙二年(1175),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其主要任务是扑灭横行湘、赣的茶商军。
辛弃疾受命于危难之际,短短两个月,官军连年征剿未能奏效的茶商军,即被彻底敉平。
牛刀小试,便体现出辛弃疾卓越的军事才能。
只可惜如此杰出的才略未能到抗金战场上充分施展!宁宗开禧三年(1207),辛弃疾被召任兵部侍郎,但此时的他已是老病交加,只能上表辞免。
此年九月,这位龙腾虎跃的一代英雄因病去世。
辛弃疾未能马革裹尸,更未能立功封侯,他的悲剧命运,若移用刘克庄《沁园春》中的句子来予以评说,真是确切无比:“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摘选自《古典文学知识》)【相关链接】①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②辛弃疾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
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弹劾而归居上饶。
此后二十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出生在金人统治区,但辛弃疾幼时就把南宋当作了自己的祖国,这是因为其祖父辛赞就是一位爱国英雄,对辛弃疾的影响最大。
B.辛弃疾很小就有抗金报国的远大抱负,为实现自己的宏远抱负,他一直熟读兵书,苦练武艺,终成词中之龙,与苏轼、李清照齐名。
C.辛弃疾曾受农民起义领袖耿京的领导,年纪轻轻就受到耿京重用,后来耿京遇害,他又率义军投奔南宋,并一直留下,为祖国效力。
D.辛弃疾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对此,他早有准备,四十二岁时便离职隐居上饶。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辛弃疾在年少时就勤奋好学,不但诵习经典而且还撰写诗文,但他绝不是宋代文坛上常见的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而是一位壮士。
B.在金人的残暴统治之下,冀鲁的汉族人民纷纷起义抗争,其中,济南的耿京的武装力量规模最大,在辛弃疾的力劝下,耿京率部降宋。
C.辛弃疾在完成建康觐见宋高宗的使命回鲁途中,惊闻耿京被杀,于是他亲自率骑兵入金境,在济州城擒杀张安国为耿京报了大仇。
D.南归之后,辛弃疾越职奏事,向宋孝宗先后呈献了《美芹十论》和《九议》,系统深入地阐述了自己的反和思想和抗金的良策。
E.在宋宁宗开禧三年的时候,朝廷任命辛弃疾为兵部侍郎,但辛弃疾已是老病交加,不久病逝。
如果他早被授予此职,或许会改写历史。
3.作为一位爱国英雄,辛弃疾一生遭受排斥打击,郁郁不得志,但他在文学创作上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C2.AE3.①辛弃疾一生爱国,因而遭受投降派的排斥打击,频繁地调动官职,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②辛弃疾一生郁郁不得志,他要借词来抒发内心的愤懑,寻找生命的出口,寻求精神的慰藉;③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坎坷的遭遇使得他对人生进行咀嚼、消化,在回顾、对比、反思中使自己的创作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促成了文学成就的辉煌。
【试题分析】2.B项,“耿京率部降宋”错,耿京尚未降宋。
C项,“在济州城擒杀张安国为耿京报了大仇”与原文意思不符。
D项,《九议》不是呈献给宋孝宗的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注意围绕内容和题干准确作答。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题有一定的特点:(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3)选文是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的评传;(4)语言或朴实自然,或形象生动,或幽默诙谐。
人物传记类阅读题考查的侧重点一般分为以下三个:(1)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2)人物的精神,对人物的评价,阅读的启示;(3)对传记写作手法及价值的思考。
阅读时要注意一定的技巧:(1)读事实:理清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2)读人物: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3)读评价: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和基本事实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书生大使的抗战外交李满星早在1915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日本威胁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海外学子响应国内发动抗议运动。
唯独胡适主张镇静处之。
一时间,胡适招致非议颇多,许多同道好友甚至发誓和胡适断绝关系。
无奈之下,他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发表公开信亮出自己的观点: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拿什么来作战……所以出诸至诚和报国之心,我要说对日用兵论是胡说和愚昧。
我们在战争中将毫无收获,剩下的只是一连串的毁灭、毁灭和再毁灭。
这封公开信发表后,胡适并未得到当时热血的留学生认可,反而被认为是“木石心肠不爱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入敌手。
胡适悲愤不已。
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此事之来,久在意中。
”1937年盛夏,庐山显得比往年更加热闹。
胡适胸佩“五老峰”徽章,心事重重地从北京辗转来到庐山,应邀出席“庐山谈话会”,共商国是。
早在1928年4月7日北伐全面胜利、南北一统之际,胡适就曾到过庐山游览。
那次,胡适心情愉悦,访古探幽,兴味盎然。
游览陶渊明故里的陶公祠后,胡适还戏作《陶渊明同他的五柳》: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
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
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
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这次,是胡适二上庐山。
他既没有第一次上庐山时的闲适,也无重游名胜访古探幽的雅兴,而是心事重重。
7月14日,蒋介石请胡适喝茶一叙。
胡适历陈北方的民情激愤和中央不能放弃河北的原因,谈得慷慨激动,蒋介石为之动容。
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
这天中午,他请胡适以及梅贻琦、张伯苓等人吃饭。
席间,蒋介石宣布对日作战的决定。
张伯苓头一个慷慨陈词,举手赞成。
就在这一天,胡适忍辱避战的认识彻底动摇了。
8月13日,上海淞沪战事爆发。
至9月初,上海战事持续一个月,胡适看到军民抗日士气之高涨,思想开始发生很大转变,认为避战只是梦想,不抵抗所得的只是“敌氛日深,受逼日甚”。
从此,胡适抛弃了避战求和的梦想,认为“和比战难百倍”,思想开始走向苦撑待变。
8月17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在南京召开。
会议决定国民政府与日本一战到底,并决定委派胡适出使美国,争取援助。
1937年9月26日10时,胡适飞抵旧金山。
一下飞机,胡适便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此次中日战争,已暴露日方兵力上之弱点。
”午餐后,他立即到大中华戏院发表《中国能战胜吗》的演讲,他以“算盘要打最不如意的算盘,努力要做最大的努力”来勉励侨胞。
30日,他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演说。
在演说中,胡适表示对侵略战争是不能退让的,要阻止战争只能用战争来消灭它。
胡适还大胆预言美国将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
到达华盛顿后,胡适去拜访罗斯福总统。
胡适早年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时,和罗斯福是同学,加上当时胡适的声望和魅力,罗斯福视其为上宾,关切地询问中国军队能否支持到过冬,胡适予以肯定的答复,并动情地说:“中国需要美国的支持,我想总统很快会以明快的眼光判断是非!”到1937年11月底,胡适创下五十一天行程一万零六百英里,演讲五十六场的纪录,累得四十六岁的胡适在当年年底就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