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 (苏荣誉)_

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 (苏荣誉)_

1 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 (苏荣誉)

《百家讲坛》栏目供稿)2003年9月

一、 研究史

今天我想讲中国古代的青铜技术与艺术。中国青铜器的研究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西方的学者介入到这个领域,从1848年开始,先后也有,现在目前也有几百人,已经有几百种著作先后出版了,我自己在这个领域里边工作大概20年。关于青铜器的研究现在在传统上包括五个部分,关于它的类型学﹑纹饰﹑组合﹑铭文,新近就是加入了关于它的技术的研究。在西方,青铜器研究属于艺术史领域,因为西方的艺术史过去就很重视它的工艺技术的研究,所以他们的收藏旨趣和我们就有很大不同,如果到西方的博物馆去看的话,我们会发现他们收藏的东西比我们要精美得多,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艺术价值,而中国的传统青铜器则重铭文,从宋代形成的金石学﹑铭文这样的研究开始的。所以,我们过去判断一个青铜器的价值是关键看它有多少字儿,在民国时候去买青铜器,就看一个字儿合多少钱。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美术观念地涌进,青铜技术研究也逐渐重视起来。从20年代开始,开始是西方的学者来研究中国的青铜技术,后来中国的一些学者特别是中国的“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在哈佛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以后,在中国奠基了中国的考古学。他因为有西方的知识背景﹑知识训练,他就开始倡导关于中国青铜器的研究﹑技术研究。但是真正的研究是在50年代开始以后,至60年代,在台湾的那些学者不能做田野考古,所以他就把从安阳当年发掘的青铜器进行系统研究,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技术研究。

中国的学者,主要是技术史专家来开始的,是从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集中的成果体现在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因为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中国的考古发现可以说是令全世界大吃一惊的。这样的研究就逐渐地形成了中国的冶金考古学,一个组合名词Archaeo metallurgy。但是,这样一个学科并不独立,它的真正的独立,可能是从90年代开始,有一批学者现在想把艺术研究、技术研究、对器物的研究,文化、历史﹑考古学这样的研究整合起来,逐渐地可能中国的Archaeo metallurgy也会在中国建立起来。

在这个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先后些重要的人物。像王国维,他是对传统的金石学进行了改造,提出了两重证据法,就是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另一位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在旅居日本期间,对于传统的关于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进行了整合,出版了《两周金文辞大系》和他的考释。这样的工作用标准器物把传世的这些青铜器结合在一块,奠定了中国青铜器这样一个学科领域。第三位要提到的就是李济,他是中国的“考古学之父”,哈佛大学毕业以后,在中国主持安阳的发掘,培养人才,真正的中国的考古学是在这个时候,1928年开始为标志这样子建立起来的。

在这个同时,德国学者像马克斯•劳尔,芝加哥大学博士,后来在哈佛大学做中国艺术史的教授。他把传世的青铜器和考古青铜器这样进行了有机的结合,给出了中国青铜器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框架。另一位是拉森弗德•盖滕斯,他是一个化学家,但是他致力于用化学的知识来研究中国青铜器,他基本上是做技术性的研究。他后来在史密斯学会的弗利尔艺术馆做研究部主任,1969年出版《(弗利尔藏)青铜器的技术研究》。第三位应该提到的就是诺尔•巴纳,他本来是一个古文字学家,是研究中国金文和甲骨文,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他觉得如果对中国的青铜工艺和技术不进行深入研究,下边的研究是无法展开的。所以,70年代末期以后,他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中国青铜技术的研究。

二、青铜技术史

今天我只想概要地介绍一下中国古代青铜技术和艺术的一些闪光点和能启发大家的一些地方。在这之前我想介绍一下关于青铜技术发展的背景,青铜技术的发现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一次革命。在中国发生相对要晚一些。它(冶金术)的发(明),这个问题目前还在争论,它的发生大概首先是在安那托里亚,就是两河流域这一带。冶炼铜大概已经有将近8000年的历史。公元前七千纪,随后是在苏美尔,和安那托里亚很近的地方,大概就是我们历史说的闪族人。他们在公元前六千纪也懂得了冶金术,在此之前人们在铜矿上活动,采集到一些天然的铜,锻打加工。

三、 中国的青铜技术特点

在埃及,大概已经在公元前四千纪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欧洲略微晚一些,大概公元前三千纪,在南美洲也是公元前三千纪,人们进入了青铜时代,但是这样的文明很快就灭绝了。印度也比中国略早一些,大约 2 公元前三千纪也进入了青铜时代,但是很快也衰落了。中国青铜器的发生,大概要比西方要晚1000到2000年,关于中国青铜器的起源,现在目前还是一个谜。为什么中国青铜器能在青铜时代达到这么的高峰呢?我想和它的功能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功能,用《左传》的话来说,就是八个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之大事”,当时国家的大事情就是祀﹑祭祀,戎是征战。祭祀和征战都和青铜器结了不解之缘。首先是祭祀,中国的祭祀这样的上古这种宗教,在青铜出现之前,就已经有陶器和玉器来祭祀祖先。

上面是一件龙山文化时候的陶器,下边是一件安徽薛家岗时期的玉器,这是当时人们的祭祀品。但是玉器和陶器它的使用和性能都受到了限制,所以一旦青铜技术被人掌握了以后,精美的青铜礼器。

另一个是武器,在青铜出现之前,武器主要是石和木的工具,这样的征战效果大家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铜这种材料被人们发现和掌握以后,它用来作为兵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这样的功能,所以青铜器被赋予了非常高度的艺术形式。这样的艺术我们很难去做一个评价,所以我给它四个字,就是“别具一格”。因为在世界上其他的任何文明里边,找不到中国青铜器这样的造型和装饰,中国青铜器的特点是一目了然的。这样的造型当然部分受陶器﹑制陶技术和玉器的攻玉技术造型和装饰影响。青铜的加工技术后来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所以它的成就远远高于这些陶器和玉器。在装饰上就体现了一个非常神秘,非写实的动物纹样,这种动物纹样非常抽象,我们目前还没法解读这些动物纹样它的来源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这种神秘的装饰,是有助于当时的巫师是通过它来沟通天地,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技术上也是自成一体的,表现:在欧洲,青铜的加工主要是锻造为主,或者是锻造和铸造并行;而在中国早期,青铜时代到来之前,也有一些锻造加工。但是青铜时代,基本上铸造,它的地位是绝对的。从材质方面讲,我们的青铜合金里边的锡的含量要比欧洲高一些,甚至高得多。特别是铅,铅在欧洲的青铜里边并不是很普遍的,在中国的青铜合金里边铅的含量是非常之普遍的。从装饰方面来看,西方因为是锻造这样的传统,所以它很多装饰是敲打和刻出来的。而在中国青铜时代,基本上全部是铸造出来的。当然,金和银这在中国出现得比较晚,也用于来装饰,而西方在早期,金和银的装饰是大量的。

四、发展史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实际上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到最后一个帝王被赶出故宫时,故宫还在不断地制造传统的中国青铜器。当然现在的青铜技术工艺,也是工艺美术的一个很重要的门类。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我把它分成三个时期﹑五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古典传统时期,它的沿用时间比较长。从青铜时代的到来到公元前5世纪就是春秋的末期;第二个时期我们把它叫做新兴期,就是从春秋的末期,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后;第三个是实用和复古期,大概就从公元时候一直到了20世纪。

起源

中国青铜器的起源确实目前在学术界正在探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扑朔迷离。从它的发生背景来看,在公元前五千纪这个时候,在黄河流域成长起来的仰韶文化和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在长江地区有大溪文化,而在(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我们先后都发现了和冶铜有关的这样的遗物。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没有像安那托里亚,像两河流域那样的大型的城市和聚落。但是中国的聚落,从目前的考古调查来说,也是非常庞大的。再有就是中国在这个时候有非常发达的农业。就是以黍种植为主的农业,尽管这个时候在中国南方稻作农业已经发展起来了,但是南方的文化面貌目前我们还是很不清楚的。

从手工业来说,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有)非常发达的制陶技术。如果到过半坡,到过马家窑去看过的话,当时中国的彩陶技术是非常高超的。而在大溪文化,当时的白陶已经被开始使用了。制陶技术为了冶金提供了高温,同时也提供了还原性气氛,这两个是冶金术发生所必需的重要条件。和制陶技术并行的另一个手工业,是采玉和攻玉,就是玉的采集和玉的加工。玉是中国文化里边非常独特的一个传统,这个在西方文化里边是极其少见的,除了伊朗有少量的发现而外。玉,实际上在中国的玉的概念里边,很多东西就是铜矿,所以长期的采玉实践会为铜矿的开采提供了技术背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现在零星地发现了在公元前五千纪有人工的冶铜的遗物的出现。但是它的出现是比较奇怪的。

左边这一件是在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一个黄铜片,黄铜含量达到了28%。我们知道黄铜是很难冶炼的金属,在世界其他文明里边,也很少见,但不是没有,比如说在巴勒斯坦,也发现了公元前2000年的黄铜制品。到了罗马时期,黄铜已经是非常普遍的材料,用来铸造钱币。但是这么早的黄铜确实是非常令人疑惑的。和这件黄铜片同时出土的是右上角这样的一截黄铜管,现在断成两截了,它的含锌量达到 3 了32%。右下角这是一件铜刀,在甘肃的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里边发现的,它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500年,这是一件青铜刀,含锡量7%,是用双合范铸造出来的,这是我们目前知道比较早的冶铜遗物。另外一件是在辽宁的建平牛合梁发现的红山文化时候的一个红铜环。到了公元前四千纪的时候,龙山文化已经兴起了,这个时候在河南,在陕西﹑山西有更多的冶铜遗物的发现。从技术上来说,这一阶段铸造和锻造是并行的,红铜和青铜是并行的。既有红铜器也有青铜器,青铜里边的合金含量就是它的锡的含量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目前可以做出比较可以肯定的推论,公元前三千纪的末期,中国青铜时代已经到来。这样,中国青铜时代到来和西方不一样,西方是以青铜工具兵器出现为标志的,而在中国,我的理解应该是以青铜礼器的出现为标志。如果我们考察它的以后发展历史的话,礼器是中国青铜工业的核心。

商代

我们知道,中国的铜主要赋存于,有三个重要的赋存期。最大的一个就是赋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商代人们已经到了南边,已经开发了这样的一个铜矿资源以后,所以这样才有可能使商代的青铜铸造越来越繁荣。当然也可以铸造更大型的青铜器物。这个时候在南边的扩张可以表现在,在南方发现的一系列重要的青铜器和一系列中国的商代的城址。在长江北岸一个叫黄陂盘龙城的地方,现在划归到武汉市,发现了一个很小的小城,在这个城里边发现了很多的墓葬,也发现了铸铜的作坊,目前在盘龙城发现的商代前期的青铜器比郑州数量还要大。

右上面这一件青铜的圆鼎高达47公分,就是出自于黄陂盘龙城。右下边这件簋,这是一件盛食物的一个容器,它也是在发现在那个地方。左边那两件器物是新近发现的,都出自于江西新干的大洋州。上面是一件方鼎,我们可以看到和郑州出土的方鼎的造型基本上一致。但是在两个耳朵的顶部有两个动物装饰,两只虎,这两只虎也是分别铸造,也是铸接在上面。下边这件卣非常复杂,李学勤先生说简直是不可思议,怎么能铸造起来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它的腹部有一个十字形的通孔,这个通孔就是说它的功用可能是能使这个容器比较快速地加热,但是它的铸型芯和范的配合要复杂得多。

接着郑州商城的是商代最后一个都城,殷墟,殷墟位于河南的安阳,洹水河畔。这是盘庚迁到这个地方以后,这个地方的都城。在这里边发现了多座的王陵,也发现了多处铸铜作坊遗址,出土了一系列大型的青铜器。从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商代的青铜器达到了顶峰阶段。从器物造型上说,基本上沿袭了二里岗的一些做法,但是一系列新类型的青铜器物开始出现了。从组合上说,还是以酒器为核心的。从器物成形来说,基本上是单一的铸造成形。附件和主体结合方法,也基本上是以铸接法把它们结合在一块儿的。从材质上来说,青铜的合金里边主要是铜锡的二元合金和铜锡铅的三元合金。

这是殷墟出土的一些器物,左上角那件是一件青铜鼎。右上角是一件青铜罍。这个罍基本上满身都是纹饰,正面,肩部正面有个高高翘起的一个兽头,基本是圆雕形的,然后左右有两个耳朵,下边也有一个耳状的一个ban ,是用于提起来倾倒里边的酒汁的。左下角是一件盉,也是全身都是纹饰。这边是一件方彝,也是一件容器,也是有三重的花纹。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系列大型的器物。左边这件就是叫司母戊鼎,是商代最大的器物,重量达到了875公斤,长达到了133厘米,高达到了110厘米。我们可以设想,铸造这么大的器物,在当时的情况下,它的难度,既便就是现在,难度依然是非常大的。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炼铜的竖炉,也需要若干个竖炉相互配合,才能铸造这样的器物。右边这是一件从王室大墓,有人说是帝的墓里边出土的一件牛鼎。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铭文是一个牛,它的重量达到47公斤,这是30年代在安阳发现的,现在在台湾。

西周

商代末期青铜这样的繁荣,一直持续到西周的初期。当然周族是一种(家族)封建,他派他的子孙们,分封到不同的地方去统治﹑控制那些地域。所以周代风格的青铜器,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都有发现。并且它们的风格,它们的工艺和技术是惊人的一致。周代的青铜器,总的来说大型器物我们目前发现得不多,但是它的工艺也是非常精致的。有一点变化就是商代的器物,它们分铸铸接比较多,而西周时候可能更强调一次性铸造,就是说尽量减少这样的分铸。

右上角这件器物是出土于宝鸡,竹园沟弓鱼国墓地的。这个弓鱼国也是因为这个墓地的发现,才知道这地方过去是一个很小的方国。但是出土了数百件很精美的青铜器。(左)下角这是一件四耳簋,它也是发现在这个墓地,是在纸坊头墓地。四个耳朵是分别铸造的,但是在耳朵和主体连接的时候,他们采取了一种自锁的结构,保证这个耳和主体连接得更加紧密。上边这件卣,就是左上角这件卣,我们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