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中国古代青铜艺术

19中国古代青铜艺术

课题:19 中国青铜艺术课时:一课时教材出处及分析:本课时苏教版第十一册十九课的教学内容。

始于夏,兴于商、周的青铜文化,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一切都充满着神秘,充满着新鲜与好奇。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这一课将带领学生进入到这个古老、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世界里畅游一番,让他们领略祖先遗留下的艺术瑰宝。

本课以欣赏为主,教学从含有青铜器皿的成语导入,在欣赏的同时,简单了解青铜器皿的造型与用途,顺着欣赏这一条线,着重从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中来了解青铜艺术。

再将视点引向作为国之象征的鼎,历经几千年演绎,凝练了浓郁的“鼎文化”,学生在通过视听感受这厚重文化的同时,去挖掘其造型、纹饰之美。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作品进行体验,着力培养学生感知美的眼睛,让学生学会感知、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尝试着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语言来赏析青铜器,在欣赏中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本课具有综合性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融入文学、历史、音乐等学科,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与整体综合性的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历史、作用、工艺等相关知识,感受青铜艺术的魅力。

并能初步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激发潜在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本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欣赏、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先导,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创设直观丰富、探究实践的教学情境,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学科综合,尊重多元文化和个性感受,激励艺术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艺术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中华民族的经典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青铜文化,感受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的奇特与精美。

解决方法:多媒体视频展示、欣赏探究、讲解分析。

教学难点:领略青铜器更深层次的内涵与意境,能感受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

解决方法:“欣赏.评述”领域主要是让学生对艺术作品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艺术作品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通过视听欣赏教学,激活学生的感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心理审美需求,达到共鸣。

教学准备:青铜面具、青铜爵、教学网页。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谈话导入1.初步感知青铜器: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面具,这个面具给了你什么感觉?和我们常见的面具比一比呢?(夸张、恐怖、神秘)巴蜀地区的青铜人像以夸张突出的眼睛引人注目,呈现出奇特的地域风情。

向外突出的双眼神秘而恐惧。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真的存在了这样的面具,让我们一起来点击网站左侧的“青铜面具”看一看,说说你的感受。

这些面具都出土于四川三星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源自商周时期,那可是一个以青铜文化为特征的时期,青铜冶铸业曾达到很高的水平。

历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称为——青铜时代。

这些夸张神秘的形象,流畅的线条,象征着威严。

又是古蜀国统治阶层的象征,是神权和王权的代表与化身。

可是什么是青铜?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青铜器是用什么方法铸造的?你想了解一下吗?那就请你跟我一起走进“我要探索”,你可以直接点击百度和百度知道这两个连接,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把你的学习成果发送到留言板。

/s?wd=%CA%B2%C3%B4%CA%C7%C7%E0%CD%AD&ch=&tn=utf8kb_cb&ba r=11/s?tn=utf8kb_cb&bs=%CA%B2%C3%B4%CA%C7%C7%E0%CD%AD&f=8&wd =%C7%E0%CD%AD%C6%F7%D7%EE%D4%E7%B3%F6%CF%D6%D4%DA%CA%B2%C3%B4%CA%B1%BA%F2 /s?tn=utf8kb_cb&bs=%C7%E0%CD%AD%C6%F7%D7%EE%D4%E7%B3%F6% CF%D6%D4%DA%CA%B2%C3%B4%CA%B1%BA%F2&f=8&wd=%C7%E0%CD%AD%C6%F7%D6%FD%D4%EC%B7%BD% B7%A82.学习成果反馈,交流学习成果。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我们的祖先更是富于创造,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而神秘的青铜文化。

二、学习与体验1.青铜爵看老师这还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这酒杯居然也是青铜的。

这酒杯为什么要使用青铜呢?爵:酒器,相当于现代的酒杯。

老师这就有一只,你想上来试一试吗?学一学古人是怎么喝酒的。

你觉得这爵是什么样的人使用的呢?青铜器在那个时代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爵可以温酒也可以饮酒,是君王赐酒给臣下用。

青铜器在那个时代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这爵和我们的酒杯有什么不同呢?——引出精美的纹饰。

我们一起来进入“青铜爵”,看看这些纹样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含义呢?你能画一画这些精美,神秘的纹样吗?高贵、华丽、有力度的对称图形,充满了神秘,诡异的味道。

你能把这些纹样画下来吗?2.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组青铜器,看一看你最欣赏那一件,说说你的看法。

(造型生动、纹饰精美、文化价值)《青铜簋gui》春秋许多青铜器上还著有铭文,被称为“金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之一。

它还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持伞俑》(汉)专家从这个为主人打伞的奴隶像上见到了古代文献上记载的古代越人的发型和服饰。

《牛虎案》(春秋晚期)牛虎铜案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奇特造型,新颖构思。

《青铜方壶》(春秋)器束颈,垂腹,圈足。

方杯形盖,盖上部立盤形捉手。

颈部两侧附龙首形环耳,并各吊一圆环。

盖顶面饰夔(kui)体龙纹,盖下四边饰连体双鸟纹。

器颈部饰波带纹,腹部饰勾连龙纹和隼鸟纹,底座饰环带纹。

纹饰相互蟠连,寓动于静。

《铜灯》(汉代)汉代时期的灯具不仅散发出独特而精湛的造型艺术魅力,而且当时的工匠已经充分考虑了灯光亮度控制、防风、防尘、防污染等实用功能。

你知道这个铜灯是怎么来防止烟尘的吗? 铜灯:这是出土于我们江苏睢宁县的铜灯,点燃后,烟尘可以通过烟管进入灯腹部的清水里溶解,从而保持空气清新。

在那时候人们就有了环保的意识呢。

真是了不起。

《骑士贮贝器》(汉代)贝壳在古代是作为钱来使用的珍贵货币,这个贮贝器就是古代人用来存放钱的器具。

你看出来了吗?《人虎相抱卣you》商代造型奇特的青铜酒器,是综合各种真实和幻想的兽类形象。

是早期人类将虎作为神来崇拜的一种表现。

三、赏评与拓展研究了这么多精美的青铜器,你知道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欣赏呢?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的鉴赏能力,一起来学做“小小鉴宝家”,点击左侧菜单“我来鉴宝”,里面老师设置了一个百度链接你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搜索。

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网络资源只能参考,我想在留言板上看到你自己的观点哦。

/s?tn=utf8kb_cb&bs=%C7%E0%CD%AD%C6%F7%D6%FD%D4%EC%B7%BD% B7%A8&f=8&wd=%CB%C4%D1%F2%B7%BD%D7%F0/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B%C4%D 1%F2%B7%BD%D7%F0欣赏分析:四羊方尊(从三个方面来欣赏)商代方尊的代表铜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是一种饮酒用具。

这件四羊方尊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是国家特级文物。

浑然一体,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设计成四个大卷角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

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

同时也用以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

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因为技艺高明,使全器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中,有不少器物以其独特的造型而引人注目,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

它的造型以动静结合,寓雄奇于秀美之间,可谓巧夺天工。

四、总结: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博大精深,难怪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说: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石头的书、青铜的书。

这毫不夸张,几千年来所凝练的浓郁、厚重的青铜文化,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百科全书,留给我们的是无穷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青铜文化神秘厚重还有很多连考古学家都无法解开的迷,等着同学们去研究发现呢。

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吧!教学反思: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教学初探——《中国青铜艺术》教学手记【摘要】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美术欣赏教学的整合作了一些尝试。

就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定位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笔者认为,教师应是美术欣赏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是美术欣赏过程的主体。

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进一步强化美术学习的动机,并借助网络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

【关键词】网络环境;美术欣赏教学;角色定位;领路人;自主探索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反映和传承着人类文化的作用。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能够“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美术学科教学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而稀少的教学课时,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然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课程开发与学科的整合为美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短时高效,丰富多彩提供了方法和手段,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育可以说是势在必行。

笔者尝试在网络环境下上了一节美术欣赏课——《中国青铜艺术》,感受颇深。

在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技术与美术欣赏课程进行整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才是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学习的核心。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中体现的作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学习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本地资源和远程资源服务于教学。

第一,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师的知识,为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始于夏,兴于商、周的青铜文化,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一切都充满着神秘,充满着新鲜与好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