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编:先秦文学1、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2.始祖神话3.洪水神话4.战争神话5.英雄神话6.发明神话神话的艺术特色:1.深重的忧患意识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社会性3.体现了先民的抗争精神2、《诗经》风雅颂: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3、《诗经》赋比兴: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
4、《诗经》的审美价值1.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优美自然的语言和形式: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4.反映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
5、《诗经》对后世的影响1.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诗歌意象的创造。
3.负面影响:开启了庙堂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文学先河。
6、屈原作品:《九歌》(11篇)、《九章》(9篇)。
7、①楚辞文体的一般特点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
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A. 从诗风言,想象丰富,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B.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
②与楚辞相关的楚文化要素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
3)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自不待言。
8、《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
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屈原洞察诸侯争霸的形势,提出了他的“美政”理想,衷心希望祖国强盛独立。
即便遭际不平,祖国的独立和强盛,也始终是屈原最为关心的事。
强烈的爱国感情使屈原决定以死殉国。
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
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对于“美政”理想,屈原九死不悔;对于奸佞群小,他无情抨击。
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
这种爱憎鲜明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9、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
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
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结构特点。
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
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五、形式和语言特色。
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
《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
语言丰富多彩、双声叠韵比比皆是。
10、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影响1.作为爱国志士深受后人景仰(推动了爱国主义文学的形成、发展)。
2.奠定了浪漫主义(想象与夸张)诗歌的传统。
3.创造了骚体文学的样式与技巧(楚辞体:句法参差灵活,结构富于变化,吸收民歌手法,打破四言体的格局)11、(1)《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2)《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微言大义)(3)《左传》编年史,作者左丘明。
1.民本思想2.赞扬开明政治,揭露残害人民的暴政、暴君以及统治者的败得丑行3.局限性:过分强调礼制,等级观念很深,对旧制度的崩溃表示惋惜《左传》的文学特色。
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四、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4)《国语》第一部国别史,以记言为主。
(5)《战国策》铺排纵恣,国别史。
一)纵横家的思想:1.崇尚计谋策略。
2.重视名位利禄。
3.重视审时度势。
二)文学色彩:1.叙写事物,铺张凌厉。
2.说理论事,纵横驰骋。
3.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4.叙事记人,情节曲折,富于故事性。
5.善用寓言譬喻,而不引《诗经》《尚书》。
(6)《吕氏春秋》文学特征《吕氏春秋》文章一般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其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近300则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12、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一、形象化的说理。
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语句上的韵散结合。
《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13、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一、《论语》多为简短语录,词约义丰。
二、有的章节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14、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一、有小到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
二、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
15、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一、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
二、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色。
《荀子》中寓言极少,而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却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16、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一、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
揭破世间实情毫不掩饰,能道他人所不敢道,词锋锐利。
明切和犀利,造成了作者散文冷峻峭拔的风格。
二、韩非子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
《韩非子》中共有寓言300多则。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一、雄辩色彩A.把握对方心理,循循诱导,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关中,使对方心悦诚服。
B.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逼近,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二、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
(即《庄子》的文学特色)一、奇幻诡的想象,如《逍遥游》二、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如《逍遥游》三、细腻逼真的描写。
四、偕趣和讥刺横生。
如《秋水》第二编:汉代文学1、汉乐府的思想内容1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2揭露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十五从军征》)3反映妇女婚姻爱情生活(《上山采蘼芜》)4揭露上层社会荒淫腐朽的生活(《陌上桑》)2、汉乐府的艺术成就1.叙事诗的成熟(叙事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孔雀东南飞》2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3.语言朴素自然(为民众口语,生动活泼、浅显易懂、感情丰富)《陌上桑》4.体裁自由多样(句式自由多样没有固定章法、句法,以及五言诗体的创造)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1.剪裁得当,故事情节完整曲折。
2.形象典型明朗生动,人物。
3.语言自然,不假雕琢,凝练而又韵味无穷4、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子虚赋》《上林赋》)内容:一、塑造了统一强大帝国的想象二、自觉融统一观念和儒学思想为一炉艺术:一、依时空顺序和以类相从方式结构二、铺采摛文,展现时代风貌三、句式骈中有变,文势波澜壮阔四、夸张虚构,曲终奏雅5.司马迁《史记》纪传体通史(1)司马迁的进步史观①实录精神与批判意识。
②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同时也赞同人民的反抗。
③歌诵了对历史有重大贡献的人物。
④热情歌颂了社会中下层小人物的优良品质。
(2)《史记》的文学成就:①对材料精心剪裁,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历史人物形象。
②成功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刻画人物性格。
(矛盾冲突、对比、)③精湛的语言艺术(个性化语言、常常引用民谣、谚语、俗语)④首次为作家立传。
6.班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全书100篇,包括12本纪、8表、10志、70传。
特点:(1)思想:比《史记》保守(2)语言:富赡典雅,凝练准确,有浓厚的辞赋化倾向。
(3)文风:行文谨严有法,严密完整。
但文学性逊于《史记》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1、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刘协年号。
诗歌继承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社会离乱和人民疾苦;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流露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慷慨悲凉。
2、曹操(建安诗风的开创者)诗歌的内容:A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现实;B表现政治理想和政治伦理观念(多为传世名篇);C.表达生命感受;D.游仙诗(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3、曹丕《燕歌行》是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曹植建安诗坛成就最高(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期:1)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
2)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
4、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阮籍《咏怀诗》82首。
太康诗坛:左思代表作为《咏史》八首,咏史诗特点:高扬主体精神,以情驭诗。
《三都赋》名气最大。
5、陶渊明:思想倾向:1.独善其身及出世思想2.视做官为畏途3.不愿同流合污 4.乐天安命、及时行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一、平淡与醇厚统一(如《归园田居》)二、情景与哲理的结合6、山水诗:谢灵运,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杰出诗人。
缺陷:1.结构的模式化2.刻意于写景的形似,过分追求警句雕琢,不免流于繁冗堆砌,有佳句而乏佳篇。
7、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8、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
它发端于齐梁之际,到萧纲及其周围文人时达到全盛。
9、庾信:南北朝诗歌的收束者,用典极多,善用对偶。
南北朝最后一位赋作大家,代表了南北朝赋的最高成就。
《哀江南赋》南朝民歌《西洲曲》兴起背景:整体动乱,局部偏安;思想开放,文化交融;风尚更替,好尚大变。
南朝民歌特点:曲调繁富,内容狭窄(情歌为主);总体风格类似;情感鲜明突出。
柔媚清丽,婉转缠绵;大多体制短小,多用比兴谐音双关等手法北朝民歌《敕勒歌》《木兰诗》形成背景:北地独特的自然风光;游牧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北方的长期战乱;北方经济和中心城市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