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思路及重难点的处理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4、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起点能力: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对实验探究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会紧紧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
三、教法分析
因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和启发引导法相结合。
四、学法分析
首先创设探究问题情境,以启发质疑,引起学生好奇,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然后是实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因此,本节课所用学法为:
(1)实验探究法:培养学生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五、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分为:实验探究和练习总结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探究实验,突破重难点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通过谈话,先进行简单的复习回顾: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到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和元素是否改变呢?
在学生回答后,
接着简单介绍课本92页拉瓦锡的研究实验。
并用最后的那句话“这难道是巧合吗”引出问题1:“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
【设计的理论依据】通过复习回顾,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激起学习兴趣,从而主动投入到实验探究中,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第二环节: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后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
针对同学们的三种猜想,下面我们就通过三个探究实验来验证到底大家的那种猜想是正确的。
并由此引入第三环节。
第三环节:验证假设,实验推理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课本92-93页的两个探究实验加上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②设计实验方案
把学生分为九个小组:
一至三组同学做: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探究实验;
四至六组同学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探究实验;
七至九组同学做: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探究实验。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学生根据所选实验,以及教师的指导,进行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各组的实验情况,给予适当引导,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完成课本94页最上面的表格。
针对在探究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中,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要用气球?教师要适当讲解气球的作用:密封,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还可根据学生的基础介绍:缓压,气体受热膨胀;防污,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污染空气。
第四环节:收集证据,发现规律
教师:在刚才的三个探究实验中,各组的实验结果如何呢?下面先请各组的同学汇报情况。
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情况:同一个实验中,三个组得出的结论相同;三个实验中,九组同学得出的结论相同。
即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
由此引出概念: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当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有初步记忆之后,紧接着提出问题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质量总和不变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分子模型示意图来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并由此过渡到第五环节。
第五环节:合作讨论,解释原因
充分利用课文95页图5-7中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分子模型示意图,相对直观的给学生启迪。
根据学生的反应,还可让学生看课本51页氢气和氯气反应的示意图,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和原子质量质量。
第六环节:反思与评价
①、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对质量守恒定律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在变化前后质量都是直观
的保持不变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分组情况,再做两个探究实验,注意记录看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天平是否保持平衡?
②、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演示实验5-1和5-2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并记录看到的现象。
教师巡视,根据学生情况给予指导。
③、学生反馈实验现象:5-1中产生气泡;5-2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物质...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等。
并由此引出问题3:在这两个实验中天平为什么不平衡呢?要求小组讨论解决。
④、小组反馈:5-1中因为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最终在天平上少了气体的质量;5-2中因为生成的是氧化镁,与称量的镁条的质量相比,多出了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⑤、教师小结:
质量守恒定律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适用于所有化学变化,且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二是守恒的是总质量,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设计的理论依据】: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主探究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性。
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分组讨论,并最终解决存在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同时,通过这样相对完整的探究实验活动,让学生逐步熟悉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二部分:练习总结,强化所学知识
(一)、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100 g水和100 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 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2、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3、3、点燃7.2g镁带完全反应后,生成氧化镁12g,则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g。
4、已知12 g木炭与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g;
【设计的理论依据】:通过练习,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1.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的原因;
3.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及注意的地方。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题1.3.4题,
(2)预习下一节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概念: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适用于所有化学变化,且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二是守恒的是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