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与汉文化的关系
角抵是上古时代的战争搏斗的一种手段,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带 有一定表演成分的游戏活动。到了秦汉时期,角抵游戏已非常盛行了。
(秦)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徘优之观。 《史记·李斯列传》
《打虎亭汉墓闭合相扑图》
杂技:
形体技
主要有倒立(多为女伎,有的单臂倒立,技术娴熟,健美多姿); 飞丸跳剑(一种抛接丸、剑等道具的杂技,汉代大为流行);扛鼎 与弄壶(张衡在《西京赋》中讲到,“乌获扛鼎”乌获是我国古代的勇 士,扛鼎原是举重,后来发展为弄车轮,弄壶从扛鼎演变而来,相 当于我们今天的耍坛);冲狭(所谓冲狭就是钻圈,伎人手持双狭飞 身向环中冲去);都卢寻幢(相当于现在的顶竿,这项杂技为我国固 有,如爬竿)。
《汉书·礼乐志》记载汉哀帝罢乐府官时:“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 颜师古注:“孟康曰:‘象人,若今戏虾鱼师(狮)子者也。’韦昭曰:‘着假面者也。
百戏是伴随着秦汉经济和文化高涨而兴盛德综合表演艺术, 是混合了体育竞技、杂技魔术、歌舞装扮诸种表演形式于一炉的 大杂烩,一种“俳优歌舞杂奏”。
百戏的起源:是经春秋战国到秦代的孕育,至汉代时蓬勃发展起来。 它起源于秦汉漫衍之戏,也就是由人装扮成珍异动物并表演。百戏上承技艺术。
发动对匈奴战争,开拓疆土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公元前133年 马邑之战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 式宣战,先后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 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 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西汉疆域图
东 汉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东汉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 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 二十四史中的断代史—《后汉书》,即记载了上起光武帝, 下至汉献帝的东汉一朝共196年历史。东汉一朝中发生了许 多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在东汉大军的打击下匈奴人 西迁进入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和以“永平求法”为代表的佛 教东来,均为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大事。
重视农业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并 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等地方吏员,经常给予他们 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他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常颁布减 省租赋诏令。此外,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向人民开放 土地和山林资源,任民垦耕;并除盗铸钱令,开放金融,实行 金融自由政策,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无不流通,商品 迅速发展。农工商业的发展,使文帝时期畜积财增,户口渐多, 国家的粮仓钱库溢满,海内殷富,天下家给人足,社会经济繁 荣。
《东海黄公》这个故事在表演中人物、情节、冲突、结局,都是排定了 的,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 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难怪有戏剧史家把《东海黄公》视为中 国戏曲的雏型,把百戏集演视为孕育中国戏曲的摇篮。
角抵是一种中国古代的角力游戏,又称相扑。它们主要是通过力 量型的较量,用非常简单的人体相搏的方式来决出胜负。
汉代与后世汉文化的关系
目录:
一、汉文化的定义 二、何谓两汉 三、汉代科技、文化 四、汉代在汉文化中发挥的作用
汉文化的定义
汉文化可以是指汉朝文化或者汉族传统文化,即狭义的中华文化 ,以夏商周三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吉凶宾军嘉五礼以及仁义礼 智信五常为核心,汉文化也就是华夏文化。
华夏文化强调的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的文化,而汉文化则强调的 是汉朝继承的华夏文化并被历代汉族人继承的文化。礼仪是汉文化最 大的特征,也是六艺之首。
东汉 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书写材料的变化
原始社会 商周时代
战国时代
蔡 伦 像
东汉时期
西汉时期
“神医”华佗
➢ 擅长针灸和外 科手术
➢ 制成全身麻醉 药剂“麻沸散”
➢创编“五禽戏”
华佗像
广
西
87
中
医
岁
药 大 学
老 人
学
练
生
习
练 习 五
五 禽
禽
戏
戏
儒家思想的学派
《三人倒立杂技俑》 洛阳七里河出土
西安博物院 杂技俑
“象人之戏”
汉代的象人之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乔妆的动物戏;一类是乔妆的各类 神仙、人物戏。乔妆动物戏起源甚古。传说尧舜时期就有所谓“鸟兽翔舞”、“百兽 率舞”之说,这是指人们装扮成各种禽兽之形进行舞蹈。先秦时期的乔妆动物戏大抵 与宗教祭祀有关,作为娱乐活动的乔妆动物戏,大抵在秦汉时期才广泛流行。
斗鸡、
走狗均属 于杂技的 雏形,在 春秋战国 时期的齐 地民间十 分流行。
先秦时期百戏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 到了汉代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形成了 形式多样、规模盛大的百戏艺术
杂技:
力技:蚩尤戏——角抵戏——百戏
角抵戏《东海黄公》演的是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自己被虎所 杀的故事。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固定情节。表演中的两个人,都 有与扮演对象相适应的装扮,黄公头裹红绸,身佩赤金刀,白虎是人装成的 虎形。
汉代,是我国乐舞、杂技等艺术发展最繁荣的时期。汉代 经过文、景时期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天下殷富,财力 有余,国势空前强大,人民生活安定,这就为广泛开展“百戏” 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百戏活动,在汉代能有一个比 较繁荣的局面,除了当时国内安定,人民生活比较安宁等客观 条件外,同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是分不开的。这些封建统 治者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都很重视乐舞。把它作为主要娱乐 工具,同时还把演出“百戏”作为对外夸耀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汉代科技文化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家也非 常重视教育和学识。
东汉桓帝时,仅太学生就号称有3万人。 在史学方面,司马迁 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 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班固所编写的《汉书》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全书 体例仿效《史记》,惟改“书”为“纪”,废“世家”入“列传”, 还开创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 《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
汉光帝刘秀
汉光帝刘秀
刘秀(前6—57年),汉族,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 后汉王朝(也俗称东汉)开国皇帝。新莽末年,海内分 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与兄 在家乡乘势起兵,并在昆阳之战中一举歼灭了新莽王朝 的主力。公元25年,刘秀与绿林军公开决裂,在河北登 基称帝,建立了后汉王朝。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 战争,刘秀平灭诸多割据政权,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 纷争战乱长达20余年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天下定 后,刘秀推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发展生产、大兴儒 学,从而奠定了后汉王朝近两百年的基业。
思想、文化的统一
秦朝:
汉:
书同文、车同轨、
罢黜百家,
度同制、行同伦、 地同域、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经学兴起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 两个派别。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 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 文家”。
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汉高祖刘邦展开了长达 四年的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 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安徽省灵璧县东南) 之战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于公元前202年正式称 皇帝,定国号汉,汉朝就此开始。
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或前247—前195),字 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人,起兵于江苏沛县。汉朝开国皇帝, 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 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楚辞家。他公元前209年响应陈胜吴广 在沛县起义,公元前206年首先入关推翻暴秦,后利用近五 年时间消灭天下割据势力,于公前202年统一中国,建立汉 朝。刘邦登基后,刘邦一面平定诸侯王的叛乱,巩固统一局 面,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修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 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 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 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 。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 有决定性的贡献。
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左氏春秋、毛诗、 周官礼等。
古文经大师:卫宏、贾逵、服虔、许慎、马融等; 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 。
汉代艺术形式多样,舞乐百戏丰富多彩。
百戏:起源 百戏种类:杂技、像人之戏、
俳优谐戏 乐舞:
乐府、乐伎、舞姿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奠定中国文明的重要时期,不仅统一 了全中国的疆域,并继承了一部分周代的典制和秦代的朝仪; 在学术上,斥百家而“独尊儒术”,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在文 学艺术上,提倡辞赋,设立乐府,推动了乐舞的发展。
科技领域 代表人物 时期
主要成就
造纸
蔡伦
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是纸的远祖 西汉
东汉
改进造纸术,不仅降低成本,而且提高纸的产量和 质量
数学
天文地理 张衡
医学
华佗 张仲景
《九章算术》成书,奠定中国古代数学基础 东汉
发明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器 东汉
擅长外科手术,制成“麻沸散”,创制了医疗体 东汉 操“五禽戏”
张骞出使西域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 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 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 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 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由于我国历代 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 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 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 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 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 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 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 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 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