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胚题库

组胚题库

组胚大题1.试述肥大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光镜下肥大细胞细胞体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较小,呈圆形;细胞质内充满粗大、具有异染性的嗜碱性颗粒。

电镜下可见颗粒大小不一,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有单位膜包裹;颗粒内部的结构常呈多样性,在深染的颗粒基质内含螺旋状,或网格状晶体,或含细粒状物质。

肥大细胞的颗粒内主要是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肝素等化学物质,还能分泌白三烯。

其中组胺与白三烯能使机体产生水肿、荨麻疹、哮喘等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嗜酸性粒细胞移动到过敏反应的部位,参与抗过敏反应。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2.试述破骨细胞的分布、数量、结构和功能(1)破骨细胞常位于骨基质的吸收面凹陷处。

(2)数量较少。

(3)破骨细胞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一般可含6-50个细胞核。

破骨细胞紧贴骨基质的一侧有纹状缘,电镜下为许多不规则的微绒毛,又称皱褶缘。

细胞质嗜酸性,呈泡沫状。

电镜下,可见细胞质含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丰富的线粒体和溶酶体。

皱褶缘周围有一环形亮区,含大量的微丝。

亮区与骨基质表面紧密相贴,封闭了其内侧,构成了溶骨微环境。

(4)破骨细胞具有很强的吸收骨的能力。

3.试述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的形态结构特点、功能和正常值:形态结构特点: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分叶一般为2~5叶,叶间有染色质丝相连,正常人以2~3叶居多。

一般认为核分叶越多,细胞相对越衰老。

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浅紫色及浅红色颗粒。

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

嗜天青颗粒较少,约占20%,颗粒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是一种溶酶体。

特殊颗粒数量多,约占80%,颗粒较小,呈哑铃形或椭圆形,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酶、溶菌酶等功能: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在体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它对细菌产物及受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能移动聚集到细菌侵入部位,大量吞噬细胞,形成吞噬体。

吞噬体先后与特殊颗粒及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他具有杀菌作用成分等杀死并分解消化。

正常值:一般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4.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1.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有规律地排列而成。

I 带由细肌丝组成,H 带由粗肌丝组成,而A 带其余部分则由粗、细两种肌丝组成。

粗肌丝(thick myofi1ament):1)长约1.5μm,宽15nm,位于肌节A带,中央固定于M线上,两端游离。

2)粗肌丝的分子结构: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

①肌球蛋白(myosin)分子的结构:呈豆芽状,分为头部和杆部,头、杆之间和杆上有两处类似关节,可以屈动。

M线两侧的肌球蛋白分子对称排列,杆部均朝向粗肌丝的中段,头部则朝向粗肌丝的两端并露出表面,称为横桥(cross bridge)。

②肌球蛋白头部是一种ATP酶并与ATP结合,只有当横桥与肌动蛋白上位点接触时,头部ATP酶才被激活,并立即水解ATP释放能量,使横桥发生屈曲运动。

细肌丝(thin myofi1ament):1)长约1μm,宽5nm,一端固定于Z线上,另一端游离,插入粗肌丝之间,止于H带外缘(图6-5)。

2)细肌丝的分子结构: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三种分子组成。

①肌动蛋白(actin):肌动蛋白分子的单体呈球形,每个单体上都有与肌球蛋白结合的位点,单体相连成串球状,肌动蛋白就是由两条相互缠绕的串球状螺旋链组成的。

②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由较短的双股螺旋多肽链组成,首尾相连,嵌于肌动蛋白双螺旋链两侧的浅沟内。

③肌钙蛋白(troponin):由三个球形亚单位组成。

TnT:将肌钙蛋白固定于原肌球蛋白上。

TnI:是抑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的亚单位。

TnC:可与Ca+ 结合而引起肌钙蛋白构象改变。

2.横小管1)横小管(transverse tubu1e)是由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其垂直于肌膜表面,因此称为横小管,也称T小管(transverse tubule)。

2)哺乳动物骨骼肌横小管位于I带与A带交界处。

3)横小管的功能是将肌膜的电兴奋快速同步地传至每个肌节。

3.肌浆网1)肌浆网(sarcop1asmic reticu1um)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环绕在肌原纤维周围。

2)在横小管两侧,肌浆网呈环行扁囊称终池(termina1 cisternae),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三联体(triad)。

3)肌浆网的功能是调节肌浆内Ca+离子浓度:横小管膜的电兴奋经横小管传向终池→肌浆网膜的钙通道开启→肌浆网内Ca2+ 向肌浆内迅速释放→肌浆内Ca2+ 浓度升高。

肌舒张时,肌浆网膜上的钙泵(ATP酶)将肌浆内的Ca+ 再泵回肌浆网内并与钙螯合蛋白结合→降低肌浆内Ca+离子浓度。

5.以多极神经元为例,试述神经元的结构特点。

一.胞体:1.细胞膜:为可兴奋膜,树突膜和胞体膜接受刺激或信息,轴膜传导神经冲动。

膜蛋白:包括受体和离子通道:Ⅰ电位门控通道,主要在轴突膜。

Ⅱ化学门控通道,主要在树突膜和胞体膜。

2.细胞核:多位于神经元细胞体中央,胞核大而圆,着色浅,核仁大而明显。

3.细胞质:胞体的细胞质又称核周质,除含一般细胞器外,尚有丰富的尼氏体、神经原纤维和一些内含物(如脂褐素,黑色素,分泌颗粒)⑴尼氏体:光镜下为可见的嗜碱性小体或颗粒;电镜下,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及其间游离的核糖体构成。

⑴神经原纤维:光镜下在银染色切片中呈棕褐色细丝,交织成网;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组成。

⑵脂褐素:细胞质内容物,呈棕褐色颗粒状,常位于核周质的一侧,为溶酶体消化后残留的物质。

二.突起:1.树突:多级神经元含多个树突,内容物与核周质相似,表面可见棘状突起,称树突棘,作用为接受刺激,并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是神经元间形成突触的主要部位。

2.轴突:⑴轴丘:多级神经元仅含一个轴突,起始部位呈圆锥形,称轴丘,轴突和轴丘内均无尼氏体,⑵轴膜:为轴突的细胞膜。

⑶轴质:为轴突的细胞质,有大量与轴突长轴平行排列的微管和神经丝,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不能合成蛋白质。

6.试述毛细血管电镜下的分类、结构及分布。

——见书P100电镜下,根据内皮细胞等结构的不同,将毛细血管分为3型: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血窦(窦状毛细血管)。

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等连接结构,基膜连续完整。

内皮细胞有细胞核的部分较厚,突向管腔,不含核的部分很薄,胞质内含有许多直径为60~70nm的吞饮小泡。

它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处。

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含吞饮小泡较少。

有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连续完整。

内皮细胞有细胞核的部分较厚,突向管腔,不含核的部分很薄,有许多贯穿细胞全层的小孔,孔的直径一般为60~80nm,有的器官内的毛细血管孔上有4~6nm厚的隔膜封闭。

它主要分布于胃肠黏膜、某些内分泌腺、肾血管球等处。

肾血管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孔处无隔膜。

血窦或称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直径可达40μm,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

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

不同器官内的血窦结构有较大差别,某些内分泌腺的血窦,内皮细胞有孔,基膜连续;肝血窦的内皮细胞有孔,细胞间隙较宽,基膜不连续或不存在;脾血窦的内皮细胞呈杆状,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基膜不完整,内皮细胞外仅有网状纤维环绕,形成栅栏状结构。

7.简述脾白髓和红髓的组织结构、主要的细胞分布和功能意义。

脾白髓:散在分布于脾的实质,主要有以下组织结构:①动脉周围淋巴鞘:为中央动脉周围的弥散淋巴组织,主要分布着T细胞,是脾内的胸腺依赖区,当执行细胞免疫应答时,细胞大量增殖,区域扩大。

②脾小结:即淋巴小结,位于淋巴鞘和边缘区之间,主要分布着B细胞,当执行体液免疫应答时,细胞大量增殖,也可以出现生发中心和小结帽,帽部朝向红髓。

脾红髓:位于白髓和边缘区周围,主要有以下组织结构:①脾索:由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构成,呈网状结构,索内分布着T 细胞、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等,是脾滤血的主要场所。

②脾窦:腔内充满血,窦壁由长杆状内皮细胞平行排列而成,内皮细胞之间间隙很宽,外有不完整的基膜和环行网状纤维围绕。

脾窦通透性极高,脾索内的血细胞可以进入血窦。

脾窦外侧有较多的巨噬细胞,有利于血液的过滤。

8.试述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结构(光镜、电镜)和功能。

光镜结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为立方形(*),核圆(*),位于中央(*)。

滤泡上皮细胞的高度随腺体的功能状态而变化(*)。

当功能活跃时(*),细胞增高呈柱状(*),反之(*),细胞变低呈扁平状(*)。

电镜下:滤泡上皮细胞的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核上部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有较多的溶酶体(*)和线粒体(*),细胞顶部(*)有中等密度的(*)分泌颗粒(*)和低电子密度的(*)胶质小泡(*)。

功能:滤泡上皮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4(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即甲状腺素)(*)。

9、试述胃底腺主细胞和壁细胞的位置、光电镜结构、数量和功能主细胞壁细胞位置、数量主要位于腺体的颈部和体部,数量多主要位于腺体的峡部和颈部,相对较少光镜结构细胞呈柱状,核圆形,位于基部,胞质基部强嗜酸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

胞体较大,多呈圆锥形,胞核圆形,深染居中,胞质嗜酸性强。

电镜结构细胞具有典型的蛋白质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基部胞质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核上方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顶部有许多圆形的酶原颗粒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内陷形成与区分只得小官称细胞内分泌小管。

分泌小管周围有光滑的小管和小泡,称微管泡系统。

微管泡系统是分泌小管膜的储备形式。

壁细胞还有大量的线粒体。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分泌盐酸,人的壁细胞还分泌内因子。

10.胰腺的组织结构与功能胰腺由外分泌部和胰岛组成。

外分泌部由浆液性腺泡和导管组成。

基膜与腺细胞间无肌上皮细胞。

腺泡腔内有扁平或立方形的泡心细胞,是闰管上皮细胞延伸到腺泡腔内形成的。

腺泡细胞呈锥体形,细胞核圆位于细胞底部,基部细胞质呈嗜碱性,顶部细胞质有嗜酸性分泌颗粒。

电镜下,细胞质基部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胰腺的导管依次由闰管、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和主导管组成,但无纹状管。

胰的闰管较长,腔小,为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

小叶内导管为单层立方上皮,小叶间导管为单层柱状上皮,主导管为单层高柱状上皮,并含有杯状细胞。

胰岛的腺细胞排列呈团索状,其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

腺细胞将激素释放入血。

腺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