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阎连科的童年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阎连科的童年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阎连科的童年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刘富斌指导教师刘保亮摘要童年经历作为个体成长经历的第一个阶段,人类在这个阶段所形成的对于世界的认知往往是根深蒂固的,这种认知对于个体的影响深远而巨大。

作家是一个依赖于自身认识进行艺术创作的群体,童年经历对作家的影响直接融入到文学创作过程,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阎连科自幼生活于穷苦的豫西乡村,封闭的农村环境,加上革命的时代背景,以及长久的笼罩在整个家庭的贫穷和病痛,使得阎连科对于穷困、疾病、权利、城乡差距有着直接的感受,也正是因为家庭的贫困使得阎连科很早便辍学打工,这些独特的童年经历,使阎连科对于社会底层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而广泛的底层话语也成为其核心的创作价值所在。

阎连科赖以成名的“瑶沟系列”“耙耧山脉系列”也正是来源于其童年农村的生活经历,童年对于苦难和病痛的深刻认知也成为其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主题构件。

可以说,这种童年经历在直接影响着阎连科自身人生道路选择并形成了其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融入到其文学创作过程中,成为其文学创作重要的主题来源和创作风格形成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阎连科;童年;创作主题;创作风格The childhood experiences of Yan lianke's impact on theirliterary creationABSTRACTChildhood experience as an individual experiences growing up of the first stage, at this stage of human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tends to be ingrained, the effect of the cognitive for individual deep and vast. The writer is a dependent on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art creation, childhood experiences on the writer's influence directly into the literary creation process, reflected in literary works. Lianke have been living in the poor western countryside, closed rural environment, plus the time background of revolution, and for a long time over the whole family poverty, and pain, naturally makes for rights,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overty, disease, and there is a direct feeling, it is because of family poverty make lianke work very early drop-out, these unique childhood experiences, naturally makes for the bottom ha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and a wide range of the creation of discourse has become the core of the underlying value. Lianke's famous "yao ditch series" and "series" palou area mountains is also comes from its rural childhood life experience, his childhood for suffering and pain deep cognition has become the very important theme in the literature of artifacts. Naturally, so to speak, the childhood experiences in a direct impact on their life path choice and formed its unique "world outlook, the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t the same time, into their literary creation in the proces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his literature creation important source and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style.KEY WORDS: Yan lianke ;childhood ;Creative theme;writing style目录前言 (1)一、童年经历对阎连科自身成长的影响 (2)(一)童年经历对阎连科思想品格的影响 (2)(二)童年经历对阎连科人生道路选择的影响 (4)二、童年经历对阎连科创作主题的影响 (6)(一)童年农村成长经历对其创作主题的影响 (7)(二)童年经历中的病痛记忆对其创作主题的影响 (8)(三)自幼形成的城乡差距认知对其创作主题的影响 (9)(四)自幼形成的底层权力认知对其创作主题的影响 (11)三、童年经历对阎连科创作风格的影响 (14)(一)童年经历对阎连科叙事风格的影响 (14)(二)童年经历对阎连科语言风格的影响 (16)(三)童年经历对阎连科叙述风格的影响 (17)结论 (19)谢辞 (21)参考文献 (22)外文资料翻译 (24)前言作为当代文学中为数不多的极具创作个性和独特灵魂自省能力的作家,阎连科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绕不过去的人物”,很多人更是直接认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势必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希望通过探讨阎连科的童年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审视和分析阎连科的文学创作心理及其作品中的主体意蕴。

著名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童年阴影”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广义的童年,是指人类的一个成长阶段,人类在该阶段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个体意识尚不成熟,年龄可视为0~22岁。

狭义的童年,在定性上有很大的区别。

医学家根据生理学将人类0~14岁视为童年阶段。

教育界普遍认为童年期是人类学前幼稚期及小学阶段的总和,中学阶段被称为青少年期,大学则被称为青年期。

本篇文章为求更加系统、科学的研究阎连科的相关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采用的是广义的童年。

关于阎连科的童年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课题,很早之前是无法做系统的研究的,因为对于阎连科的童年经历没有一个详尽的表述,仅有的一点信息也只是在其创作谈、对话录中如白驹过隙般的只言片语,直到2009年,阎连科的《我与父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一回忆性散文作品为我们了解阎连科的童年经历进而发掘其童年经历与其文学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前提条件。

本篇论文便依托阎连科回忆性散文《我与父辈》以及有关的创作谈和对话录从童年经历对作家自身成长的影响、对作家创作主体的影响、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对作家创作的约束等角度探索阎连科的童年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童年经历对阎连科自身成长的影响每个人作为这个世界上的一个独立个体,拥有其独有的个性特征、价值取向及人生经历。

个性特征的形成是先天遗传及后天环境作用的结果,在中国民间有一句古俗语流传至今叫做:“三岁看大,七岁见老”,意思就是:一个人长大之后什么样在他三岁的时候就能看出来,年老之后什么样在他七岁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话有点夸张,但是不难看出,智慧的中国人在很早之前就意识到了,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其个性特征及价值取向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童年时期作为个体成长的一个阶段,如同建造房屋一般,遗传就像是地基,童年就是整栋房屋的一楼,“一楼”的面积大小、布局方向直接影响着整栋房屋的建造格局,童年经历作为人生经历的一部分,为童年期以后的其他阶段做了铺垫和承接。

因此,要想研究阎连科的童年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首先要认识到其童年经历直接作用并形成了其独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对其童年期以后的人生走向具有直观的重大的影响。

(一)童年经历对阎连科思想品格的影响童年时期是人类性格发展定型的关键时期,童年的经历直接影响并决定了人类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作家作为一个群体,童年经历尤其是创伤经历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影响,直接或间接的融入其文学创作的过程,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中,成为其文学创作思想的来源。

阎连科的童年大致的时间段是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那个时代,自然灾害加之政治上的人为灾难使得穷困和饥饿长久的蔓延在中国的土地上。

阎连科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他从记事起,记忆中的自己和一家的兄弟姐妹就一直拉着母亲的手,拉着母亲的衣襟叫饿,总是向母亲要吃的东西。

贫穷与饥饿成为阎连科童年记忆的主旋律,这种温饱缺失性的童年经历成为阎连科“城市崇拜、健康崇拜、权力崇拜”的前提条件。

从阎连科的文学作品、创作谈和对话录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阎连科对纲常伦理的恪守,对家族情感的感念和对生命、生活的真诚与严肃。

这些与阎连科的童年生活的大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在那样的时代里,在阎连科成长生活的偏远的嵩县田湖镇,有比饥饿更长久存在的,那便是“山区人”、“乡下人”的传统、勤劳与质朴。

在《我与父辈》中阎连科数次提及了“打”,这“打”有父亲对“我”的打,也有大伯对书成哥的打,不论打的原因是什么,也不论自己是不是受着委屈,在打的过程中,“我”与书成哥乃至因书成哥无辜受牵连被打的大伯家的兄弟姐妹们都只是跪着,决然的不忤逆更不会反抗,这种“父父子子”的纲常伦理以及传统的“长兄为父”思想,在阎连科的文学创作中随处可见。

除了尊卑长幼,阎连科对于亲情抱着极大的感念,这种感念源于其自幼生长的生活环境。

在阎连科童年的记忆中,家庭、家族间的守望相助时时刻刻存在着,这种守望相助源于同门同族同血缘的家族情节。

可以说,亲人之间的相互忍让,相互关心与照顾是阎连科在其苦难的童年经历中收获的最大的幸福和宝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