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当过知青、士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摩托车手、小提琴演奏员。
经历复杂、意志坚强、随和、豁达、原则性强。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能胜任多种体裁,但小说见长,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
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中篇小说《陪都旧事》、中篇小说《花样年月》、中篇小说《六弦的大圣堂》、中篇小说《诗礼人家》、中篇小说《隐身代理》等一系列小说。
2008年又成就了一部新的长篇小说《白沙码头》,中国作家协会对其评价很高,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合清从挖掘重庆文化、积极将重庆打造为“西部人文高地”的层面肯定了莫怀戚《白沙码头》所取得的成就。
研讨会上大家主要就莫怀戚《白沙码头》里的人文精神、审美倾向和其中所体现的“重庆性格”做了简短的交流,并对“莫怀戚现象”和“莫怀戚价值”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剖析。
其中有人给予了莫怀戚及其作品很高的评论,称他是一位“写人性的高手”(发言者特别指出此处的“人性”是指介于社会人性和抽象人性之间的“人性”),认为这本书多少占据了当今中国思想的“精神制高点”。
同时,也有人对《白沙码头》的结构、叙述方式,甚至人物命名上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在“莫怀戚价值是否被低估了”的问题上也提出了疑问。
1、《大律师现实录》(1992年7月)小说记录了一个自称大律师的奇人(本是中学教师)依靠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机智,将生活中一些法律管涉之外的社会问题层层剥开,如汽车司机戏耍路人、匿名恐1吓电话、弃婴收养、金钱婚姻等问题,揭示了当代社会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作品中,涉及到大量中外学术理论,包括哲学、医学、心理学、精神学、刑侦学、法医学、社会学、遗传学、伦理学、佛学等等,可见作者之博闻强志。
作品描写入情入理,且颇富人情味,可读性很强,在当代推理小说中可谓上品。
2、长篇小说《经典关系》(2002年5月)一个青年舞蹈教师和他的三个女人:妻子、姨妹、前女学生。
一个前舞蹈女生和她的三个男人:中国丈夫、台湾老板、舞蹈教师。
两组男女四角关系只是表面,作家和读者关心的是光明磊落的生活智慧、时代变革的深刻脉络,和新鲜惊奇的重庆文化。
简而言之:中国高度,重庆特色,深刻作家,智慧人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是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
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双腿瘫痪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情加重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
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2]史铁生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个人的记忆》《灵魂的事》《答自己问》《我与地坛》《病隙碎3笔》《扶轮问路》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史铁生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3]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
我国有影响的少儿小说作家之一,出过很多儿童读物。
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少年电影协会理事、中国影协会员、中国作协会员、北京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等。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2年调到童影厂工作,曾担任编辑、文学部主任、创作办公室主任等职务。
1992年国际青少年读书联盟(IBBY)将作者载入荣誉名册。
1997年成为第一位入选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2000年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入中影集团公司,张之路任策划部副主任、编剧。
2005年获得中国安徒生奖。
200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
张之路“温柔敦厚”,他从不发表锋利的观点,但这并不代表他不睿智,他只是点到为止,让人去悟;他行事大度,为人谦和,聚餐时不愿坐主桌,也从不在小辈面前摆“前辈”和“名家”的架子,平易近人,凡事甚至自己的作品写作都会诚恳征求小辈的意见。
第一个阶段,是一种热爱,是一个诉说。
是文革结束后,有很多道理想讲清楚,很多话想说一说,又觉得文学曾经打动人们,感动人们,所以就会采取文学的形式,那时候,针砭时弊,探索人生,寻求真理的主题的东西写得比较多。
张之路写了电影剧本、话剧剧本等许多作品,有些作品虽然没有发表,但张之路把它看成他从事文学创作的热身赛,那些反反复复谈的写的过程,对张之路对文学的理解和创作,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就是张之路接触儿童文学的阶段。
当时有一篇童话《灰灰和花斑皇后》在《儿童文学》那里得了奖,实际的效果就很明显,当时有个华北片的儿童文学讲习班邀请我过去,整整一个月,接触了很多写儿童文学的老师和朋友,儿童文学就做比较多了。
开始的阶段,张之路写的都是校园的、现实的、生活类的题材,也写了很多小童话,《题王许威武》应该是这个阶段比较成熟的作品。
张之路把这个阶段归为发表作品的阶段。
51988年的时候,张之路写了《霹雳贝贝》,这是我内心的科学的、文学的因素被共同调动起来的一次,也从这个时候,科学这个很好很充分的准备突然被发掘出来了。
但现实题材的儿童文学也在继续,写了很多短篇,张之路的第一个长篇《第三军团》也出现了,写的是一个大学生打入学生内部,去侦破事件。
现在看来,张之路在结构一个故事的时候,还是比较精彩的,所以,第三军团以这样的一个结构,就做到了“文以载道”的“文”。
可以说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的创作非常活跃,幻想题材的,和在现实小说里加入幻想因素的作品开始出现了。
之后,张之路的很多作品就出现了带着幻想因素的小说。
尤其是那时候的几个短篇,评论也比较活跃,比如《空箱子》;科幻作品理一下的话,就是《非法智慧》、《极限幻觉》、《魔表》、《霹雳贝贝》,还都被改成了电影。
所以,这个阶段是一个随心所欲的阶段,为了作品的需要,科学、文学、幻想的因素都得到阐发,出现了张之路的作品的新形式。
如果非要总结,就是一个杂糅的阶段。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哲学家及印度民族主义者。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
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信息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
1913年,泰戈尔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其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最后的诗篇》、《四个人》、《家庭与世界》、《飞鸟集》、《眼中沙》、《园丁集》等。
[1]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贵族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861年5月7日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就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祖父是最早访问过英国的印度人士之一,父亲是著名的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
泰戈尔在14个子女中排行最小,哥哥姐姐当中,有哲学家、音乐家、戏剧家、小说家、爱国志士等。
其家庭是加尔各答知识界的中心,家庭成员几乎都参加了当时的宗教改革运动、民主主义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
泰戈尔虽多次入校学习,还曾到伦敦大学深造,但始终未在学校里完成正规教育。
他丰富的科学、历史知识、深厚的文学功底,得自于家庭熏陶、客观环境的影响与个人的不懈努力。
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领袖,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
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