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1.09省政府定稿)农业机械

(2017.1.09省政府定稿)农业机械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关于加快农业机械装备
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云工信装备〔2017〕20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发〔2016〕11号)、《云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精神,加快我省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我省加快建设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目标和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要求,立足全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抓手,以经济作物农机为突破口,支持和推动省内工业领域投资主体以资本为纽带,联合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企业采取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打造主体平台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适合我省及周边国家和地区高原、丘陵、坡地特色,满足全生产流程的农业机械装备,逐步形成我省农业机械装备研发、生产、
销售以及有关配套的完整产业链体系。

二、发展目标及基本原则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000万千瓦,全省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

依托现有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打造4—5个农业机械制造产业园,创建2—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新型农业机械装备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显著增加,研发制造水平和能力显著提高,建立起比较完善、布局合理的农机装备研发、制造、管理、销售、服务、培训体系,形成优势互补、布局合理、集聚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主导相结合。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围绕市场个性化需求,丰富农业机械产品品种,推动企业研发生产和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

坚持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相结合。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推动建立共性科研创新平台,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促进我省农业机械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统筹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推动全省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强化
全省农业机械装备产业统筹规划,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在我省传统优势农业机械装备制造方面取得突破。

坚持绿色节能和质量优先相结合。

坚持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提升农业机械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精确化水平,有效节约肥料、农药和能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加强品牌培育和质量管理,把全省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作为发展我省农业机械行业的重要目标。

坚持对内合作和对外开放相结合。

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在沿边州市合理布局,加强与周边国家产能合作,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

三、主要任务
(一)培育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我省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技术、资金、人才优势,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适合我省及周边国家和地区高原、丘陵、山地等地形地貌的通用农业机械。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适合我省农业生产特点的大型农机企业,以重大项目带动农机装备产业发展。

鼓励省内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兼并重组、股权合作等方式,培育形成主业突出、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农业机械装备龙头企业,实现企业集团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公司化运作的转变。

支持对农业机械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制定专项政策,强化服务保
障,促进发展。

(二)建设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园区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速产业集聚,在昆明、玉溪、大理、楚雄、德宏等州市建设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园区。

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及各种公用设施,提高园区各种设施、通用工艺的共享度和投入产出比,引导全省招商引资农业机械装备项目和现有企业新建项目向园区集中。

加强区域分工协作,完善研发、生产、物流、配送、销售和服务体系,形成专业化产业协作配套模式,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规范化经营,促进省内外农业机械企业“抱团”发展。

集聚发展中小马力山地多用途拖拉机、专用运输车、高效节能大中型水泵、系列专用喷灌机以及山地丘陵地区耕作使用的小型农机具等。

(三)推进我省农业机械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及科研单位围绕产品结构调整,加大投入力度,逐步解决目前我省农业机械装备产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产品同质化等问题。

积极发展适应山坡地、小块地、立体气候、多种土壤性质作业的中小型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形成适应全省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地形地貌的高、中、低端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打造高原山地小型拖拉机装备产业链,发展相应的小功率通用动力平台及配套耕作、栽插、中耕、植保、收获等通用农业机械,研发适合高
原立体气候、土壤、地理环境特点的农林机械及生物资源加工设备。

(四)大力提升农机装备制造技术创新能力
加强我省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企业与有关科研院所及优势企业深度合作,提高我省农业机械装备产业整体实力。

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建立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创新平台,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进适合我省地形地貌的先进农业机械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实现本土化生产,缩短产品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周期。

搭建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培训平台,引导和支持企业创建1—2个农业机械装备产业联盟,打造1—2个国际互认农业机械检测机构,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推进农业机械装备产业质量品牌建设
推动我省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制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和建立质量追溯制度。

建设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农机出口等检测平台,提升面向农业机械元器件、零部件、功能部件及整机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安全性等试验测试能力。

鼓励我省农业机械装备企业提升品牌层次,扩大品牌影响,支持自有品牌在境外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树立农业机械装备“云南制造”品牌形象。

鼓励我省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按照“专、精、特、新”发展思路做强做大,支持
一批基础零部件、工艺辅具和适宜专业化发展的配套产品制造企业,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六)因地制宜开发一批高原特色农业机械。

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需求为主线,按照大中小型和高中低档次机械、动力机械和配套农机具、粮食作物机械与其他农产品机械合理发展的格局,争取实现1—2项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加快马铃薯、三七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研制及产业化;促进茶叶、核桃、咖啡、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加工设备技术升级换代及产业化,部分装备实现智能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促进产业发展。

省先进装备制造业推进组加强对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全省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和引进,及时协调解决全省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加强沟通协调,加快农机发展、推广应用工作,针对制约我省农业机械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税务、金融等部门要优先支持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发展,在项目用地、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向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倾斜。

(二)强化政策落实,加大支持力度。

认真落实国家农
机购置补贴等扶持政策,促进农机推广和应用。

各级、各部门要形成合力,大力支持企业积极研发新产品,申报进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提高我省农机享受国家政策支持的品种和数量,促进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发展。

引导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农业机械装备产业,鼓励企业联合社会资本设立小农机产业投资发展基金,投资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

建立长期稳定的银企合作机制,针对农机产品销售季节性较强、产品通常有一定库存时间、需短期贷款支持的特点,农业机械装备企业所需流动资金贷款优先列入“惠企贷”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三)打造服务平台,增强创新能力。

支持我省农机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我省高原特色农业机械装备工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平台建设,在科研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新机制。

充分发挥已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作用,开展产品及工程技术研发、公共测试和试验服务。

鼓励省内有条件的农机制造企业与国外开展技术交流,做好一批农机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突破工作。

(四)推进产能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

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鼓励有实力的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实
施“走出去”战略,在农业机械装备制造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国际化经营等方面开展合作。

鼓励扩大优势农业机械产品出口,对取得较大业绩的企业进行奖励。

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生产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农机产品开发、制造水平。

(五)强化院校合作,加强人才建设。

支持省内高等院校加强农机工程学科建设和基础教育,大力培育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等专业实用技术人才,重点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进国内外科技人才。

健全激励机制,对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做出重大技术创新的科技人员给与物质、精神等奖励,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2017年月日(此件公开发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