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范文【精品】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范文【精品】

多读书,让我的生活充满快乐!多读书,让我的写作进步!多读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下面是为你整理了“读书交流会发言稿”,希望能帮助到您。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你们好!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的确,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引领我们从浅狭的港湾驶向生活无垠的海洋。

优秀的书籍可以让我们尽情欢笑,让我们庄严思考,可以让我们奋发图强,让我们勇于创造!在书的世界里,可以领略广阔的天地,欣赏壮丽的山河;可以知文史经,品诗词歌赋;可以回味古老的悠长,眺望未来的瑰丽!热爱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华民族历来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中华上下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通过历代优秀的不朽的书籍,才得以薪火相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才得以源远流长!一个民族因读书而兴旺;一个国家因读书而富强;一个人的一生因读书而美丽。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周总理说过:“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离不开创新,要创新离不开学习,要学习离不开读书。

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汹涌而来的世界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浪潮,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新知识,需要练就更强的新本领。

终身学习必将成为每个人的立世之本,否则,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故,读书、学习、创新、发展就比任何时代都显得更加重要和需要。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开卷有益!让书籍,成为我们一生的朋友,在读书中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在读书中提高生活品位;在读书中成长成才。

我们实验小学正努力以“书香”营造书画的校园特色,打造“书香校园”文化。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快快行动,投身于火热的读书活动吧。

在这万物生长的季节,让我们把读书活动真正作为一次新的耕耘与播种,让迷人的浓浓书香飘溢在我们的校园和家园,让读书生活,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个脚步,更加自信、充实地走向美好,走向未来老师们、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作为实验小学的一员,让书籍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泛舟书海,亲近书本,阅读书本,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好书为伍,与经典为友,享受读书的快乐,谱写诗意的人生,愿我们的校园书香飘溢。

最后,我要把朱永新教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以此共勉。

“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刚才与会的各位领导、老师都对教师读书、怎样读书、为什么读书作了很好的讲解、也谈了一些很超前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对读书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高尔基也说过:“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书籍帮助许许多多的人获得了智慧,走向了成功。

是书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乐趣、文雅和能力。

转眼间,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有三个多年头了。

在这三年的教学工作中,我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对一些问题产生了困惑,也对教师读书作过一些反思。

比如,已经读了十好几年的书,6岁开始读书,22岁教书,这还不算上幼儿园的时间,但为什么到现在还要读书?到底该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对自己的成长有用吗?读书能够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期作用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但随着读书活动尤其是教师读书活动开展的深入,我逐渐的找到了一些答案。

在这里,在这个教师交流的大平台里,我仅就教师为什么读书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不妥之处、不正确的地方,还请各位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

为什么教师现在也要读书?首先我想谈一个现实的问题——现在我们有些老师不愿意读书,有时候我也不愿意读书(就像我刚才讲的,读了这好多年的书,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为什么还要读书;当然在座的领导,还有一些老师们比我大的多,比我读的书更多,这里我只是提出一个问题而已)?那么为什么呢?是否因为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没有时间读书?还是因为教师只希望做一个教书匠,而不愿读书?罗曼·罗兰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是在读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

”诚然,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要感悟语言,还因为要感悟生活。

让阅读成为伴随我们终生学习的生活习惯,让阅读成为我们人生旅途的精神大餐。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

教师要把读书当作你的第一精神需求,当作饥饿者的食物。

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静下心来,我常会想,倘若我们这些离书最近的人都不读书了,教育还会进一步发展吗?因此,我常常想:坚持读书应该成为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

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促进专业发展,超出“匠”的局限。

一、读书是教师成长的需要。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

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道理很简单,教师本身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

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

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是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

同时读书的过程就是与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品位,培养教师的读书人的气质。

现在大多的教师的阅读量太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作量太大,心理压力太大,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境去阅读。

但缺乏阅读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的一个缺憾: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品质。

二、读书是提高自我的需要。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对于我而言(特别是对我这种非师范专业的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也有用尽的时候。

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也成为了我在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三、读书是推进课改的需要。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

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作为课程具有的自主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

尤其是那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更需要教师具有临场多向想像、迅速选择、敢于决断、巧妙引导等各种创造能力。

这些,如果不是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是绝难胜任的。

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转变观念,而转变观念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用新理念置换旧观念的痛苦的改造过程。

实现这个痛苦的改造过程,唯有读书(读这句话,可以带有自嘲式的苦笑)。

那么,读什么呢?首先,读一读中小学各种教科书。

尽管教科书编得还不是很理想,但仍然是最适合中小学教师的读物。

现在中小学的教科书上的内容对于许多教师并不陌生,但古人讲得好:“故书不厌百回读,要获新知读旧书”。

林语堂先生就曾感慨:“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的味道来四十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地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

”系统阅读中小学教科书,有助于我们夯实知识基础,丰厚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后续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我们在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之中经常提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其次,多读一些翻译过来的书籍。

翻译过来的书籍或多或少经过了选择,更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英、美、法、德等国)有较为健全的知识产权的保障制度,简单的抄袭和剪接不太有市场,这就保证出版物一定的性和水准。

另外,这些书籍中所渗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建立一个自由社会需要的。

再次,中小学教师可以多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暖生命的书。

如席慕蓉、余光中的诗。

张晓风、刘墉、林清玄的散文,王小波、周国平的随笔。

我建议中小学教师阅读的视野要宽广一点。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这是高度凝炼和充满智慧的表达。

有一些书能够让我们增加善念和怜悯心,扩大智慧和见识,远离鸡虫得失的无谓争斗,把目光投送到更远大的天地,关注更根本性的、深沉久远的事物。

读文笔和情怀优美的书籍,可以净化心灵、温润生命,可以使我们用更积极、更乐观的心绪看待世界和人生。

最后,在中小学教师读什么的问题上,我主张多读一些优秀的教育报刊。

因为优秀刊物上的比较精粹,也比较集中于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比较前沿和新锐。

《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明日教育论坛》、《教育参考》、《中国教师》、《小学青年教师》、《教师博览》《优秀班主任》都是国内一流的教育类期刊。

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些怎么读得问题。

在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上,我认为后者更为重要。

只要是有价值的书籍,都是能给人以思想、睿智的。

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则应倡导创造性的阅读。

爱默生说:“当心灵被劳动与创造所激励时,则无论阅读何书,每一页都会变得熠熠闪光,意蕴无穷,每一句话都意义倍增。

我们觉得作者的见识有如天地一般宽广无边。

”我个人的经验是,不一定要读得很多,但一定要读得透,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应该反复读。

就像西方虔诚的信徒用一生来读《圣经》那样,作为中小学教师也需要读几本常读常新的好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不断有新的发现。

“发现”,就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这既可从轻松阅读中“发现”愉悦、轻逸、趣味,令人捧腹,令人莞尔;也可从沉重阅读中“发现”生命内部的震撼,灵魂的激荡风暴。

宋代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所谓“穷理”,就是作彻底的逻辑追问,就是追求理论的彻底性,就是努力求得思想的澄明,而不满足于一知半解。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