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二)中国古代政治家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嬴政十七年(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三年(前224年)甲兵六十万灭楚,“以令于天下”的大势已成,称帝就成为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这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秦始皇开创了君主专制制度B.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C.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D.实现法治和思想大一统解析:选B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国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故B项正确。
2.《汉书·食货志》中详细地叙述了秦始皇时期的某项改革,“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
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据此,该改革()A.为后世封建政府制定货币所沿用B.可以有效减轻地方对中央的过分依赖C.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D.加强了秦朝对其他诸侯国的有效控制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知,秦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并做了严格规定,这有利于加强统一,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故C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错误;秦朝并未设立诸侯国,D项错误。
3.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千米,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古制。
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解析:选A秦始皇的巡游是在统一六国之后,故其用意在于宣扬国威,安定天下,故A项正确。
4.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下面各项主张与唐太宗的认识比较接近的一项是()A.无为而治B.重农抑商C.民贵君轻D.以法治国解析:选A由材料“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可知强调政府、君王清静无为,这样百姓安乐,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故A 项正确;材料无关政府对农业与商业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无为的治国思想,无关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也并非以法治国的治国思想,故C、D两项错误。
5.唐太宗时期,在某一地区实行“授以生业、教之礼仪……选其酋长”,“子孙世袭,各安其居,不编户籍、不上贡赋”的政策。
这一地区主要在()A.吐蕃地区B.东突厥地区C.西突厥地区D.西南夷地区解析:选B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但不涉及材料中的政策,故A项错误;隋初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攻灭东突厥,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给予突厥族以某种限度的自治权力等,故B项正确;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故C项错误;西南夷地区在秦汉时期已归中央管辖,D项错误。
6.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标志着外蒙古纳入了清帝国的版图。
这次会盟()A.接受了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臣服B.为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创造了条件C.册封了达赖、班禅、章嘉等四大活佛D.彻底平息了噶尔丹分裂叛乱势力解析:选A多伦会盟,改善了喀尔喀蒙古各部与清之间的关系,接受了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臣服,并使清王朝对漠北地区的管辖得到加强,故A项正确。
7.在很多场合中,康熙帝称俄国彼得大帝为“其匹”“友邻”和“掌辽阔疆域之最尊高之主”。
这主要源于()A.清朝的对外政策B.中国在雅克萨打败了俄国C.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D.俄国的疆域辽阔解析:选C康熙帝称呼彼得大帝为“其匹”“友邻”和“掌辽阔疆域之最尊高之主”等,是源于两国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对两国边界的确定,故C项符合题意。
8.“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此后清朝很快衰落。
它给今人留下的最深刻历史教训是,为政者应()A.勤于政事,善始善终B.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C.选贤任能,惩治贪污腐败D.顺应时代潮流,避免虚骄自大解析:选D康乾盛世是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但是由于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造成了与外界联系的中断,逐渐衰落下来,造成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
因此吸取的教训是要顺应时代潮流,避免虚骄自大。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
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夫以秦之疆,大王之贤,由灶上骚(扫)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
”于是大索,逐客。
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所谓藉寇兵,赍盗粮者也。
”王(嬴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三始皇帝在王翦要求统军60万灭楚时,李信自言只需20万灭楚时,始皇帝任用李信;当李信进军楚国受挫时……王翦继续要求出兵60万,秦始皇也是诚恳地回复他“为听将军计耳”。
——李育华、王向辉《浅谈秦始皇的文化开明政策》材料四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
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
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傈、巴寡妇清,嬴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
……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他国。
——摘编自范双杰、黄栋涛《试论嬴政的用人之道》(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即位前后所面临的社会状况。
(3分)(2)据材料二,概括李斯反对“逐客”的理由。
对此,秦始皇的态度是什么?(4分)(3)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品质和特点。
(5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
(3分)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的用人政策。
第(1)问,根据材料一“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分析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却宾客以业诸侯”分析回答;第二小问,根据“王(嬴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回答。
第(3)问,寻找材料三、四中的信息相似点,材料中都提及知错就改的例子,据此作答;其特点可以从其积极的做法方面归纳。
第(4)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答之有据即可。
答案:(1)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强大,渴望统一。
(2)理由: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
态度: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逐客令。
(3)品质:知错就改。
特点:唯才是举;善于用人;能听进谏言。
(4)有利于强大秦国,实现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10.在璨若星辰的历史人物中,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唐太宗)《帝范》材料二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手骨髓,岂肯为患!——《贞观政要》材料三(1)材料一是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贴切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太宗在制度完善上“济育苍生,其益多”的三个事例。
(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了加强对突厥地区管理而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5分)(3)指出材料三阎立本的名画《步辇图》所描绘的历史情景。
用一句话归纳材料三中“唐蕃会盟碑”的历史地位。
(4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唐朝在政治、经济制度建设上的措施,列举唐太宗在制度完善上“济育苍生,其益多”的三个事例。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行政机构的史实,可知唐太宗为了加强对突厥地区管理而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设置羁縻府州;第二小问,结合唐代羁縻府州设置情况的史实,总结这一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特点。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步辇图》绘画内容,可知名画《步辇图》所描绘的历史情景;第二小问,结合“唐蕃会盟碑”的影响,总结“唐蕃会盟碑”的历史地位。
答案:(1)事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或租庸调制)。
(2)制度:设置羁縻府州。
特点: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相应官职可以世袭(或子孙世袭,各安其居);不编户籍,不上贡赋。
(3)情景: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
(或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使臣。
)地位:是汉藏两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
11.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的重要环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科举彻底打破了六朝以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的不合理现象。
……这种完全用考试的方法取代过去察举推荐的科举制度,成为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主要渠道。
……为了给应试者提供学习的条件,京师建立了在国子监指导下的学校系统。
几千名学者和学生从各道进入长安,京师到处举办经史的讲习。
教育领域的这种活跃气氛必然导致经学解释上的各种矛盾,结果,唐太宗不得不下令编撰正统的经籍注疏,为唐代的儒家经典教育奠定了基础。
——据《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等资料整理材料二康熙皇帝,在清代诸帝中,是一个最喜欢研究学问的人。
他非常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汉族文化传统。
凡儒家经典,程、朱著作,乃至历代史书,无不研习。
……一心想以古先圣贤及其学术来作厚风俗,正人心的工具。
所用大臣多理学家,且都有卓特之行,扬名于一时。
——周谷城《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平流进取,坐至公卿”体现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分析其“不合理”之处。
概括科举制对当时文化教育事业产生的积极影响。
(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是如何尊重汉族文化传统的,并分析上述举动起了什么作用。
(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朝”的制度为九品中正制。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选官制度具有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无从体现民意。
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一“为了给应试者提供学习的条件,京师建立了在国子监指导下的学校系统”得出完善学校教育系统;“几千名学者和学生从各道进入长安……为唐代的儒家经典教育奠定了基础”得出推动儒学的发展及地位的提升,并由此形成读书的风尚。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凡儒家经典,程、朱著作,乃至历代史书,无不研习。
……一心想以古先圣贤及其学术来作厚风俗,正人心的工具”并结合所学可知康熙帝亲至曲阜祭孔,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孔庙,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等;第二小问,可从民族关系和统治秩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缓和满汉矛盾,巩固清朝统治秩序。
答案:(1)制度:九品中正制。
不合理: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无从体现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