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题4复述:你认为当前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何改进/改革建议?(讨论)
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与相关对策探讨
问题一:高考制度的弊端
当今社会,高考如一场人生的战役,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中国的每一位学生、家长和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都心知肚明,无论教育的方向以及最终的目的是什么,考生在高考中的成绩,成为了中学教育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
这使“唯分”现象日益突出,甚至发展到了无法抑制的地步。
首先,学校为了提高分数使出“浑身解数”,打着“熟能生巧”的旗号,利用学生的一切空余时间无限制的替学生增加课业负担,更甚者打压学生各类兴趣爱好,强迫其把全部精力投入学习。
不容争辩的是这些教育手段的确能够起到显著的效果,但它带来的长期的影响却是毁灭性的。
从小范围的影响来看,阻止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身体的素质教育。
从大范围来看,这不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不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社会各类事业发展缓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甚至是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
其次,家长在这场战役中也不惜金钱、心血和汗水,他们也许不会关心什么是素质教育,却会盘算孩子的教育投入和收益,这种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利益和国家民族长远利益的矛盾非常棘手。
他们对未来满怀憧憬,却更关注现实的利益中国的应试教育,对于老百姓来说,如果把对教育的投资局限于高考升学,必然是失望大于希望,风险大于收益。
虽然他们对“改变命运”的追求理所当然,无可厚非。
但如果我们认同教育的基本目的,那么,就必须有人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战略的眼光来思考和规划教育发展;如果我们认同教育能够产生长影响,那么,教育就不可能只考虑当下,不能为了今天而牺牲明天。
教育发展并非只服务于社会发展,教育同时负有推动历史进步、引领社会发展的使命。
分数挂帅,就教育本身而言是负面的。
总之读书学习总附带着非常功利性的目的。
正因为学生、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共同享有这样的文化,才使得我们今天的教育问题愈演愈烈。
问题一的措施:
针对高考制度的弊端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措施,(1)必须坚持统一高考。
高考是人才选拔质量、公平选拔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关乎着国家的长远发展与社会的持续稳定,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制度,我们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我国的高考,坚持统一高考不动摇,绝不能盲目废止或变动高考;(2)改革高考管理体制,实行“教、考、录”三者相对分离。
为了理顺高考与教育的关系,提高高考在选拔人才和造就人才方面的效能,有必要改革高考管理体制,明晰政府、高校、考试机构和中学等各自的责权关系,实现“教、考、录”三者分离、各司其职,从而实现良性互动;(3)高考改革要稳步推进。
因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关系到社会和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要避免急风骤雨式的激进改革,否则会造成更多矛盾、更大混乱。
此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到考生、教师的适应性以及多部门的协调性,要避免否定式的改革方式,更不能是推倒重来。
问题二:教育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首先,为了响应国家的高校扩招政策,大学迅速膨胀,让身体走在了灵魂的前面,高校的硬件设施可能搭建了起来,但包括师资、专业课程等在内的软功夫尚没有练好,教学质量每况愈下,使大学生变得“廉价”。
其次,由于地区间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和以及学校的名额限制,如果将名校所在地的部分学生流到其他附近学校,那么家长就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被划入不好的学校。
因此中小学就不得不扩招,一旦扩招,即使不属于地段内的学生挤得头破血流也想进入名校,“择校费”也就横空出世了,随着跨区域上学现象日益突出以及外来务工子女上学,导致了择校费上涨,为了方便,学区内的住房也变得炙手可热,学校更与房地产商联手,打造价格令人咂舌的学区楼盘、教育小区,教育的均衡化写在纸上,实际盛行的却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化。
问题二的措施:
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笔者提出以下措施,(1)应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要树立正确的高校质量观,强调“以人为本”,增强教育服务的意识,最核心目标的确立要指向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和质量,既有学术学习的维度,又有社会适应性、创造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意识等;(2)应关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与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对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3)调整对教师“双肩挑”等要求的政策导向,使高校教师能用心教学,通过高质量的教学发挥重要的作用;(4)要从思想转变到制度完善,再到文化建设,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得到多方面的支持;(5)改善和优化高校本科教学的质量评价,增加学生、教师、社会和行业的参与,使教学评价工作的服务性、专业性、系统性、参与性、互动性、诊断性、建设性、可信性等均得到保证。
针对中小学教育改革,笔者提出以下措施,(1)采取措施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逐步缩小学校间办学水平上的差距,是解决“择校生”问题的根本途径;(2)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公民个人依法开办民办学校,以满足一些家长的择校要求;(3)国家制定收费标准,防止乱收费现象愈演愈烈;(4)实行多校划片措施,缓解学区房房价上涨矛盾。
问题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教育的产业商业化有一定联系,使得出现经济水平不等则教育资源不等的局面。
城市小范围内况且如此,国家大范围内教育水平悬殊之大有目共睹。
差者越来越差,好者不愿资源外流,形势越来越难以控制与协调,恶性循环。
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分配来看,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优越,无论从学校、图书馆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数量,还是从师资力量的配备,都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
从小处看,教育的确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但放眼全国,长期的分布不均,势必影响国家整体发展。
正所谓,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
知识传播,不仅仅能够反哺经济发展,而且还能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力。
实践证明,教育资源强的地区,能够培养大量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新型人才,而人才作为科教兴国的根本因素之一,必然能够推动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从我国来看,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出现了“北约”“华约”等一流高校的自主招生联盟,而反观西部地区,一流高校数量屈指可数。
透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明晰的看到西部与东部经济、政治及新兴文化的差距。
问题三的措施:
针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笔者提出以下措施,(1)政府应均衡地区教育政策、资金、师资、生源分配,促使各教育机构均衡发展(2)倡导设立专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学习平台;(3)积极倡导地区教育资源进行有效交流,淡化校域概念,比如在武汉地区建立的高校联合办学、互相承认课程考试成绩、联合办学的模式,进一步整合地区教育资源;(4)积极培养教育人才队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分配,努力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将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5)均衡农村与城市、地区与地区高考招生名额,推进高考改革,实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