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教育政策摘要:当前正值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是否能够创设适宜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是否能够创设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并通过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改革乃至社会发展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而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开展发展,是三大公平的重要内容。
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如何得以顺利成长,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关键字:教育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创新公平中国教育制度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之久,它伴随着中国走过了每一个朝代时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完全一样的教育制度,不同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所谓制度即人才培养与选拔制度,其重要意义不亚于各个时期的任何一个。
五千年的中华历尽了沧桑,中华每个时期的各种不同的教育制度都有它自己的利与弊之所在,因此我们不应从单一的方面去否定或认定任何一种制度,而是应全面的去是审视它去了解它,从而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制度能够找到更合适的制度而献我们自己的微薄之力,因中华的复兴必须有结构完善制度完整的优秀的人才培养与选拔制度。
要想真正的透彻的了解中国的教育制度那么必须从中国的教育的历史开始,从历史开始慢慢的向当今了解,最终会有一个完善的思路去审视中国的教育制度,从而从它的本质去发现中国教育制度的利与弊的所在。
我国现在的大学,多数人在进大学之前还是除高中几门课之外没有任何学问基础的,一经大学中数年修习,出校时已具一定的学问根基----这根基不仅是老师教的,其中大半要来自大学里的自学。
这种情况在前几年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原因乃是早年大学生缺乏,一入大学门即前程光明,可安心读书。
现如今大学生分配不易,众学生兼职,打工,找工作,TOEFLE,GRE,“治艺者甚多而治学者少”。
北大清华之类名校学术风气较其余学校为优,师资基础固是一方面,而名校学生不必为前程过于担忧,能专心治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但无论如何应看到,明清两代的这项制度是建立在大制度缺陷上的,现行的大学教育也是建立在高考制度的缺陷上的----很有人替那些被大学拒之门外,失掉文凭同时失掉深造机会的人来喊冤。
因为高考大制度上的这项小制度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人才,人们对高考制度的缺陷一再宽容。
现在,这项小制度也渐渐失掉了它的魔力,我们还不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大制度吗?试看中国教育目前的几个重要问题:(一)基础教育发展不足。
《义务教育法》已经颁布接近20年,然而在西部等贫困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失学儿童。
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国家投入资金的不足。
以公共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例,发达国家在5%甚至7%以上,而中国2001年为3。
19%,2002年为3。
41%,均未达到国家制定的在2000年达到4%的目标。
再看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就更惨,瑞典为2000美元以上,美、日、德、法等在1000-1500美元,中国仅为9。
4美元(据《南方周末》2003年新年特刊)钱少尚不足惜,可叹的是这一点钱还没有用在政府理应承担责任的义务教育上,而是大多用在了本应依赖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上,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生均公共教育经费之比为1:1:23,而美国为1:3:2。
目前,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92%花在了高教上。
用8%的资金去如何保证义务教育?如此错误的投资政策,教育行政部门的短视、无能和好大喜功要负很重要的责任!而在一些入学率尚可的地方,其入学率的实际意义让人感到怀疑。
在以升学为唯一目的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重点中学、重点班级的建设是必然的,即使一个班级里,根据成绩老师的态度也会分为三六九等,所以许多学校对于升学无望的学生基本上是放任自流。
而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这些学生明显的感到信任、关爱以及目标的缺失,他们在学校是处于一种“入而不学”的状态。
这样的入学率,究竟有何作用?(二)教育的结构性失衡。
在现在的中国技校、农校、师范类学校是人们心目中次一等的学校已是不争的事实。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人们的观念,然而造成这一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是中国的教育制度。
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引起学生、家长和学校一味的追求更高的教育、更高层次的学校。
这样,农、技、师范类学校因其不起眼而被忽视;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它使得学校忽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缺少大局观、长远的眼光,在缺乏足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情况下,盲目的产生对农、技、师范类学校的歧视。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都知道的话却不是谁都懂。
现在年薪几十万难求一名合格的高级技工已不是什么新闻。
市场经济规律验证了由教育制度所引起的观念的错误。
以上两点一点涉及到国民的平均素质,一点涉及到中国的人才结构,每一点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每一点有都由中国的教育制度而起,而中国教育制度最重大的缺陷之一便是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的错位。
教育行政部门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目前中国的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是应试制度。
应试制度,就是以考试的成绩来决定一个人的水平,但这样的方法却不是很科学。
第一,考试考的只是在卷面的技巧,有的人也许并不会什么东西,但卷子里考的很多内容都是他本人会的,这样考试就不公平,也就是说考试的内容仅仅是含盖了很小的一个范围,对那些认真学习的人来说这个考试是不公正的。
第二,考试的信息性。
高考前两个月,很多的学校都在争取信息题,何为信息题?就是那些高考的时候很可能考的题目,但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实力以及资金不同,导致很多学校,尤其是普通的高中在这个方面落伍了,他们得到的信息都是其他学校享用后的信息,这样即使有的人在普通高中中努力学习,那他依旧是不公平的。
所以应该杜绝所谓的信息题来源,但从现在来看,不可能!第三,偶然因素太大。
比如在考试的那天,如果状态不好怎么办?身体不适怎么办?但笔试是不能延期的。
总结上面的几点,中国的应试特点:实力+绝对的运气+资金+状态=书呆子的成功。
由于二十一世纪是人类社会最快的一个世纪,故而这个世纪内的制度与现实相适的时间也变得更短。
中国的高考教育制度使用了几十年,弊端已经出现了,并且在日益扩大。
何清涟把转型时期的难以解决归咎于人文教育的不足,但我们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又岂只一个重理轻文?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认真的反思之后就会发现现在教育最主要的弊端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活力;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不够,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陈旧落后,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鲁迅曾经感叹说中国的改革太难,即使是搬张桌子改个炉子几乎也要流血,不是大鞭子打来,中国自己是不肯动的。
现在包括何清涟所说的问题在内的诸多由教育考试制度引出的问题已经出现,改变是否已经出现?改革是要有付出的,要流血,教育改革同样如此。
不能认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市场化改革走过了头,需要强化传统的集中权力和行政控制,而是需要摈弃“伪市场化”改革,改变被权力扭曲的教育市场。
一百年和二十年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告诉我们,教育体制改革是最重要的教育改革。
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看,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功能,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方向。
由于从竞争性经济领域中撤退,政府从原来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转变成为只当合格的“裁判员”,当前中国的各级政府,应该有条件、有能力,在公共教育事业领域负起越来越大的责任。
从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框架看,政府的教育责任体现出一个特点,就是向促进教育公平倾斜。
但是,在中国的一些地区,有意、无意地误读或曲解政府教育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体现在,简单比照经济领域体制改革的做法,借口所谓“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而推卸公共财政支持教育公平的义务,放弃对于公办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的法定责任。
结果,在许多财政原本拮据的地区,由所谓公共教育转制后放大的教育资源,并未惠及中低收入阶层人群,这与“公共服务型”政府新的建设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今后中国任何公共教育改革的实验,如果不能有效地增加处境不利地区群体的利益,也至少做到不应使他们原有的利益受损,一旦受损也有相应的修复补偿机制,政府必须为此负起足够的责任。
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最关键性问题,就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与力度,也就是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政府责任合理定位问题。
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领域选取不同的作为方式,一是“主动作为”,重点在于全力支付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国防建设和重大工程人才需求,保障弱势群体基本学习和发展的权利,以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平;二是“有所作为”,选择基础学科、边远艰苦行业、事关公共利益而市场又不好调节的部分教育领域,予以稳定的、有效的扶持;三是“委托作为”,选择政府该作为但力不从心的教育领域,或为了提高效率,明确委托授权给第三部门或民营机构来做;四是“不须作为”,引入社会参与和必要的竞争机制,政府仅制定规则和进行监管就可以了。
而且,政府促进教育公平,也须包括规则和监管公平在内。
纵观上述,给出教育改革的一点点建议:教育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在现实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与学校的正确关系;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政府与市场在发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与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和关系,促进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以保障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创造性;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等等。
具体的教育制度改革,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的建立,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考试、评价和用人制度改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参与制度的建立等等许多方面。
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教育行政制度改革。
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需要按照有限政府、依法行政等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则,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其他法律、法规,改革高度集中、大一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从管理型、计划型向指导型、服务型转变。
通过政府教育管理权的下放,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以恢复教育的活力、创造力和多元化,实现学校的自主性和管理的民主化。
中国教育的最大优点是质量比较高,但是最大的缺点创新不足。
中国模式的教育高质量,伴随着创新的低含量,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需要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