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方便米饭(α-化脱水方便米饭)的制作实验目的掌握方便米饭(α-化脱水方便米饭)的制作工艺流程,掌握淀粉糊化、老化(回生)原理。
实验原理1 方便米饭大米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主食,长期以来大米的主要烹调方法是蒸煮成米饭,但米饭的烹饪时间长,难以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需要,而且也不便携带和长时间存放。
方便米饭以其炊煮简单、食用方便等优点尤其适于作为一些大中型企业、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等人群的膳食主食。
方便米饭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经脱水干燥的米饭颗粒,在食用时复水数分钟或经简单加热即可食用,称之为脱水米饭;另一种就是打开包装加热或不加热即可食用的成品米饭,称之为非脱水米饭。
脱水米饭又叫速煮米饭,食用方便、不需蒸煮,仅用热水或冷水浸泡就可成米饭。
脱水米饭的加工工艺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非多孔性的脱水米饭(如α化脱水米饭);一种冷冻干燥米饭;还有一种是多孔性的脱水米饭(如膨化米饭)。
(1)α-化脱水米饭:它是将大米淘洗、浸泡、经蒸煮、干燥而成。
具有携带方便、保质期长、卫生、经济的特点,很适宜旅游、出差、野外作业以及部队等人员和部门,较能适应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容易普及和大众化。
但是,它一直存在复水性太差和老化(回生)的问题,导致没有像方便面那样得到推广。
(2)冷冻干燥米饭:将大米炊煮成米饭后,先冻结至冰点以下,使水分变成固态冰,然后在较高真空度下,将冰升华成为水蒸气而除去即成为冷冻干燥米饭。
冷冻干燥米饭虽呈多孔状,但注入开水后米粒表面淀粉糊化,形成薄层,阻碍水分渗入,因此米粒中心仍保留原有白浊状。
为提高冷冻干燥米饭食用品质,大米汽蒸或炊煮后,可浸泡在冷水中或温水中进行缓慢冷冻,使米粒内部产生较大冰晶。
冷冻干燥米饭便于贮藏、携带和运输。
(3)膨化米饭:即将大米预糊化后再膨化。
膨化米饭复水性优于α化米饭和冷冻干燥米饭;但复水后米饭缺少粘性。
非脱水米饭即成品米饭,工艺流程不对蒸煮后米饭粒进行干燥处理,进入包装时,米饭粒含水量在60%左右,这种产品食用时不必进行复水处理。
2 淀粉的糊化和老化(回生)2.1 淀粉的糊化淀粉的糊化: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各种来源的淀粉所需温度不同,一般60~80℃)在水中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的作用称为糊化作用。
糊化作用的本质是淀粉粒中有序及无序(晶质与非晶质)态的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断开,分散在水中成为胶体溶液。
糊化作用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可逆吸水阶段,水分进入淀粉粒的非晶质部分,体积略有膨胀,此时冷却干燥,颗粒可以复原,双折射现象不变;(2) 不可逆吸水阶段,随着温度升高,水分进入淀粉微晶间隙,不可逆地大量吸水,双折射现象逐渐模糊以至消失,亦称结晶“溶解”,淀粉粒胀至原始体积的50~100倍;(3) 淀粉颗粒最后解体,淀粉分子全部进入溶液。
糊化后的淀粉又称为α-化淀粉。
将新鲜制备的糊化淀粉浆脱水干燥,可得易分散的无定形粉末,即“可溶性α-淀粉”。
2.2 淀粉的老化(回生)稀淀粉溶液冷却后,线性分子重新排列并通过氢键形成不溶性沉淀。
浓的淀粉糊冷却时,在有限的区域内,淀粉分子重新排列较快,线性分子缔合,溶解度减小。
淀粉溶解度减小的整个过程称为老化(回生活凝沉)。
老化是糊化的逆过程,老化过程的实质是:糊化的淀粉分子在温度降低时由于分子运动减慢,此时直链淀粉分子和支链淀粉分子的分支都回头趋向于平行排列,互相靠拢,彼此与氢键结合,重新组成混合微晶束。
其结构与原生淀粉粒的结构很相似,但不成放射状,而是零乱的组合。
即在糊化过程中,已经溶解膨胀的淀粉分子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种类似天然淀粉结构的物质。
值得注意的是:淀粉老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不可能通过糊化再恢复到老化前的状态。
老化后的淀粉,不仅口感变差,消化吸收率也随之降低。
影响淀粉老化(回生)的因素主要是:(1)淀粉的组成:含直链淀粉多的淀粉易老化(回生),不易糊化;含支链淀粉多的淀粉易糊化不易老化(回生)。
直链淀粉的链状结构在溶液中空间障碍小,易于取向,故易于老化(回生);支链淀粉呈树状结构,在溶液中空间障碍大,不易于取向,所以难于老化(回生)。
但若支淀粉分支长,浓度高,也可老化(回生),糯性淀粉因几乎不含直链淀粉,因此不易老化(回生)。
而玉米、小麦等谷类淀粉老化(回生)程度较大。
直链淀粉若链太长,取向困难,也不易老化(回生);相反,若链太短,易于扩散,不易于定向排列,也不易于老化(回生),所以只有中等长度的直链淀粉才易老化(回生)。
例如,马铃薯淀粉中的直链淀粉的链较长,聚合度约1000-6000,所以老化(回生)慢;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的聚合度约为200-1200,平均800,所以易老化(回生),加上还含有0.6%的脂类物质,对老化(回生)有促进作用。
(2)淀粉溶液的浓度:淀粉浓度大,分子碰撞机会高,易于老化(回生);浓度小则相反。
一般水分30%-60%的淀粉溶液易老化(回生),水分小于10%的干燥状态则难于老化(回生)。
(3)温度:温度接近0-4度时贮存可加速淀粉的老化(回生)。
(4)冷却速度:缓慢冷却可使淀粉分子有充分时间取向平行排列,因而有利于回生。
迅速冷却可减少老化(回生)。
因此,防止回生的方法有快速冷却干燥,这是因为迅速干燥,急剧降低其中所含水分,这样淀粉分子联结固定下来,保特隹α-型,仍可复水。
(5)pH:PH值中性易老化(回生),在更高或更低的PH值,不易老化(回生)。
原料与设备糯米、籼米、脂肪酸蔗糖酯为食用级蒸煮锅、热风干燥箱或微波炉实验工艺流程大米(原料清选)→淘洗→浸泡→加抗粘剂→搅拌→蒸煮→冷却→离散→装盘→干燥箱(110℃,45 min)干燥或微波炉干燥→冷却→整理→包装→成品工艺流程说明1. 清选原料大米选择:所选择大米原料必须符合规定标准。
在生产速食方便米饭时,要求大米原料粒度均匀一致,含水量适中,蒸煮时应有清香,饭粒完整、洁白有光泽,营养丰富,饭粒软,食味好。
所以应选择优质大米作原料,这是保证成品速食方便米饭质量及提高成品出饭率前提条件。
另外,原料经过清选可去掉碎末、小石子等杂质,为整个工序提供优质原料。
本实验中,粳米中添加5%的糯米。
因为,粳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为17%~28.5%,米饭质地较硬,易回生,而糯米直链淀粉仅有0.5%~1.6%,米饭质地柔软,粘性较强、不易回生。
所以在粳米中适当添加糯米,可以改善米饭回生的问题,不过糯米不易添加过多,否则粘度过大,成本也提高。
2 淘洗一些粘附在米粒表面上的粉状杂质不仅会影响产品质量,而且会增加浸泡的难度,因为这些粉状物会增加浸泡水的粘度,堵塞大米颗粒内部的微孔,水分子难以进入米粒内部,使米粒在同样条件下吸水量减少,不利于糊化,最终降低产品质量,因此必须在浸泡前要淘洗,一般淘洗三次。
3. 浸泡大米一般含水12%左右,通过浸泡使大米的生淀粉充分吸水,含水量必须达到30%以上。
如大米吸水不足,水分低于30%,则蒸煮过程中大米蒸不透,影响米饭质量。
因此,浸泡的目的就是使稻谷充分吸收水分,为淀粉糊化创造必要条件。
大米水分随浸泡时间和浸泡温度增加而增加。
当水温在60℃左右以下时,水分达到30%左右后,即使延长浸泡时间水分也几乎不再增加,这是因为浸泡水温没有达到使淀粉糊化的温度。
所以,在60℃以下提高水温,可以增加大米吸水速度,而不能增加吸水量。
当水温超过使淀粉糊化的温度时,不仅能缩短浸泡时间,而且能使大米水分大量吸收水分进行淀粉糊化。
大米淀粉的糊化温度约为75℃,所以浸泡水温在80℃时,大米水分随浸泡时间的延长几乎成直线增加。
但是,大米吸收的水分过多,会使米粒膨胀过度,表面裂开,水溶性物质溶解到水中去,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
所以浸泡温度不能超过糊化温度。
大米在浸泡过程中主要发生以下三个变化:(1)营养成分变化:大米中许多有价值营养成分留在皮层和米胚中,其中有很多成分呈水溶性,这些水溶性营养成分会随着水分向内部渗透而造成损失。
(2)大米籽粒强度变化:大米吸收水分,使籽粒结构力学性质发生很大变化,主要在爆腰率增加上,用水分11.5%,爆腰率16.88%。
大米浸泡后爆腰率增加主要原因是:大米籽粒表面具有密集毛细管,毛细管呈楔形,直径较大一端暴露在籽粒表面。
当水分通过毛细管向籽粒内部渗透时,由于毛细管本身直径减小,阻碍水分继续向内部渗透,于是在毛细管中形成一种吸附层边界。
沿着这个边界,被吸附水分子力图继续向内渗透,对籽粒产生一个“楔压力”,这就相当于籽粒上增加一个外部压力,从而使籽粒形成爆腰。
(3)米色变化:大米经浸泡后,制成米饭颜色将不同程度加深,从而降低米饭商品价值。
不同浸泡时间、浸泡温度、浸泡水pH值、淀粉酶活性对米粒白度影响不同。
综合以上,本实验为缩短浸泡时间,水温以60℃左右,浸泡时间为40min为宜。
最终含水量最高,而且浸泡过程中米色加深的可能性也低。
4.加抗粘剂蒸煮后的原料有较大的粘性,为了防止结块,蒸煮前应加入抗粘结剂。
抗粘结剂为普通可食用的油脂类物质。
本实验中未添加5.搅拌搅拌的目的是使抗粘结剂充分混合均匀。
本实验中没有此过程6.蒸煮蒸煮就是利用各种热源对大米进行加热处理,使大米在水和热的作用下,吸收一定量的水分,可溶性营养成分向内部转移,并使大米淀粉产生凝胶化(也称为糊化)。
当糊化度大于85%时,米饭即煮熟,具有米饭正常的口味和质地,同时也能为人体消化吸收。
大米的蒸煮时间和加水量对成品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增加加水比例,有利于提高米粒的熟透速率。
但加水比例过大,易造成米饭含水量大,口感软烂;加水量过小,米饭含水量低,口感变硬。
蒸煮时间受到米质的影响,一般蒸煮只要求米饭基本熟透即可。
若淀粉已经糊化,此时,即使再延长蒸饭时间,糊化程度增加也不明显。
而且,蒸煮过度,饭粒容易开裂,降低成品率。
同时增加生产周期、过多消耗了能量。
故本实验中采用米水比例为1∶1.2,蒸煮时间20min7.离散大米经蒸煮后,因米粒表面糊化,米粒之间常常相互粘连甚至成块,影响米粒的均匀干燥和颗粒分散,导致成品复原性差,产品出品率低。
因此对于α化米饭颗粒分散极为重要。
为防止米饭结块,我国常采用机械的方法将米饭离散,“解块机”。
蒸煮冷却后的物料进入解块机,高速旋转的解块机将落下的块状物击打散开。
机械方法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米粒之间相互粘结,碎粒增多等问题。
而日本则采用添加米饭离散液的方法。
米饭离散液离散液由水、乙醇、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酸蔗糖酯、脂肪酸甘油酯、脂肪酸丙二醇酯等)组成,添加量为米饭质量的2%-10%。
离散液中的乙醇有利于米饭的离散,其组成质量分数不应小于10%。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含量一般为0.1%~1.0%。
离散时,米饭的温度需低于55℃,以保证良好的离散效果。
本实验中添加2%脂肪酸蔗糖酯来防止米饭结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