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完整课件
分析:甲的行为不是犯罪,因为我国刑法并未将通
奸作为犯罪行为加以规定。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
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 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所谓罪刑法定,是指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 么罪及处何种刑罚,均须由法律明文规定,即所谓 “法无明文规定者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者不处罚”。
人主 体
母亲与邓某相爱,并商定在春节时结婚。何某 因怀念其亲生父亲,因而对邓某怀恨在心。一 天,在其母留邓某在家吃饭时,何某假装给邓
某盛饭,将其事先准备好的一包剧毒农药拌入
刑事 责任
饭中。邓某吃饭后在午睡时毒发身亡。经查, 何某在作案时正好是14岁生日这一天。
年龄 问题:14周岁生日当天投毒杀人的该不该定罪?
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其承担的刑事责任也应比乙大。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
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 应”。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又称罪刑均衡原则或罪刑等 价主义。其含义是,根据罪行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 决定所处刑罚的轻重;罪轻刑轻,罪重刑重,罪刑相 当,罚当其罪。
第二节 犯罪
一、犯罪的概念 二、犯罪构成 三、排除犯罪的事由 四、故意犯罪形态 五、共同犯罪
第二节 犯罪
一、犯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 领土完整和完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 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 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 权利和其它权利,以及其它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 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轻微, 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体
自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然
刑事
不满十四周岁的人
人 主
责任 年龄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 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
体
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 满十六周岁的人
注意:刑法第条第3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
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二节 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
2018.5.30
刑法
第一节 刑法概述 第二节 犯罪 第三节 刑罚 第四节 几种常见的犯罪及其处罚 第五节 几种常见职务犯罪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 二、刑法的基本原
则 三、刑法的效力范
围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
概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
念
罚的法律。
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案例:李某某日驾驶“解放”牌卡车为其岳父拉
木材,因手续不符合规定,贾某不让李某将木材拉
出门。李某强行开车,企图将木材拉走。贾某赶来
制止,李某一意孤行,仍继续开车出大门,将车前
面的贾某推挤到墙根处,贾某顺势爬上汽车保险杠,
令其停车。被告人不仅不停车,反而加速行驶,中
途两次急刹车,将贾某摔下。李某见贾某被摔后,
亡这一结果予以放任。所以说李某对贾某的
死亡结果持一种放任的心理态度。因而,李
某的主观特征是间接故意。
罪过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观方面
案例:某甲是某县某乡农民。一天,某甲的舅舅
某乙来到其家,并在她家吃中午饭。某甲在做饭时, 误将砒霜当作白糖放入场中。某乙吃过饭后,顿觉 肚痛难忍,一会儿便倒地身亡。事后查明,某乙是 因食用砒霜而致死亡的。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
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 律的特权。”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对任何公民,不论其民 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 程度、财产状况等有何不同,都应当一律平等地适用 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包括:定罪上平等、量刑上平 等、行刑上平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问题:2003年4月,徐建平在关押期间完成
的3项实用新型技术,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 局受理。这3项技术发明都与纺织行业有关。 徐本人拥有多项国家专利,还曾被评为200 1年度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先进个人。近200名 知识界人士上书法院请求“刀下留人”,认为 其对中国纺织业有巨大贡献,保留其一命更有 价值。对徐建平应如何处罚?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分析:法院坚持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充
分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对徐建平作出了公正的判 决。2003年4月1日,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 判处犯故意杀人罪的徐建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 终身。徐建平不服,请求二审法院改判。12月 15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裁定,驳 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授权, 核准对徐建平的死刑判决,之后几日对徐建平以 注射方式执行死刑。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体
自然 人主
我国刑法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 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
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
体 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
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
刑事 责任 能力
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
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
二、犯罪构成 犯罪客体
犯 是刑法所
罪 保护的而
客 体
为犯罪行 为所侵害 的社会主
概 义社会关
念 系。
犯罪客体是刑法 所保护的那一部 分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犯罪 行为所侵害的社 会关系。
正正 确确 定量 罪刑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客观方面
概 念
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犯罪
客观方面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 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具体要件。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案例:甲和乙到丙家行窃,共窃取了价值规律万
元的财物,经销赃后,赃款由二人平分。但甲在行窃 中,瞒着乙偷偷地把一个价值5千元的戒指装入口袋, 据为己有。案子最后被公安机关侦破,一审法院判决 甲有期徒刑5年,而判处乙有期徒刑3年。
问题:法院的判决正确与否? 分析:正确,因为甲的盗窃数额明显比乙大,根据
任。因为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 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 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 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 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是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的人采用造成
一定损害的方法,以防卫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 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受侵害的行为。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案例:2002年5月26日晚9时许,原绍兴轻纺科技
中心总经理徐建平与其妻丁遐(公司董事长)吃过晚 饭后,先后回到位于柯桥的公司卧室内,因工作及 家庭琐事发生争吵。徐建平借着酒劲,一手拿起茶 杯向丁遐头部猛击,一手使劲猛掐丁的颈部,直至 妻子窒息死亡。作案后,徐建平用钢锯将尸体肢解, 抛入消防蓄水池内。次日,徐建平乘车潜到江苏省 南京市。2002年11月15日,徐建平被公安机关抓获。
第二节 犯罪
三、排出犯罪的事由
案例:甲在街上被一疯狗追咬,不得已将
路边乙的房门踢开,冲进屋内躲藏。
问题:甲的行为是否犯罪?
第二节 犯罪
三、排出犯罪的事由 紧急避险
分析:甲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
因为刑法第21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 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 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纳的紧急避险行为, 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
第二节 犯罪
三、排出犯罪的事由
案例:田某是郑某的领导,郑某记恨田某
经常批评自己。一天下班后,郑某尾随田某 来到无人之处,郑某用刀刺田某,田某将手 中袋子甩向郑某,带子中装有带回家洗厕所 的一瓶硫酸,瓶子摔碎,将郑某双眼烧瞎。
问题:田某是否应负刑事责任?
第二节 犯罪
三、排出犯罪的事由
正当防卫
分析:田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
罪过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观方面
案例:甲系农民,一日携喷雾器到责任田喷
药灭虫。喷药前,发现下风处有一幼童在田 头割草,便命其远离。因该处青草茂盛,幼 童不愿远离。在甲喷药时又偷偷回到原处割 草。甲虽已发现,但感到风势已弱,危险不 大,便未再命其远离。不久,发现幼童已中 毒昏到,急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第二节 犯罪
一、犯罪的概念
犯 罪
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 社会危害性。
的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
特
刑事违法性。
征 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案例:某甲是一个瘦削脸庞的男青年,23
岁,精神正常,在元旦的晚上,隐藏在僻静 的胡同里,当他发觉一个妇女,手提黑色皮 包,匆匆从胡同口走过来,他就迎上去,一 拳把那妇女打倒,抢得皮包后撒腿就跑。
问题:误将砒霜当作白糖放入菜中,致使客
人死亡,是不是犯罪?
罪过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观方面
分析:本案中某甲显然不是有意想害死其
舅舅,故可以排除其故意犯罪的嫌疑。某甲 应该能预见到自己可能会拿错东西,但由于 缺乏必要的警惕,误把砒霜当作白糖放入食 物中,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应负一定的 刑事责任。某甲的行为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犯罪。
罪过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观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