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专升本整理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专升本整理

第1章微型计算机基础1.1 计算机中数的表示和运算1.1.1 计算机中的数制及转换在微型计算机中,常见和常使用的数制♦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等。

1.十进制十进制计数特征如下:♦使用10个不同的数码符号0,1,2,3,4,5,6,7,8,9♦基数为10♦每一个数码符号根据它在数中所处的位置(即数位),按逢十进一决定其实际数值。

任意一个十进制正数D,可以写成如下形式:(D)10=D n-l×10 n-1 +D n-2×10 n-2 +…+D l×101+D0×100+D—l×10 -1+D-2×10-2+··+D-n×10-n2.二进制在二进制计数制中,基数是2,计数的原则是“逢2进1”。

特征如下:♦使用两个不同的数码符号0和l♦基数为2♦每一个数码符号根据它在数中所处的位置(即数位),按逢二进一决定其实际数值。

任意一个二进制正数B,可以写成如下形式:(B)2=B n—l×2 n-1 +B n—2×2 n-2+…+B l×21+B0×20+B—l×2 -1+B-2×1-2+··+B-n×1-n十进制TO二进制把十进制整数转换成二进制整数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除以2取余数”。

把十进制小数转换成二进制小数所采用的规则是“乘2取整”。

在计算机中,数的存储、运算、传输都使用二进制。

[例 1-2] 将十进制小数0.6875转换成二进制小数3.八进制在八进制计数制中,基数是8,计数的原则是“逢8进1”。

特征如下:♦使用8个不同的数码符号0,1,2,3,4,5,6,7♦基数为8♦每一个数码符号根据它在数中所处的位置(即数位),按逢八进一来决定其实际数值。

任意一个八进制正数S,可表示为:(S)8=S n—l×8 n-1+S n—2×8 n-2+··+S1×8 1+S0×8 0 +S—l×8–1+··+S-m×8-m转换: 将十进制整数转换成八进制整数的方法是“除以8取余数”。

将八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的方法是:把八进制数中的每一位数都用相应的三位二进制数来代替。

[例1-3] 将十进制数59转换成八进制数[例1-4] 将十进制小数0.6875转换成八进制小数4。

十六进制在16进制计数制中,基数是16,计数的原则是“逢16进1”。

特征如下:♦使用16个不同的数码符号,它们是0,l,2,3,4,5,6,7,8,9,A,B,C,D,E,F♦基数为16♦每一个数码符号根据它在数中的位置(即数位),按逢十六进一。

对任意一个十六进制正数H,可表示为:(H) 16=H n-l×16 n-1+H n—2×16 n-2+…+H l×16 1+H0l×16 0+H—l×16–1+…+H-m×16-m转换将十进制整数转换成十六进制整数的规则是“除16取余”。

十六进制数计数的原则是“逢16进1”。

[例1-5] 将十进制数89转换成十六进制数将十六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的方法将十六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的方法是:把十六进制数中的每一位数都用相应的四位二进制数来代替。

[例1-6] 将十六进制数10AC转换成二进制数1.1.2 数的表示1.机器数的特点♦机器数表示的数值围受计算机字长的限制。

♦机器数的符号位被数值化。

♦机器数的小数点处于约定的位置。

2.带符号数的表示带符号数有三种表示方法:原码、反码、补码。

原码特征如下:♦原码形式与二进制数的原来表示方法基本一样。

♦原码中增加了专门表示数的正、负的符号位,也就是用0表示正号,用1表示负号。

♦最左边一位的0和1不代表具体数值,而分别表示“+”和“-”。

反码♠正数的原码和反码完全一样。

♠负数的反码是由其原码的数值部分求反(即由0变为1,1变为0)而得到的。

补码补码是计算机中带符号数的实用表示方法。

规定如下:♠正数的补码与原码和反码是一样的。

♠负数的补码可由其反码的末位加1。

即负数的补码是对其原码除符号位外各数值位求反并在末位加1而得到的3.数中小数点的表示数的定点表示: N=2P×S( 式中S称为数N的尾数,P称为数N的阶码,2称为阶码的底。

)数的浮点表示负数的表示1.1.3 数的运算1.定点数运算定点补码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操作数均为补码表示;➢符号位一起参加运算;➢加法:做[X]补+[Y]补;➢减法:做[X]补+[Y]补;➢运算过程中,符号位向前的进位为模,舍弃;➢运算结果仍为补码。

2.浮点数的运算浮点数的运算规则如下:♦对阶:其原则为小阶向大阶看齐。

♦尾数加减:按定点数加减运算规则求两数的和(差)。

♦结果规格化♦舍入规则1.2 基本逻辑电路1.逻辑门电路⑴与门:与门的逻辑式为 Y=AB⑵或门:或门的逻辑式为 Y=A+B⑶非门:非门的逻辑式为 Y=Y上有一个横线加法器(1)半加器“半加”是只求本位相加的和,而不管低位来的进位。

半加器的逻辑状态表如表1-2所示。

表1-2中A和B是两个加数,C是进位,S是半加和。

半加器(1)全加器多位数相加时,最低位可以用半加器求本位和,另外给出进位位;第二位相加则要求有本位两个数Ai、Bi及低位的进位Ci-1之和;同时给出向高位的进位Ci。

全、半加器的逻辑状态表如表1-3所示。

1.2.2译码器、触发器和寄存器2.触发器门电路是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单元。

触发器是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单元。

双稳态触发器具有置位、复位、计数、记忆等多种功能。

由它可以构成多种形式的触发器,如R-S触发器、J-K触发器和D触发器。

D触发器是由J-K触发器和反相器结合构成。

当D=1时,在CP时钟上升沿Q=1;当D=0时,在CP时钟上升沿Q被复位为0,其逻辑功能为Qn+1=Dn,即触发器的输出状态取决于其输入状态,其逻辑状态真值表如表1-5所示。

3.寄存器寄存器是用来暂时存放数码的常用时序逻辑部件。

它由触发器及有关逻辑门电路构成。

计算机中的8位、16位或32位寄存器,分别由8个、16个或32个触发器组成,由逻辑门电路控制数码的存入和取出。

1.3 微型计算机1.3.1 电子数字计算机概述电子数字计算机是一种能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指令序列)自动地、高速地、准确地进行大量运算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电子设备。

第一代:电子管时代。

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

第二代:晶体管时代。

第三代:集成电路时代。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未来的计算机将朝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第五代计算机将是完全新型的一代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的特点和分类1.电子计算机的特点和分类特点: ➢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记忆能力强➢具有复杂的逻辑判断能力和自动执行程序的能力。

分类:目前国际上把计算机分为巨型计算机、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和小巨型计算机六大类。

计算机系统组成2.计算机系统组成➢任何计算机系统都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

➢硬件系统主要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个部分。

➢软件系统包括计算机本身运行所需的系统软件和用户完成任务所需的应用软件。

➢计算机是依靠硬件和软件的协同工作来执行给定任务的。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所有诺依曼结构的计算机都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其中运算器和控制器又称为中央处理单元(CPU)。

➢运算器:负责数据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即数据的加工处理部件。

➢控制器:对程序规定的控制信息进行分析、控制,并协调输入、输出操作或存访问。

➢存储器:存储程序和数据,是具有记忆功能的部件。

➢输入设备:把用户的程序和数据输入到计算机的存储器。

➢输出设备:从计算机中取出程序执行结果或其它信息。

计算机硬件结构图4.计算机软件系统➢软件是组成计算机系统必不可少的、以程序为主体、包括相应文档和使用说明书的非实体性部件。

➢程序是组成软件的主体,是用程序设计语言表达计算机的处理步骤、指挥计算机进行某种操作的指令序列。

➢文档是指在软件开发计划、设计、制作、维护等过程中产生的文件、资料、说明、程序等必备的资料。

使用说明书包括软件的用户手册、操作手册、维护手册等。

计算机软件系统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

⑴系统软件系统软件是管理、监控和维护计算机资源的软件。

系统软件主要包括各种操作系统,各种程序设计语言及其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机器的监控管理程序,调试程序,故障检查和诊断程序等。

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中的核心。

⑵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是用户为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所开发的软件的总称。

应用软件分为两类,即公共应用软件和按行业、业务分类的应用软件。

公共应用软件是不分业务、行业,基本上可公共使用的软件。

它主要包括数据处理类软件,声音、图形、图像、文献等信息处理软件,信息检索软件、人工智能方面的软件和CAD/CAM、CAI/CMI、DSS等方面的通用软件。

5.计算机工作过程➢首先要编制程序。

➢通过输入设备将程序和原始数据送入存储器➢在程序运行后,计算机就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送到控制器中去分析、识别。

➢控制器根据指令的含义发出相应的命令,控制存储器和运算器的操作;➢当运算器任务完成后,就可以根据指令序列将结果通过输出设备输出。

➢操作人员还可以通过控制台启动或停止机器的运行,或对程序的执行进行某种处理。

1.3.2 微型计算机组成与配置微型计算机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配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及系统总线所组成的计算机。

1.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30多年来,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1971年~ 1972年): 微型计算机采用的微处理器是Intel的4004和8008。

第2阶段(1973年~ 1977年):微型计算机采用8位微处理器(如Intel的8080)。

其流行机种是TRS-80和AppleII。

第3阶段(1978年~ 1984年):微型计算机采用16位微处理器(如Intel的8086和8088)。

其流行机种是IBM PC和IBM PC/XT。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第4阶段(1985年~ 1992年):微型计算机采用32位微处理器(如Intel的80386、80486等)。

其流行机种是PC386和PC486。

第5阶段(1993年至现在):采用了新一代微处理器,如Pentium。

Pentium处理器的部数据总线为32位,外部数据总线为64位。

目前流行机种是PIV。

近来,出现了采用 64位的微处理器作为CPU的微型计算机,64位微型计算机具有64位运算能力、64位寻址空间和64位数据通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