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教育
一、活动设计(欣赏、创作活动)
二、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一)目标
制定目标的依据:儿童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学科自身的性质
目标的撰写: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三种目标扬长避短)(二)内容(绘画、手工、纸工、美术欣赏)
1.绘画内容
小班: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事情,鼓励用简单线条或线条与图形组合的方法来表现。
中班:幼儿观察过的,认识过的事物都可以选择,还可以针对性选择运用图形组合、图案花纹等让幼儿练习。
大班:比较复杂的建筑物,动植物,生活场景和情节等作为创作内容。
还可以安排写生活动。
2.手工内容
1.手工工具、材料、及其性质
2.手工材料的基本制作技法
3.手工的题材:玩具、节日装饰物、游戏饰品、日常装饰用品
3.纸工内容
小班:培养兴趣为主,简单的知识和技能。
玩纸,撕纸、粘贴等
中班:折纸基本折法、剪贴、发杂材料的粘贴
大班: 熟练使用工具、组合折纸、折剪等
4.美术欣赏活动内容
1.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建筑艺术、工艺美术、民间美术作品、儿童美术作品、周围环境,自然景观)
2.一定的欣赏知识和技能
小中班:渗透式,即使有专题欣赏活动要简短
大班:专题欣赏,用多种方式、材料来表达感受、
(三)方法
(1)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
讲授法:讲述(表述和说明)+讲解(分析和解释)
对话法: 教师、幼儿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平等的、对话式、双向交流式的关系讨论法:适合大班
(2)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观察法: 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的观察
演示法:展示、示范、多媒体试听
(3)以指导为主的方法:实践活动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对话法为主):音乐匹配法、动作模仿法、对比法、联想法、情景法、
(四)评价:评价的标准适宜幼儿的发展,成人应给予尊重和理解,更多关注幼儿作品中的想象力、创造性、独特性和表现力等因素。
档案袋评价的误区:形式化,为了收集而收集、片面化为展示优势和成就而设置。
三、创作活动的基本流程
1.感知与体验环节(实施要点简单了解)
作用:帮助幼儿仔细观察丰富表现经验
实施要点:提供给幼儿的作品要具有典型性和多样性、要与操作主题相匹配、要尽可能的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进行体验。
2.探索与发现环节
作用: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探索性及使用方法的探索与尝试,有利于探索精神的培养。
要点:为幼儿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与使用的机会、以幼儿自主探索,自我发现为主,教师观察发现问题,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升和推动。
3.创作与表现环节
作用;将自己的经验、想法、情绪情感用艺术手表达出来,分艺术构思和操作与装饰两个阶段
实施要点:创作前教师要交代创作的要求,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尊重幼儿创意为主、引导幼儿将临摹、仿制与独创结合起来。
4.欣赏与评议环节
作用:幼儿对自己和同伴的新作品欣赏、评议过程。
实施要点:作品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幼儿自述、教师引导、同伴欣赏等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也要注重幼儿行为习惯,意志品质方面的发展。
四、教师在欣赏、绘画活动中的指导
(一)欣赏
1.描述阶段:教师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让幼儿进行独立的欣赏,让幼儿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幼儿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需要时给予幼儿启发式的提问和引导。
2.感受阶段:教师自己要对艺术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同时还要选择相应的美术欣赏材料,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反复的感知体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幼儿了解。
3.审美判断形成阶段:教师与幼儿平等对话,要会和美术文本进行对话,做好幼儿与美术与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中介,同时不但自己会提问题,还要教幼儿提问题。
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的感受。
(二)绘画
1.命题画
物体画的指导:(1)引导幼儿详细完整的观察、理解物体的结构特征,获得心理表象。
(2)采用涂染法和线描法两种方式来描绘物体
(3)通过系列课题来帮助儿童掌握物体的造型
情节画的指导:(1)感知物体间的空间关系
(2)通过各种形式突出主体
(3)用多样化的练习来学习画情节画。
如添画、故事画、日记画、情境探索画2.意愿画
(1)给幼儿一个宽松的创造环境
(2)通过提问题、谈话的方式帮助幼儿进行创作构思和表现
(3)评价绘画作品应注重创造性,但对待不同的幼儿要尽可能的进行正面评价。
3.装饰画
(1)通过欣赏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装饰原理
(2)注意装饰画学习的循序渐进性
(3)避免重技巧轻创造的做法
五、儿童美术目标的工具论和本质论
工具论:通过顺应式的美术创作促进儿童个性健康发展,以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和英国美术教育家里德为代表。
本质论: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通过较系统的学术学习发展儿童的审美能力,以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古力为代表。
六、儿童美术不同阶段的教师指导
(一)欣赏
1.本能直觉期(0-2岁)
给以儿童适当的视觉刺激,为他们所在的环境里创设一些有利于观察的视觉焦点以使儿童产生视觉运动,成人幼儿衣物颜色的正确选择。
2.艺术符号感知占优势时期(2-7岁)
为儿童创设一个具有美感的环境,提供适合其年龄特征的美术作品,作品的选择要有组织有目的,有系统,以使儿童的欣赏经验系统化。
(二)绘画
1.涂鸦期(1.5-3.5岁)
首先鼓励儿童进行涂鸦、其次为儿童创设必要的涂鸦环境、最后对儿童的涂鸦进行指导
2.象征期(
3.5-5岁)
首先鼓励幼儿大胆的按照自己的愿望自由的画画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儿童独立的绘画能力。
为幼儿提供开放的生活与视觉经验,同时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加深印象,强化其视觉能力。
3.图式期(5-7岁)
根据儿童不同的发展阶段,适时的提供不同条件,给予不同的指导以促进而儿童绘画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三)手工
1.无目的活动期(2-4岁)
提供手工活动的机会,注意操作工具的卫生和安全、引导他们正确的使用剪刀和相关材料。
2.基本形状期(4-5岁)
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尝试培养兴趣,交给幼儿基本的制作方法,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意图
3.样式化期(5-7岁)
提供多种手工工具和材料,并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这些。
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制作、表现,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
七、多彩光谱评价标准、罗恩菲尔德评价标准
多彩光谱:多彩光谱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从具象性表现水平、探索程度、艺术水平三方面来进行。
具象性表现水平包括基本形式、颜色、空间组合;探索程度包括颜色、变化、动态;艺术水平包括表现力、饱满感、美感。
罗恩菲尔德:罗恩菲尔德从美术作品中所反应的感情、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创造七个方面的发展作为评价的标准。
八、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美术活动过程的特点
意义:
1.儿童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2.儿童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3.儿童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情感和人格的发展
4.有助于儿童大脑潜能的开发,手眼脑协调
特点:思维的直觉性、具象符号性、情感性、
九、儿童美术的本质
儿童的美术是他们本真的生命活动。
儿童的美术活动就是一种成长性需要的满足,是一种没有直接功利性的、以活动过程本身为目的的需要的满足。
十、如何正确认识儿童的美术活动(开放题)
儿童的美术是他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他们本真的生命活动,儿童在美术活动中会表现出思维的直觉性、具象符号性、情感性、等特点。
他们的绘画作品具有拟人性、透明化、展开式、夸张性等特点,美术活动反应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表现出一种天真无邪的稚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