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生活摘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
”经济学(e c o n o m i c 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在大多数社会中,资源并不是由一个惟一的中央计划者来配置,而是通过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共同行动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把储蓄用于投资。
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它的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经济学这种专业性的词语广义上不仅仅只属于商业生活,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门学问,并学会运用经济学建立正确健康的经济价值观。
关键词:经济学;经济学十大原理;上大学;经济学的意义;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单纯依靠经验决策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发展需要。
人们迫切需要经验决策活动向科学化的决策发展,从而形成一套具有完整体系的、便于他人学习和掌握并能运用的科学决策理论和方法。
这就是从生活中产生的经济学。
模糊概念和命题不仅在人们的日常思维中大量出现,在对许多问题的分析和预测、决策中,无法找到完美的解决。
而模糊逻辑无疑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模糊方法对于经济工作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也有重要作用。
模糊逻辑的综合评判和选择令人满意的模糊决策方案。
这就是我们如何做出决策,这时我们就需要运用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了。
一.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对于经济”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无论我们谈论的是洛杉矶经济,美国经济,还是全世界的经济,经济只不过是一个在生活中相互交易的一群人而已。
由于一个经济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的个人的行为,所以我们的经济学研究就从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开始。
二.让我们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生活中的存在的经济原理现象。
为什么上大学?以前我只知道上大学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是父母殷切的期盼,是老师、亲人们给我指明的一条出路,也是社会潮流的客观要求。
通过经济学的学习,我对为什么上大学有了新的理解。
下面,我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选择上大学我认为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
主要是机会成本的问题,我认为就是选择读大学与不读大学的比较,然后从中选出自己认为受益将是最大的那个。
我的很多没有继续读书的同学,现在都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他们有的在外企上班,有的已经结婚生子,也有的是自由职业者……而我如果没有念书,很可能和他们一样。
这就是为读大学付出的一些成本,就是为了上大学必须放弃一些东西。
因为时间——也就是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只能选择一种投资方式。
念大学不是一个人的选择,也是家庭的选择。
我的父母一直以供我和妹妹上完大学为目标,一直很辛苦,但是无怨无悔,甚至支持我读研,一直读下去。
虽然不至于“砸锅卖铁”,但是也有那种决心的意思。
我对他们十分感激,我想如果单从经济学来分析这个选择,有点缺少人性的情怀。
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也不是全无意义,因为有时候就是这些经济现象左右着我们的选择,乃至社会的趋势。
我们还是根据机会成本相关原理来分析我们为什么上大学。
下面的一段分析,从数字的比较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别。
“一个大学生上大学四年的会计成本是上大学的学费、书费和生活费,按照现行价格标准,一个普通大学生的这三项费用之和是10万。
大学生如果不上大学找份工作,按照现行劳动力价格标准,假如大学生一年的工资是4万,也就是说一个大学生上大学四年的机会成本也是4万,那么大学生上大学经济学概念上的成本就是14万。
这里的费用还没包括未进大学校门前的花销,如果加上家长为了照顾孩子花的时间成本和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的择校费用等等,学生上学的费用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上大学成本如此之高,为什么家长还选择让孩子上大学,因为这种选择符合经济学理论的收益最大化原则。
我们算一下上大学与不上大学一生的成本与收益。
假如不上大学17岁工作,工作到56岁,共39年,平均每年收入是1万,共39万。
上大学23岁参加工作,工作到56岁,共33年,平均收入是2万元,共66万,减去上大学的经济学成本14万,剩下52万。
与不上大学收入比较上大学多得到的收入是13万。
这还没考虑学历高所带来的名誉、地位等其他效应。
家长舍得在子女教育上高投入的原因,也就可以理解了。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经济学上,念大学其实就是家长和学生共同做出的一种投资,家长的付出与学生的青春等是付出的显性成本,还有更多的机会成本,而念大学所带来的好处就是收益;这种选择的背后则是收益最大化的原理在起作用。
而且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一般而言,上大学比不上大学确实给人带来了更大的利益。
不过不得不看到,上大学并不能保证结果就能更好,也不能保证将来待遇更高,比尔.盖兹就是一个特突出的例子,而且我很多没念大学的同学现在也过得很不错。
并且现在国内上大学已成了社会趋势,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大学生找工作也越来越难,也就是说上大学所能带来的收益有可能越来越少,做出这个选择所冒的风险越来越大。
所以我觉得用这个原理来解释读研与不读研、深造与不继续深造更好,也更有分析的意义,但也并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另外,选择读大学不得不考虑是社会的影响。
即所谓教育与人力资本的问题。
一般而言,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后他的待遇也会越好。
一个大学生,即使他大学期间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但是他的学历也会使他获得一定的优势(这也不难想到为什么有人卖假学历了)。
很多时候上大学已经成为社会评价人力资源的标准。
在就业市场上,有那么多的求职者,雇主们怎么可能自己一个一个去考察谁有能力,谁没有能力,而且这些能力一时半会也考察不出来。
怎么办?那就逼着大家都必须接受教育吧。
所以学历教育就出来了,教育普及化就推广了。
通过对大学入学或者说高学历的竞争,把有能力的人和较没有能力的筛选出来。
当然,大学入学的能力和胜任工作的能力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的确有不少大学生干活还不如高中生,名牌大学生不如普通大学生,被指责了很多的所谓高分低能现象。
但核心是,概率。
是低学历成功的多,还是高学历成功的多;是高分高能的多,还是高分低能的多;是名牌有更高成就的多还是非名牌的多。
所以我们还是倾向于读大学,而且尽量读最好的大学。
选择读大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解析让我们更多方位地理解了为什么大家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我们从这可以知道,为了念大学,不但是我们的父母付出了很多,我们自己也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放弃了很多向其它方向发展的机会。
读大学其实也是在做一种投资,承担着投资所具有的风险,因为我们在用几代人的心血在赌我们的明天。
既然选择了读大学,我们就该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和大学时光。
从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运用权衡和机会成本等经济学原理。
很多我们都懂,却没有系统的分析过,经济学就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总结。
三.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首先要理解经济,重要的理由就是“经济”和“富有”是一脉相承的。
往前一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开放程度的加深,经济也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了解经济的人越多,个人、国家就越富有。
如果老百姓想要享受更丰富的物质生活,那么,我们应该都应该用经济的眼光看待世界,用经济的思维来透析世界。
经济学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部分,从报纸、电视、网络的新闻,从柴米油盐的精打细算,从商家的促销手段等等日常的生活现象中无不蕴藏着经济学的影子。
很多社会现象和经济现象都有规可循,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读懂一点经济学,都了解一些经济学规律,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盲目性,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避免付出沉重的代价,那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打理好我们的生活。
往往,老百姓并不注重学术上强调的经济学,而只是关心如何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获得优质的服务,住上舒服的房子,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其实,这些就是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与我们有关的经济学无非就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
虽然我们没有能力来调节价格,但是我们有能力用有关的知识来管理我们的消费。
而理智消费将是我们生活中最应该学习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从一碗拉面的价格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价格的调控,从麦当劳和肯德基的甜筒雪糕的攻势我们可以看到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从美式快餐在全世界的风靡我们可以看到营销策略的成功,从中石油挺进世界前十强,我们知道垄断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利润等等。
学习经济学最终目标是用经济学打理好我们的生活中国普通老百姓在享受消费的同时,遇到最多的是上当和受骗;无论是消费者与商家、商家之间还是生产企业之间。
使我们了解并谨慎对待投机和赌博。
正如萨缪尔森经济学中说过,每一次的讨价还加都是一次投机,要是价格对己方有利,不仅要知己知彼,跟需要知道对方的意图,并对其进行赌博,试探对方的底线以达到自己的利益和利益的扩大化,这就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运用。
参考文献:1.曼昆《经济学原理》2. 萨缪尔森《经济学》3茅于轼《生活中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