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舒城第一中学孔文兵
教学设计思路:
1、体现新课改教学理念
(1)解决问题能力。
传统教学偏向于技术本位,教学设计和实施都是以学生掌握技能为学习目标。
新课程改革后,要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而技术只是解决问题时用到的一个工具。
本节课在设计时贯穿了问题目标分析和方法的引导。
尽量教会学生去思考问题、通过工具和方法的选用来体现个人的观点。
(2)教学内容留一点味道。
传统教学针对软件来组织学习,教学时会去深入地剖析软件的功能、研究软件的技术。
新课程改革则不再深究软件本身的知识体系,做为工具的软件,是为处理问题而
服务。
所以教学中只涉及基础性的或要用到的知识技能。
其它技能可以鼓励学生自学或探究。
留一点味道给学生,也就留住了让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虽然是WOR的第一节课,但在技术讲解
上却是点到为止。
(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教师包讲过多,特别是对于技术内容,教师需要一步一步地演示,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涉及到技术内容,教师只是演示重要的操作步骤,同时在学生上机练习的素材中,教师提供了简单的技术帮助和参考结果的范本,落实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目标。
2、使用两段教学模式
本节课在教学结构的模式上采用两段教学模式。
把一节课拆分成了两个阶段。
两个阶段都有讲练穿插,自成体系。
从逻辑结构上来看,这两个阶段不是孤立的,而是递进型的结构。
第一个阶段涉及到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但学生的练习主要集中在信息的加工方面,解决信息加工的技术问题。
第二个阶段同样涉及到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但学生上机练习时,引入了一定的信息表达内容。
前后阶段的教学知识互相交错,形成一个整体。
3、体现分层教学
学生的起点或多或少都会有差异,信息技术课程犹为明显。
非零起点的高中阶段学生更加突出。
如何解决分层教学的问题,是每节课都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本节课分层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两次上机活动上。
每次上机练习内容都设置了两道题目,让学生二选一完成。
第一阶段的练习一,教师提供了部分演示,在题面上还有简单的文字帮助,这道题主要面向基础较差的学生。
第一阶段的练习二则没有演示和帮助,主要面向基础好的学生。
第二阶段的练习一,教师提供了一个作品参考范本,让学生模仿完成,主要是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
第二阶段的练习二教师只提供了一些素材,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主要是面向基础好的学生。
教材分析:
教材选用粤教版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中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中的
3.1.2节“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教材默认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具备了WOR工具软件
的应用基础,这不太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做了一些具体的改动和处理。
例如增加了一些技能训练,教学中第一阶段的练习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扫除技术障碍而设置。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初中阶段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水平和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还不能完美衔接,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教学中采用整体设计以中间学生为主,个别辅导重点关注两端学生的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并巩固WOR的文字、段落、页面排版内容; 2.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
主题,并用主题目标引导技术选择。
方法与过程:1.通过第一阶段具体操作任务,让学生掌握基础技能; 2.通过第二阶段的任务拓展,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技术表达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学会鉴别作品的好坏;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日常简单文本信息的加工和表达
教学难点:文本信息的表达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