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有效性分析2016 大学生就业真的不难吗?
文章通过一系列有问题的论证,试图得到“大学生就业不难”的结论。
然而,其论证过程存在着诸多不妥之处,现分析如下。
首先,文章指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长三角“用工荒”,岗位空缺与求职的比例,就能证明大学生供不应求吗?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很有可能是“老龄化”导致的,并且长三角的情况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况且文章中的“用工荒”实际多指高端、专业的技术行业,本就不符合大学生的整体要求。
即便如此,拿2011年、2015年的数据对照当今也忽略了时间性和实效性,现状有可能有极大的变化。
因此文章得出的大学生供不应求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文章指出大学生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的观点也是论证不充分的。
受教育程度高并不意味着整体素质高,二者没有直接关系,及时素质高也无法推断出适应能力强,高校学生跳楼自杀情况就是有力的证明。
即便如此,适应能力强也不意味着容易就业,就业与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性格特点等等有着重要的关系,适应能力仅是就业要求的一个方面而已。
因此大学生更容易就业的论证有些牵强。
再次,文章指出“实际上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与前文的“大学生就业并不难”论点自相矛盾。
更何况,部分大学生就业难就是因为专业与市场不对口和就业要求过高造成的吗?国家政策的引导,市场行情的变化,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个人的能力素质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最后,文章指出,调整高校设置,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有待证明。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需国家宏观控制,发布相应的优惠政策,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大学生提升个人素质等等。
因此,文章指出的解决方法还需完善。
综上,材料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得出的“大学生就业不难”的结论值得商榷,其论证过程仍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