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内科学-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
内科学-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
长期压力负荷增高,儿茶酚胺与ATII等生长因子都可刺激 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引起左心室肥厚和扩张,称为高 血压性心脏病。左心室肥厚可以使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 特别是在氧耗量增加时,导致心内膜下心肌缺血。高血压性 心脏病常可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
二、冠心病
1. 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冠脉)发生粥 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 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也 称缺血性心脏病。
近年趋向于根据发病特点和治疗原则不同分为两大类: ①慢性冠脉病,也称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CIS) ;②急性冠 状动脉综合征(ACS)。
前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隐匿性冠心病 等;后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也有将冠心病猝死 包括在内。
(3)急性冠脉综合征
? UA/NSTEMI: 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痉挛收缩、微血管栓塞导致急性或亚 急性心肌供氧的减少和缺血加重。虽然也可因劳力负荷诱发, 但劳力负荷中止后胸痛并不能缓解。
其中,NSTEMI常因心肌严重的持续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病理上出现灶性或心内膜下心肌坏死。
内科学-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
皖南医学院附属池州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池州临床医院
心血管内科
内容提要
?1、高血压 ?2、冠心病 ?3、瓣膜病 ?4、心肌病 ?5、心包疾病 ?6、肺心病
参考文献: 1、第八版内科学 -循环系统 2、第三版医学超声影像学
一、高血压
1. 定义
为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140mmHg和 ( 或)舒张压≥90mmHg。并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 血压分为1~3级。
从临床的角度来看,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基本上可分为 两类:一类是稳定型即纤维帽较厚而脂质池较小的斑块;而 另一类是不稳定型(又称为易损型)斑块,其纤维帽较薄,脂 质池较大易于破裂。
正是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导致了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其他导致斑块不稳定的因素包括血流动力学变化、应激、炎 症反应等,其中炎症反应在斑块不稳定和斑块破裂中起着重 要作用。
脉压的增加提示中心动脉的硬化以及周围动脉回波速度 的增快导致收缩压增加。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常见于老年和妇女,也是舒张性心力 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心脏和血管 是高血压病理生理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早期
可无明显病理改变。长期高血压引起的心脏改变主要是左心 室肥厚和扩大。 而全身小动脉病变则主要是壁/腔比值增加 和管腔内径缩小,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组织缺血。 长期高血压及伴随的危险因家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 发展。目前认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高血压最早期和最重要 的血管损害。
目前,我国采用的血压分类和标准见下表:
2. 病理生理
从血流动力学角度, 血压主要决定了心输出量和体循环 周围血管阻力,平均动脉血压(MRP) =心输出量(CO)x总外周 血管阻力(PR),随年龄增加常可呈现不同血流动力学特征:
1.对于年轻人而言,血流动力学主要改变为心输出量增加 和主动脉硬化,体现了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一般发生 于男性。
本病病理变化进展缓慢,除非有不稳定斑块破裂造成意 外,明显的病变多见于壮年以后。现已有不少资料证明,动 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并非不可逆。在人体经血管造影或腔 内超声检查证实,控制和治疗各危险因素一段时间后,较早 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部分消退。
(2)稳定性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1、2 或 3支 冠脉管腔直径减少>70%的病变者分别各占25%左右,5%~10% 有左冠脉主干狭窄, 其余约15%患者无显著狭窄。后者提示 患者的心肌血供和氧供不足, 可能是冠脉痉孪、冠脉循环的 小动脉病变、血红蛋白和氧的离解异常、交感神经过度活动 、儿茶酚胺分泌过多或心肌代谢异常等所致。
患者在心绞痛发作之前, 常有血压增高、心率增快、肺 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压增高的变化,反映心脏和肺的顺应性 减低。发作时可有左心室收缩力和收缩速度降低、射血速度 减慢、左心室收缩压下降、心搏量和心排血量降低、左心室 舒张末期压和血容量增加等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的病 理生理变化。左心室壁可呈收缩不协调或部分心室壁有收缩 减弱的现象。
2. 病理生理
(1)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型肌 弹力型动脉(如主动脉)和中型肌弹力型动脉(以冠状动脉和脑 动脉催患最多),而肺循环动脉极少受累。
正常动脉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构成。动脉粥样硬 化时相继出现脂质点和条纹、粥样和纤维粥样斑块、复合病 变3类变化。
美国心脏病学学会根据其病变发展过程将其细分为:I型 脂质点、II型脂质条纹、III型斑块前期、IV型粥样斑块、V型 纤维粥样斑块、VI复合病变6型 。
2.对于中年(30~50岁)而言,主要表现为舒张压增高,伴或 不伴收缩压增高。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常见于中年男性,伴随 体重增加。血流动力学主要特点为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而心输 出量并不增加。
3. 对于老年而言,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类型。 流行病学显示:人群收缩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而舒张压 增长至55岁后逐渐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