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妇女人权

妇女人权

山西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论文浅谈家庭暴力中的妇女人权保障姓名李卓娟系别政法系专业法学班级 1001班学号 1090020139浅谈家庭暴力中的妇女人权保障内容摘要家庭暴力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日益凸显,它是引发家庭不幸的重要原因,它存在于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国家,各个种族,各个社会阶层。

自二战以来,人权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涌动,保护妇女权利的问题也提上的日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护女权利方面也有所作为。

关键词:家庭暴力人权权利保障机制目录一、中国古代妇女 (3)(一)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 (3)(二)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4)(三)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对妇女权利的保障 (4)二、新中国立法保障 (4)(一)我国现行立法在妇女人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4)(二)婚姻法对妇女权利的保障 (5)三、完善我国妇女人权保护的初步构想 (5)(一)完善宪法关于平等权的规范要素 (5)(二)全局性保障措施 (5)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谈家庭暴力中的妇女人权保障家庭暴力的定义多种多种,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定义,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暴力宣言》给各国定义家庭暴力提供指导,其第一条指出“对妇女暴力的行为系指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方面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性行为,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而不论其发生在公共领域还是私人生活中,”①家庭暴力的存在时对人权极大地威胁,特别是妇女,其天生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对她们的保护更显重要。

一、中国古代妇女(一)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在家从父,女性从出生到出嫁,必须要服从其父的统治,这是毫无疑问的。

处在女儿这个角色,长有之序与男女有别重叠,无论从哪个角度,她都是被统治者。

认真考究事实会发现,重男轻女最严重的地区往往是经济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其主要原因不是处于一种观念,而是迫于生活得到压力。

在贫困家庭里,女孩儿带来的则是更加贫困。

而在上层社会里,女孩儿受到的轻视主要表现在教育、社交等方面,其衣食生活基本上不会受到太大歧视。

在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家庭里,偏爱女儿并不是罕见的事。

汉代丞相张禹生有四子一女,他“爱女甚于男”,年老时,特地请求道离女儿家近的地区任职。

唐代白居易得到外孙女时十分高兴,写诗道:“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

”②这种现象在古代是屡见不鲜的。

出嫁从夫,女子出嫁后,其统治权由父亲转移到丈夫手中。

男权社会最主要的体现是夫权。

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极为重视夫妻关系。

由“夫为妻纲”位于“三纲”之首,可见夫妻关系是古代各种伦理秩序的基石。

古代人民对夫妻关系也做了各种解释,如,“夫,天也;妻,地也;夫,日也;妻,月也;夫,阳也;妻,阴也。

天尊而处上,地卑而处下;日无盈亏,月有圆缺;阳唱而生物,阴和而成物。

”由此,柔顺、谦卑、服从便成为妻子最重要的品德;同时,一旦成为人妻便终生不得离开丈夫:“这样,妻子的被统治权便被牢牢地固定下来。

夫死从子,这可以说是“三从”中最没有意义的一项。

自古以来,长幼人伦之序高于男女两性之别,因而母亲地位高于儿子。

另外,中国最重要的是孝道,正所谓“百行①班文战.人权知识妇女权利读本 [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第65页。

②张晓玲.妇女人权—一个来自历史和现实的崭新概念[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1期。

孝为先”,因此,“从子”做为“三从”之一,只是一种规范女性总体地位的大原则,而尊母则实际上是贯彻始终的通知观念与普遍风气。

(二)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人类社会的三大生产中,婚姻是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实体。

由于人类自身生产使人类的生命得到延续,从而形成各种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心理和礼俗。

我国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妇女的一切只能服从和依赖于丈夫,即使丈夫死了也不准改嫁,从一而终。

而男子却可以三妻四妾,皇帝有三宫六院,一般的达官贵人亦都妻妾成群。

一个男人能娶多少女人没有受到法律的限制,而这些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只有被称为正室的女人才具有妻子的资格,其余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三)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对妇女权利的保障为维护封建道德,古代婚姻制度规定了三种丈夫不得休妻的法定事由,客观上取得了保护女性权利的效果。

这就是所谓的“三不去”,即使妻子有“七出”的理由,丈夫也不得将其休弃。

其内容,按照《大戴礼》所记载为:“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无所依附的,不能休;和丈夫一起为公婆服过三年丧的,不能休;结婚时夫家贫贱,曾与夫同甘共苦,后来富贵了,不能休。

和离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允许夫妻通过协议自愿离异的法律制度,这也能一定程度程度上反映对于妇女权利的保障①。

二、新中国立法保障(一)我国现行立法在妇女人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刑法》规定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在婚外认定为强奸罪;在婚内即使发生在夫妻分居,或者离婚诉讼期间也不认定为强奸罪。

立法虽然对强奸罪的处罚较严厉,但对强奸案的立案标准,却定得很高。

对家庭暴力这一严重问题应受到何种处罚,我国相关的法律没有明确地规定,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0条规定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按虐待罪定罪处罚。

虐待罪属于自诉案件,当受虐待的妻子向法院起诉的时候必须承担相应的证明责任,而这种提供证据的责任相对而言又是比较重的,既要符合《人体轻伤鉴定标准》的鉴定书,还必须有证人的证明或是其丈夫的承认。

这使得受虐待女性实际上很难寻求司法救济,只能忍气吞声。

①扈纪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务全书 [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6.第104页。

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劳动法》的就业性别歧视虽然有禁令却无相应的处罚规则,劳动监察缺位以及司法渠道不明都在客观上纵容歧视的畅行。

(二)婚姻法对妇女权利的保障“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的规定,在现实生活中,上述违法行为的受害人以女性为多①,增设这些规定,加强了对妇女人身权利的保护,在新增设的第4条中规定了婚姻双方和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即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这项导向性的规定,集中地体现了婚姻法的立法宗旨,反映了包括女性在内的家庭成员建设和谐家庭的共同愿望。

三、完善我国妇女人权保护的初步构想(一)完善宪法关于平等权的规范要素在宪法中对现有平等权条款进行修改完善,是加强妇女人权保障的基础。

第一,参考国外和国际人权公约的规定,将平等和自由的关系规定在序言和总纲中,宣布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不可侵犯的原则,宣布公民的平等和自由是国家建立的基石和目标。

或者,将“国家尊重并保障人权”修改到序言和总纲中,达到同样的目的。

这样,妇女作为人权的应然主体的地位就获得了宪法的平等保护。

第二,既规定平等权的一般要求,同时也有必要增加禁止歧视条款。

在现行宪法第33条中,增加平等的负担、平等受罚和平等的救济权。

同时,将宪法第34条扩大为禁止歧视的专门条款,并借鉴国家人权公约来界定“歧视”。

禁止歧视条款的增加,也为保障妇女人权的专门立法中设立界定“性别歧视”条款提供了宪法支持②。

第三,规定差别对待的合理性要求。

即在一般平等权条款中增加规定一般的差别待遇,甚至可以将这种差别待遇具体到性别上。

第四,借鉴有关国家的立宪经验,直接在宪法中规定对妇女、农民等群体采用特殊的保护政策,规定积极行动的范围和限制。

第五,在宪法中解决好国际人权公约与国内法的冲突问题。

如,我国宪法和两个国际人权公约在人权立论逻辑上存在区别,我国宪法制度和国际人权公约在应然权利的认知上有重大差异,两个人权公约所表达的个人主义的权利价值观和我国宪法所表达的偏重于集体主义的权利价值观的冲突,等等。

(二)全局性保障措施作为保护妇女合法权益最重要的一部法律——《妇女权益保护法》的修改则强化了法律责任,增设了法律援助、司法救济和全局性保障措施,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①肖树乔.国际人权,法律和中国受虐妇女现状 [M]. 九州出版社,2009.5.第164页。

②朱晓青.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M].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4.第98页。

补充了原有的司法救济规定,完善了对妇女的救济途径;尤其是家庭暴力,性骚扰,侵犯妇女群体利益、侵害家庭农村妇女土地承包及相关财产权益的行为规定了不同的处罚措施。

它增强了法律的刚性和可操作性。

新法明确了执法主体,从多方面进一步明确强化和突出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职责。

坚决反对家庭暴力,维护妇女的生命安全权。

目前,我国对家庭暴力的制裁主要是依靠《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刑法》关于故意伤害罪、虐待罪、遗弃罪、非法拘禁罪和故意杀人等罪名的相关规定。

但从司法实践看,构成犯罪的家庭暴力仅占少数,大多数家庭暴力则因伤害程度达不到《刑法》规定的最低标准,而得不到制裁。

因此,我国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出台势在必行。

我国也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如加拿大,把家庭暴力列为公诉案件。

在加拿大的许多省份颁布了“家庭暴力法”和“紧急情况保护令”,如妇女受到暴力威胁,随时可打电话向警察求救。

建议将离婚标准中的分居二年适当缩短,并在社区设立妇女避难所,则能为急于摆脱暴力环境的妇女提供紧急援助。

总之,妇女虽然依法享有了与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但是权利的实现和行使还是不充分的。

要使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向事实上的男女平等发展,要使人权理论的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在妇女人权中得到全面实现,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当然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妇女法律意识的提高,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而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1]扈纪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务全书》[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6。

[2]肖树乔.《国际人权,法律和中国受虐妇女现状》[M]. 九州出版社2009.5。

[3]朱晓青柳文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M].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4。

[4]程晓霞.《国际法》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

[5]李秀华.《家庭暴力与中国妇女人权的法律保障与完善》[J].《河北法学》,1995年5期。

相关主题